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自沉汨罗江后,过了一百多年,贾谊被贬长沙及渡湘水,江水滚滚,川流不息,贾谊的耳畔回荡着爱国诗人的慷慨吟唱“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贾谊和屈原一样克己奉公,坦坦荡荡,却也遭遇了不公,不禁感怀万千,写下了名篇《吊屈原赋》,托付于一江流水,表达对前辈无尽的哀思和深深的同情。
虽然和屈原处境相同,但贾谊的想法却截然不同,他不赞成以身殉国,主张“远浊世而自藏”,他认为生在不幸的时代,要凤凰隐居,神龙潜藏,以此保全自己。
贾谊在文章中呈现的是智慧豁达的一面,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非如此,他甚至得了严重的抑郁症,三十二岁就英年早逝。他的结局和屈原一样是具有悲剧色彩的。
贾谊是个学霸,十几岁就在当地就很有名气了,吴廷尉做河南郡守的时候把贾谊招到官府中担任职务,吴廷尉非常喜欢贾谊,后来在汉文帝面前常常夸赞他年轻有为,精通诸子百家,在吴廷尉的极力推荐下,贾谊入朝当了博士,那时候的博士不是现在的学位,而是指为皇帝出谋划策的学问家。当时贾谊年仅二十岁,是同事中年龄最小的。
遗憾的是,贾谊最终没能了解汉文帝的良苦用心。
贾谊辞别汉文帝,踏上了去往长沙的旅途。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空气潮湿,害怕自己不适应那里的环境,于是忧心忡忡,他又担心自己寿命不会长久,一路上郁郁寡欢,怅然若失,名篇《吊屈原赋》就是此旅途中写的。
这篇赋引用道家思想,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他在文中写道:时间万物的变化,本来就没有停止。运转迁移,或推移回还,万物变化运转,反复无定。形与气互相移转连续变迁蜕化,精微深远,没有穷尽。福是祸的诱因,祸是福的根源。忧与喜聚集在一门之中,吉与凶同在一个区域。..........千变万化未必有终极。偶然为人,哪里值得贪恋珍惜,而死亡又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呢?............得天地之道的人安然宁静,独和大道相处。放弃智虑,遗弃形体,超脱于万物之外自忘其身,深远空阔,与道浮游。人生如木浮水,行止随流;把自己的身躯完全托付给命运,任凭自然,不私爱身躯把它归于自己作为私物,活着仿佛随波逐流,死去好像休憩长眠。深邃得好像深渊潭水般幽然,漂浮得好像没有羁绊的小舟般自在,涵养空虚之性而浮游,德人不被万物牵累,知天命而不忧愁。
苏轼说:人有才能并不难,要让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才是最难的。一个君子想要达到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也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对于贾谊和同僚的复杂关系,苏轼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就连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也没法比啊。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年轻人,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他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仔细阅读《贾谊论》,佩服苏轼的见解透析,豁达超脱,以及他海纳百川的胸襟,其实,他的文章不只是论的贾谊,又何尝不是写给每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的呢? |
|
来自: baoyisheng143 >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