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学论语#9.8【2017-2-5】

 龙泉看水hbc 2021-09-07

#每日学论语#9.8【2017-2-5】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zhī也。有鄙(bǐ)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kòu)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

孔子说:“我是无所不知吗?哪有的事。曾经有一位乡下人问我问题,结果我空空如也,一无所知,我只是能叩问两头,从正反两个方面尽力推究,尽我所能让问题自明。

【微言微感】

术业有专攻。任凭再博学的人,再聪明的人,也难以做到无所不知。

孔子的博学是众所周知的。谁有搞不定的问题,都会来请教孔子。

季桓子在封地鄪(bì)都(今山东费县)山东掘井挖出一个肚大口小的瓦器,内有一物,人莫能识。

季桓子找到孔子问:“我家挖井得到一个怪物像狗,是什么呀?”

孔子说:“这是羊啊!古人说:'山之怪叫夔(kuí)、虫网 虫两 ;水之怪叫龙、罔象;土中之怪叫羵(fén)羊。’今得之土中,必定是羊。”

季桓子又问:“什么叫 羵羊?”

孔子说:“非雌非雄,徒有其形”。

季桓子把鄪地人叫来一问,果然分不出雌雄,于是大惊说:“仲尼之学,果不可及!”

如此博学的孔圣人,说自己有时候有些事情也搞不定,有些知识自己也是空空如也,一无所知。

《论语 为政》篇中,孔子曾对子路说过:“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做学问这件事,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来得不得半点虚伪。而且,“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世界那么大,知识那么多,不知不丢人。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 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有一次,一个乡下人问孔子问题,结果孔子说不清楚。说不清楚怎么办?如果是樊须问这类问题,孔子可以说“吾不如老农”,或者干脆不搭理他。但是,问问题的是鄙夫,是乡下人,而且是勤学上进的下层阶级的人。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当然不能用“我不知道”就打发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于是,孔子使用了慕容家的武林绝学——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具体说就是“叩其两端而竭焉”。

《礼记 学记》中有一段话: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意思是:一个老师,如果善于回答提问,就好象撞钟一样,(你)用小力气叩击钟,那么就给你小的鸣响,(你)用大的力气叩击钟,那么就会有大的鸣响。从容地叩击钟,它也会给你从容的鸣响之声。

因此,我理解的“叩其两端而竭焉”,应该就像用“太极推手”,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我不直接回答你的问题,接过问题,让你自己理清的来龙去脉:站在终点思考起点,从结果考虑姻缘,从旧知走向新知,从正面走向反面,让对方思考,排除干扰,去伪存真,水落石出,答案自然就明了。

知识可以教会,能力可以练会,唯有智慧必须自己感悟。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苦思冥想,豁然开朗。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是知道什么的不对的。于是,不做错事,剩下的就是对的。往左走是悬崖,往右走是高山,剩下的就可能是道理了。大概这就是“叩其两端”吧!

教育孩子就是这样。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哪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你问我你家孩子怎么教育才是正确的,我们首先要询问你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做的,然后聚焦问题,一起分析,什么地方的背后真相是什么,如何站在孩子角度看这件事……

了解才能理解,理解才能化解,找到了问题根本,知道了什么是错,不错就是对。

也就是说,问题不是用来解决的,而是需要调理的。位置对了,关系对了,问题往往迎刃而解。盯着问题,揪着问题不放,往往会按倒葫芦瓢又起。

孔子不能做到无所不知,但是知道问题解决的方法——排除错误,就是正确。

我们今天的教师呢?我们教孩子的是知识的答案,还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像孔子那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还是直接问问题,念答案,背答案,抄答案?

我突然想起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他并不告诉你什么是答案,而是不停比喻、追问,逼着你在矛盾中辨析,跌跌撞撞中寻找平衡,自己否决自己的错误,自己发现问题的真相。

怀特海说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加选择地堆到我们的大脑仓库,不能化为能力素养,不能为我所用服务生活,再多知识又有何用?

孔夫子言传身教,我们可以不知道知识是什么,但是要如何找到并使用它,缺实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