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哲学源流史》基督教教父哲学之二:经院哲学的前身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9-08

基督教教父哲学之二:经院哲学的前身

欧洲中世纪哲学,主要是指西欧5 世纪至15世纪的基督教哲学。但这个哲学形态的孕育、生长却一直要追溯到罗马帝国的教父哲学;它所波及的地区也远远地超过了西欧,包括了北非、小亚细亚等地中海沿岸地区。  

公元1 世纪初,罗马经过近300 年的征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帝国的统一在客观上打破了各民族分离割据的局面,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统一。但是,帝国是建立在对劳动人民和被征服民族的残酷压迫和沉重剥削之上的。广大奴隶、平民和被征服民族频繁举行起义,进行反抗,但都遭到了罗马统治者无情的镇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帝国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和国家机器,而这又种下帝国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祸根。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不仅使下层劳动人民,甚至使一些上层社会分子也深有朝不保夕之感。现实生活的严酷和摆脱这种状况的希望的破灭使人们只能到来世寻求安慰,只能到宗教中去寻求精神寄托。各被征服民族旧有的保护神由于不能履行保护本民族的职责而遭到遗弃,而罗马的宗教也只能适合那些对现实生活的幸福感兴趣的人。社会在呼唤一个新的世界宗教,基督教应运而生了。

  

最早的基督教原是在西亚活动的犹太教诸多小宗派的一个分支,反映了被压迫群众的思想和愿望。它信仰唯一的神,即上帝耶和华,宣传平等博爱,鄙视富人权贵,宣称救世主不久将降临人世,举行末日审判。面对新的形势,它放弃了严格的清规戒律和繁琐的宗教仪式,宣扬仅仅信仰基督即可获救,打破民族界限,实行经济互助,因而获得了下层民众的支持,迅速流传到帝国各地。但是,早期基督教仅仅是被压迫群众的消极运动,它对罗马统治者和富人的仇恨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行动上却是坐等救世主的降临。正因为如此,罗马统治者一开始就对基督教采取了怀柔、限制和镇压相结合的政策。2-3 世纪,大批精神空虚的上层人物皈依教会,凭借其文化素养和经济势力篡夺了教会的领导权。至此,教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对统治者和富人权贵的仇恨和诅咒变成了劝人驯服、爱仇如己,对今世末日审判的热望被来世获救的幻想取代,教会逐渐成了罗马统治阶级的驯服工具。323 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召集罗马全境300 多名主教举行的尼西亚宗教会议,制定了强制性的统一教条。392 年,皇帝狄奥多西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并大肆镇压异教和异端。基督教终于取得了一统独尊的地位。  

在早期基督教传播过程中,为了取得罗马上层人士和最高统治者的理解和支持,教会中一批或多或少具有哲学素养的信徒出来从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他们借用古希腊哲学,主要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新斯多亚派哲学,并根据教会的需要加以改造,阐述、制订教义,制订教规。这些人或奔走传教,或著书立说。借助他们的活动,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对完整的教义。因而他们被称为" 教父" ,他们的哲学思想就被称为" 教父哲学"。教父哲学是基督教哲学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经院哲学的前身。  

教父哲学约发端于2 世纪,终结于6 世纪。根据教父们活动的区域和使用的语言,后人把他们分为" 希腊教父" " 拉丁教父"

在时间上,希腊教父早于拉丁教父。在理论上,以查士丁、塔提安、伊里奈乌等人为代表的早期希腊教父比较注重理性,注重形而上学,主要致力于上帝的" 三位一体" 、上帝与世界的关系等学说的建设。这种倾向被后来的亚里山大里亚基督教学派继承,形成了一个以柏拉图主义为依托的较为系统的宗教哲学理论。

而以德尔图良为代表的早期拉丁教父则比较注重信仰和伦理,注重道德实践。325 年召开的尼西亚宗教会议,统一了基督教信条,结束了各个教派激烈竞争的局面,所谓的正统派占据了统治地位。于是,基督教自身的建设工作加紧进行。在此期间,出现了著名的" 罗马教会三大博士" ,即安布洛斯(340-397 年)、杰罗姆(347-420 年)和奥古斯丁。但安布洛斯更多的是一个教会活动家,杰罗姆的功绩主要在于把圣经从希腊文翻译成拉丁文,真正代表这一时期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则是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奥古斯丁成功地运用柏拉图哲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宗教哲学,把教父哲学推向顶峰。但是,还在奥古斯丁有生之年,罗马帝国已在蛮族的冲击下风雨飘摇,罗马教会疲于应付混乱局面,无暇顾及教会哲学的建设,以致奥古斯丁后继乏人。许多哲学史家亦把奥古斯丁看作教父哲学的终结。历史学家甚至认为5 世纪后欧洲进入文化凋零的" 黑暗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尚可称为哲学家的只有波爱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