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舒生读《论语》第3

 liuhuirong 2023-02-04 发布于湖北

    “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不如意事常八九,最常见的莫过于别人不了解理解自己。所以理解万岁才那么深入人心。遇到了别人不理解,就指责别人,甚至抱怨老天,这种心理我们都有过。孔子是如何对待的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人不知”

  “人不知”有两种解释:常见的解释是别人不知道不理解我;还有一种不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是别人不智慧,没有开化。

其实这两种解释对于理解这句话是殊途同归,都是别人不能完全理解自己,别人不智慧没开化,就像《论语》里面的樊迟,比较愚笨,总是不理解孔子讲的话,结果也一样是不理解。

这句话如果从字面去讲,这就算读完了。但读《论语》当然要从生活中去体悟,那么这句话可谓是意味深长。因为我们都是“人不知而愠”。人都有被人理解的需要,被人理解却十分困难,所以古琴台上的知音才被千古传颂。

对于孔子来说,是自己学问太高,别人难以理解。那么多学生,天天跟在他身边耳提面命的学习,但真正能理解老师的,孔子看来只有一个短命的颜回。有些学生说自己懂了,还有些学生以为自己懂了,其实他根本没有懂,或者他所说的懂根本不是孔子说的那回事。

这个时候,孔子说不要生气,这才是君子。

要做到这一点难吗?难!

细想来,“人不知”主要是不知我们的什么呢?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不知道我知道的”,另一个方面是“不知道我做到的”。前者是情绪,后者是欲望。

对于第一个方面。经常听领导说:“怎么连这个都听不明白”“这人悟性太差”“跟他说个事太费劲,完全是对牛弹琴”。由此形成情绪和态度上的不友好,甚至会带来以偏概全的否定。谈恋爱的时候一句“ta懂我”该是多么的温馨,反之一句“你不懂我”足以打败所有的温柔。别人不理解自己,就会心生郁闷是人人都有的大毛病,所以“人不知而愠”也是一生中影响心情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反过来想一想,别人知道的事情和道理,自己都明白吗?华杉老师说:不要认为别人跟自己一样,我知道的别人就有义务知道;我认为很简单的道理,别人也应该很明白,也有一些对于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事,我们根本搞不清楚呢!如果都能这样想,倒是能天下太平啦。

对于第二个方面。万维刚老师在他的《高手》一书中,有这样的一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个生物专业的博士生,你的到导师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导师给你安排了非常繁重的任务,你做了很多实验,整理了数据,形成了报告交给了导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导师做了精彩的报告,这个报告的核心内容都是你的研究所得,甚至PPT上的图都是你画出来的。可是自始至终,导师根本就没有提到你的名字。会后,人们谈论这个报告内容的时候,也都说那是导师的成果。

这个时候,你会做何感想?设身处地的想想,大部分人都会有些“人不知而愠”吧。你会想,公平的做法应该是讲到这些成果的时候,说明这个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是谁,最好还应该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把你介绍给与会者。但结果往往让你失望。

万维刚老师推荐的策略是,你不妨把所有的功劳都给导师。他把这个叫作“给前辈铺路的画布策略”。因为想当大人物,就要先做好小人物,想学会指挥,首先得懂得服从。这也是中国古代匠人收徒的逻辑,学徒三年没有工钱,还要做所有师父让你做的事,包括家务和农活。你当然可以跟这些大咖讲平等,不行还可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但人家作为大咖,根本没有必要跟你讲平等,如果你选择离开,你就失去了接触大咖、向他学习的机会。而且,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在影响别人,如果你能帮助很多人,你本身就变成大咖了,你的影响力就很大,这也许就是气度和格局的力量。

这些细细品味的道理,孔子就把它归结为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却要切记体察,时时反省,修习实践。明代陈眉公有段对话,“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气度,也自然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智慧不增,就成了“上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岂不可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