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趣谈汉字

 新用户6303bXRU 2021-09-08

      汉字是表意文字,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像其他文明的文字那样演化为表音文字。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落后的文字形态。最大的缺点是难以普及,导致中国古代大众识字率相当低。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上最难学的十种语言,汉语名列第一。(不大明白的是日语怎么成了世界上发音最优美的语言。语言学标准,一个词的发音辅音和元音为一比一,就最优美,日语符合这个条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十大最难学语言表

  讲一个笑话,四川人把伞称为“撑花儿”,其实挺生动形象的,撑开来像一朵花一样,为你遮风避雨。爷爷拿本看图识字教孙子,指着伞问孙子这个字念啥,孙子说“撑”,爷爷说,错了,念“花儿”。你说这汉字该怎么教,怎么学?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鲁迅、钱玄同、吕叔湘等一大批文人学者鉴于汉字难学导致国民文化水平低下,产生诸多落后愚昧,喊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救国口号,极力主张汉字拼音化,民国政府和中国政府都认真地制订过汉字拼音化的计划,“满大人”的北京语音因为声调比汉人的粤语少而成为国语,就是为了汉字拼音化做准备,这个计划一直到五十年代才结束。(本段话题可参阅本公众号《“满大人话”咋演变成了普通话》)

      汉字得以保留至今,实在是一大幸事,其独有的一字一义和字形结构,都具有其他文字无可比拟的审美愉悦。有关汉字的趣事很多,不是这么篇短文就能说清楚的,想到哪说到哪,供读者诸君一乐。

     战国时吕不韦召集门客作《吕氏春秋》,书成后在咸阳城门公开发布,旁边立一告示,广邀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前来评阅。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个字或减去一个字,立即奖赏一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由来。

      汉字独体表意的特征使汉字具有一字千金的价值,一个字的差别,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意义。

      “无奸不商”,或者“无商不奸”是今天熟悉的话语,用来讥讽和批判不法商人的黑心行为。但这个词语最初并不是这样的,而是“无尖不商”,或者“无商不尖”。

古代买米是以升斗作量器,(所以百姓也叫“升斗小民”)。商家卖米时先把升斗装平,保证分量准足。买家交完钱后,商家会另外加一点米在升斗里,形成一个“尖头”,尽量让利。这就叫“无尖不商”。

      不光在米行,其他行业也有。卖布的行规是“足尺放三”、“加三放尺”,你买一尺布,给你一尺三分。买油、买酒、买糖等等都有添头;进餐馆吃饭有小吃或者例汤奉送。这些就是“无商不尖”。

      “无毒不丈夫”,原本是“无度不丈夫”,和上一句“量小非君子”互补,是说正人君子、男子汉大丈夫要有度量,懂得宽容,因为一字之差,变成了要成就大事就得心狠手辣。这个逻辑其实很奇怪,心狠手辣的人算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吗?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本是“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是对婚姻的忠贞,怎么就变成了鸡、狗?人会嫁给鸡、狗吗?有人还在后面加了一句,“嫁个老母猪哼哼着走”。汉人老喜欢拿人和动物进行类比,“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真是奇怪。

      一字之差,既表现出不同的意义,也反映出社会观念和行为的演变。

      晚清时,最初把西方人称为“蛮夷”,这是华夏中心论的表现。西方人主要是从东南沿海过来的,华夏传统称四方低级文明的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城其为“蛮夷”,是化外之人,和华夏不在一个档次上。

      后来觉得这些蛮夷也不错,起码还比较讲信誉,改称为“洋夷”。洋夷带来的新奇玩意儿都加个“洋”字,洋火(火柴)、洋枪、洋炮、洋马儿(自行车)、洋芋(土豆)、洋烟、洋酒……有意思的是西方人带来的东西,前面加“洋”或者“番”,如番茄、番椒(辣椒)、番薯,从中亚西域传过来的加“胡”,如二胡、京胡、胡豆、胡椒。

      再后来觉得这些洋夷并不是野蛮人,也有悠久的历史,文明的制度,又改称为“洋人”,这是平等对待了。

      到最后就有些崇拜了,把洋人和文明联系在一起了,改称“文明人”,洋人的拐杖称“文明棍”,礼帽称“文明帽”。

      现在还出现了一种由日本兴起逐渐影响到东南亚的有趣现象,每年选出一个汉字来反映这一年国家的热点关注话题。

日本2018年最热汉字

中国2018年度汉字出处太多,有官方的“奋”,有机构的“税”“和”“忆”等等,这是网络上出现的一个新造字,穷加丑。

      这也是汉字魅力的一种表现吧?古人说“字斟句酌”,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