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担任池州刺史,彼时适逢重阳节,好友张祜来访,杜牧非常高兴,两人携酒前往齐山登高望远。 张祜这个人,在唐朝诗人中并不如何出名,《全唐诗》中有他的一首《宫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张祜在仕途上非常坎坷,他本身才华横绝,但因为当时元稹的一句进谏而让他几次求官,无功而返。 和白居易并称“元白”的元稹评价张祜说:
和张祜相比,杜牧的出身要好很多,大家都知道他曾写过一首《山行》:
其实他还有一首自述诗写了自己的身世,其中介绍说:
杜牧的爷爷杜佑是当朝宰相,所谓“家集二百卷”就是指杜佑编纂的《通典》。 作为文人,杜牧自视甚高,他曾为《孙子兵法》做过注。 在历史上,最早给《孙子兵法》做注的是曹操,曹操既是文学家,又有带兵的经验,所以他的注很有价值。 但在杜牧的注中,上来第一句往往就是“曹说非也”——曹操说的不对。 “说人者人恒说之”。 杜牧这样批评曹操,等到后世注解《孙子兵法》的人,在开篇第一句就变成了“杜说非也,曹说是”。 说注解《孙子兵法》的故事主要是为了说明,杜牧是“批判型人格”,他有着“文人相轻”的性格特点,所以他后来做遭遇的“怀才不遇”更多的是他的自我感觉。 当时,杜牧和张祜一起登山,两人饮酒抒怀,这时候杜牧写下一首《九日齐山登高》: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给朋友的安慰诗,但同时,杜牧也在安慰着自己。 诗的颔联“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14个字成了后世的“金句”,当年,有一首《中华民谣》红遍大街小巷,那首歌的歌词就改编自这首诗: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应用了一个典故,而这7个字,让人感慨。 春秋时期,齐景公游牛山,他北望国都,忍住不痛哭流涕:这江山如此美好,我哪里舍得离开尘世去死啊。 当时的大臣们跟着痛哭流涕,只有晏子哈哈大笑,脑中充满智慧的晏子自然明白:任凭你是谁,又如何能逃脱生死大限呢? 在这里,杜牧对张祜说:世事如此,有什么必要自寻烦恼痛哭流涕呢? 这是一种豁达,或者说,也是一种无奈。 杜牧写出的这首豁达诗有多有名呢? 到了后世,北宋苏东坡和南宋朱熹都曾“抄袭”过这首诗。 苏轼曾写过一首《少年游·重阳》:
不难看出,这首词简直是直接化用了杜牧的诗,在苏东坡的词中,这样的作品并不少见,或许是苏东坡技艺超群,读过的诗词从不忘却,而在某一刻,这首诗的意境恰好就能表达自己的心情。 到了南宋时,朱熹也曾“借用”这首诗,只是朱熹比较要面子,他在词的题目中说明了:《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这就像是论文写作中备注了,以下内容引用自杜牧。
不过在当时,估计也没人敢指责朱熹“抄袭”。 从苏轼和朱熹对这首诗的化用来看,杜牧的这首诗的确很让人喜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