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跑者李军:许三多是孔子心中的好学生

 好奇的行者 2021-09-07

因为和孔子不处于同一个时代,对当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的生存环境很难有切身体会,并且自己的个人成长工作学习经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对论语的很多词语的理解既不能照搬照套也不能凭空想象,只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的揣摩体会,写出自己对《论语》的理解,这个理解之代表我个人此时此刻的心得体会,也不代表着未来不会改变,这也是《论语》的魅力所在。

比如对《论语》的这句话: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如果从字面上去理解看似并不难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

子夏说:对贤德之人要心起恭敬之心,对待父母要竭尽全力;对待(君)国家事业,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哪怕是没有什么学历文凭,我也认为他是有学问的人。

这样的翻译,没有什么感觉,这不是耳熟能详很鸡汤的一些话语吗?所以看完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揣摩这句话,找到让自己震撼人心撞击。

隔了两天,在家里很无聊,看了很久之前一部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大致的意思是在一次老A的阶段考核之后的评估,老A队长袁朗对吴哲,成才和许三多的评语对话,20分钟时间身体和心灵终于有感了。

我不得不由衷地佩服这部剧的导演,这么精妙地诠释了这段话的意思。

吴哲是一个少校,有知识有文化,战术技能,实战能力方方面面都很出色,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根据自己的思考作出决断,所以考核对于他来讲无法进行下去,因为很快他就发现了破绽所以中断了考核,袁朗对他也很满意决定留下他最重要还一个原因是,吴哲能跟许三多交朋友,但是吴哲在当今社会上就代表着一群受过良好教育,业务技能出类拔萃,唯一就是对待所有的事情就是建立在“不信”的基础之上,所以他甚至要离开老A这支队伍。

最精彩的就是成才和袁朗的对话,成才代表着底层努力进取想要改变命运的一类人,他们刻苦也知道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很会来事。

对待上级会揣摩上级的意图,说出既能够冠冕堂皇上的了台面的话,也能阿谀奉承,乖巧伶俐;

对待下级把一己私利放在第一位,把战友同僚都当成是自己进步提拔的障碍,表面上客客气气,遇到利益和情谊的选择,毫不犹豫利益第一,毫无情谊。

袁朗淘汰了成才,成才不服气,于是他们的对话让我犹如醍醐灌顶,甚至我流下了眼泪,因为很多话也撞击着我的心灵。

袁朗说:我不接受你很重要的原因是你很“见外”!你把身边的人都当成竞争对手而不是生死与共的队友。

一支队伍最需要打造的是一群能够相互交托“后背”的战友,而成才精于算计,业务精通技能超群,但是缺了“情谊”,为了目标丢弃了“六一”和“钢七连”还有一起的战友“二十七”号,在电光火石之间忘记“不放弃,不抛弃”钢七连的精神。

在危机时刻进过计算放弃了任务,也就是将演习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危置于计算结果之后,也放弃所有一起参战的战友。也就是:“事君,不能致其身;与朋友交,无言无信而有利。”

唯一还有救的是放弃之前本能地叫了一声“许三多”。

反观许三多,出发前紧张木纳,但是在关键时刻舍身忘死,尽所有一切力量全然地忘我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积极救援战友,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交代要把“抚恤金”全部交给父亲,虽然并不知道有多少?

在许三多眼里所有人都比他强,都是他学习的榜样,所以对待所有人都很尊敬礼貌,而不管身边人如何嘲笑嘲弄他。

许三多不正是孔子天天在学生耳边叨叨的那个“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人吗?

在这三人中,许三多的资质并不聪慧能力也不突出,学历文凭也是最低的,但却是所有人心中表现最好的那个,心服口服,“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已经过去2500年了,《论语》的精神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时代在不断更迭,孔子的思想不会随着时代的更迭而落伍。

在这一次疫情突发事件之中,每天都被医护人员的那种舍小家为大家,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报道所感动,中国人在这次疫情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又再一次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

家庭培养怎样的孩子?

企业培养怎样的干部?

学校培养怎样的人才?

国家培养怎样的领导?

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