分享

【敦众独家】张梦麟:心物一元,心理可以影响生理,生理也可以影响心理

 火神求火tl5p3d 2021-09-07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整理自敦众独家课程:张梦麟老师研读《孟子与公孙丑》  

图片


孟子批评了告子的得失以后,提出他的意见。他说,“志”是主宰、领导、指示“气”的司令官。在这里我们要了解“志”是什么,他认为“志”就是意识形态,是意识观念。譬如“去西门町”,这是一个思想,这个去西门町的决定就形成了一个意识形态,成为一个观念,具有力量,督促我们前往,这就是“志”。 至于“气”,内部的气,就是“体之充也”,我们身体里面本来就充满了气,并不是由两个鼻孔吸进体内的空气才是气。身体活着的时候,内部充满了气,气是哪里来的?是意志心力合一的动元。我不太清楚诸位师友,如果南先生这样解释,我们能不能明白他在说什么?比如“气”从哪里来的?是意志心力合一的动元。为什么我要提这个问题?今天下午我读了一本书,一位我们搞西方哲学的前辈,他就讲的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些特殊的词语,怎么样来解释让更多人能听得明白,听得清楚,能够大致理解,这个问题比较特别,比如说南先生这样讲,我们能不能听明白他在说什么?

下面继续,“夫志至焉,气次焉”,气是怎么行动的呢?孟子认为心理可以影响生理,生理也可以影响心理,但是他强调以心理为主。像这段话的解释,我们就听得很明白。如果我们老是在说“志”怎么样,“气”又怎么样呢?可能我们现代人听的时候还是有点模糊的。但是南先生这么解释,心理可以影响生理,生理可以影响心理,用这样的话来讲,我们多数人可能就听得更明白一些,这也是南先生特别善巧的一面。也就是上次我们分享的时候说的,禅宗里面讲的“身清净故心清净,心清净故身清净”,我们用生理或心理来说,各位师友分享起来就比较容易明白。后面南先生举例子,他一举例子,大家可能就更清楚一些。

孟子最后说,“持其志,无暴其气”,真正的修养,还是从内心,也就是从心理、意志的专一着手,然后使气慢慢地归元充满。这个时候,你的心理、生理,两者自然协调、融合,对事情的处理,待人处世之间,自有无比的镇定、勇气和决心,当然可以把事情处理得很好。其实这里已经谈到了后面要讲的“内圣外王”了,处理事情这个是“外王”。最初的身心调整好,自然协调、融合,这属于是内在修养。

南先生讲,后世理学家讲修养的,有一种心气二元的理论,道家也有心气合一的说法。如宋代的大儒张横渠讲究养气,《东铭》、《西铭》两篇著作就是讲养气;二程夫子(程颐、程颢)喜欢讲养心。这里他提到了这一块的来历,同时南先生讲了,为什么后来明朝的皇帝朱元璋规定把朱熹的批注作为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因就在这里。

(扫码购买完整音频)


看完张梦麟老师的讲述,你有什么心得、体会想跟我们沟通?欢迎在下方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