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研究  方剂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9-08

目的: 本研究通过收集EH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中医证型及其用药进行相关统计分析,探讨出EH的中医证型尤其是用药分布规律。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通过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的高血压病例400例,其中男的154例,女的有246例,病例来源均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将病例的所有原始资料录入Excel2003表中,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对其中医证侯及用药规律进行研究。 结果: 1、高血压病中医基本证型分布规律为: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单证型分布规律为:肝阳上亢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而兼证中以血瘀证最多,其次为肝火证,气血虚证少。说明痰湿和血瘀为本病常见病理因素。 

2、总体用药规律:用药类别由高至低分别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安神药、祛风湿药、理气药等。常用中药依次为天麻、茯苓、甘草、钩藤、牛膝、半夏、石决明、丹参、陈皮、川芎等,


常用方剂依次为:

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生脉散、二至丸、杞菊地黄丸、冠心二号方、镇肝熄风汤、补阳还五汤、二仙汤等;


证素用药规律:血瘀证:牛膝、丹参、川芎、益母草、桃仁、红花等;阳亢证:天麻、钩藤、石决明、牡蛎、蒺藜、地龙、珍珠母等;痰浊证:半夏、陈皮、竹茹、胆南星、瓜蒌、贝母、杏仁等;气虚证:甘草、白术、党参、山药、黄芪、太子参等;火热证:黄芩、赤芍、栀子、黄连、丹皮、毛冬青、玄参、夏枯草、天花粉等;阴虚证:麦冬、生地、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天冬、龟板等;阳虚证:杜仲、仙灵脾、仙茅、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等;血虚证:白芍、当归、熟地、阿胶、何首乌。


 3、分型用药规律:


肝阳上亢证常用中药为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桑寄生、黄芩、杜仲、夜交藤、茯苓。阴虚阳亢证为甘草、牛膝、天麻、茯苓、麦冬、钩藤、丹参、赤芍、五味子、生地。痰湿壅盛证为半夏、茯苓、陈皮、天麻、甘草、白术、丹参、竹茹、枳壳。阴阳两虚证为桑寄生、女贞子、丹参、仙茅、杜仲、益母草、旱莲草、仙灵脾。兼血瘀证为丹参、川芎、甘草、天麻、茯苓、半夏、赤芍、陈皮、钩藤、桃仁。兼肝火证为天麻、钩藤、茯苓、牛膝、石决明、半夏、陈皮、甘草、竹茹。兼气血虚证为茯苓、半夏、黄芪、天麻、川芎、白术、甘草。


 4、不管合并何种并发病,天麻钩藤饮(选方均排第一)仍作为首选,但对于无临床症状的血脂异常,选方用药并无特殊之处,而冠心病则偏重于化痰活血,糖尿病和脑梗塞多加用补虚药,糖尿病偏重于滋阴药。而高血压病的选方用药随高血压病程的影响并不明显。 结论: 1、高血压病的病机总为本虚标实,而在岭南地区,痰湿为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血瘀也是常见因素。 2、高血压病的治疗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但应同时兼顾扶正。中药治疗主要为补虚、平肝阳,活血化瘀和化痰利湿,与高血压病上盛下虚的病理特点、急则治其标兼顾扶正的治疗原则相符合。 3、对于肝阳上亢和阴虚阳亢证的中药治疗应重视滋补肝肾、平抑肝阳,而痰湿壅盛证则应重视活血及化痰,发展到阴阳两虚时应以补虚为主。 4、不管合并何种并发症,天麻钩藤饮(选方均排第一)仍作为首选,合并冠心病则偏重于化痰活血,糖尿病和脑梗塞多加用补虚药,糖尿病偏重于滋阴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