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宁夏水利工程及水利制度,给农业带来了什么影响?

 涛儿—taoer 2021-09-09

前言

清代,河陇中部黄河沿线水利开发的重心仍在宁夏府属地区,但与明代格局不同的是,康雍之际出现了一批新的重要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大清、惠农、昌润三渠的创开,不仅与唐来、汉延并重西河,而且促进了原有水利工程的重修或扩建,从而使西北黄河水利的规模与效益达到了汉唐以来的最高水平。

大清渠创修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秋,为宁夏水利同知王全臣主持。时宁夏三卫及平罗九千余顷土地,主要靠唐、汉两渠灌溉,而且宁夏土地“大半尽属沙碱,必得河水乃润,必得浊泥乃沃”,郡人视汉、唐两渠为“民命攸关”,自不待言。但至迟明末以来,唐渠淤塞过堪,“滨于废弃,居民虽纷纷借助于汉渠,不过稍分余沥,地之高者,竟屡年荒芜,汉渠亦因以受困”

图片

究其原因:一为渠口河中激水石系沙滩,年久逐渐消没,河水入渠无力易淤,二为渠前段咽喉地带常被风沙填没,渠底与岸平,两岸无堤,俗称“地渠”,地渠水漫流不前,常在灌满倒沙、月沙二湖后自行入渠,迂回更易致淤;其三为渠流300余里,又水弱难以致远,偏枯之地难周;加以历来河工,“痞棍奸滑之徒,偷工减料,积弊丛生”,小民年修水利而年受其害。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春王全臣经勘测后,决定利用汉、唐两渠间之贺兰渠,另辟新渠,并于秋九月动工。新渠口在旧贺兰渠上3里许,上距唐渠口25里,下距汉渠口5里唐坝堡刚家咀地方。

渠口宽8丈,在马家庄引入贺兰旧渠而扩之,宽行三四里至陈俊、汉坝两堡之交即弃旧渠引水由高处行,稍入唐渠。是渠名为“大清渠”,总长75里,身宽34丈不等,大小陡口167道,时灌陈俊、宋澄等9堡地1223顷有余。

图片

大清渠的创修,于改善宁夏平原的水利状况作用重大。陈俊等9堡土地1200余顷地原灌唐渠水;大清渠成,唐渠负担大为减轻,水势过弱的情况立即得到改善。加以王全臣等又于唐渠口修迎水坝入河450余丈,加宽渠口,逼水入渠,而且大清渠尾水进入唐渠,唐渠进水及水弱问题遂得到根本解决;水急流大,渠淤问题亦不复为患;加以口内无岸之“地渠”,随之亦挑深加坝,不再灌湖后前流;唐水充裕,沿途各堡高地偏枯之病得到根治。随着唐渠的改善,居人不再与汉渠争水,汉渠亦水充田足。

历来修渠积弊,王全臣在此次大清渠开筑过程中亦锐意革除,合理安排用工,对半豁除坝草30万余束。由于当局兴利除害,“以是宁民勇跃趋事,争先恐后,各渠疏通无阻,湃岸又极坚固,所以立夏开水之日,黄河之水不加增,每年开水月余水不能到稍者,今不过四五日,稍末即浇灌偏足矣。镇城以北,往年不沾涓滴者,今且偏各稻梗矣”。大清渠的创修,由于王全臣之干练及筹划得宜,不过仅费时7

图片

继大清渠后,惠农渠及昌润渠则是一项规模更大、由清廷直接干预的综合水利工程。惠农、昌润两渠始创于雍正四年(1726年),主要为灌北部查汉托护地。查汉托护,蒙语意为好牧场。

康熙五十年(1711年),驻牧查汉托护蒙古部落奉清廷之命移驻河东,原闲旷牧地,实沃野膏壤。雍正四年,清廷命侍郎通智、单畴书并率在部道府州县15人,官弁武举12人,拨库银16万两,大集民夫工料,度地动工。惠农渠进水口在叶升堡东南之陶家咀南范家湾,石子为底,总建进水正闸一,称“惠农闸”,退水闸三:“永护”、“恒通”、“万金”;渠长300里,口宽13丈,尾宽四五丈,深五六尺至丈一二不等,稍水仍归入黄。

由于是渠东沿黄河北行,为防黄泛冲渠,遂沿河筑长堤320余里;又渠西复为汉唐二渠泄水碱湖,棋布连绵350余里,亦统行疏泄整治。

图片

此外,又修飞槽暗洞多处以泄横过水;修渡桥38座以便行人;建各闸水手房40余所以司启闭;置塘房67处以稽查汛;渠堤及西河护堤,植数十万株垂杨夹岸;“支渠四达,长七八里以至三四十里者百余道,均作陡口飞槽,而户口人民又沿渠各制小陡口,小灌洞千余道以相引灌。自此沟塍绣错,二万余顷良田无不霑足”

查汉托护东北部之昌润渠与惠农渠同年创修,是渠实际为整治六羊河道(一名绿杨河)而成。六羊河原为黄河一小支流,水势漫无停蓄,经加岸疏竣后,又建闸修桥,两岸植柳,成渠110余里,支渠20余道,使整个查汉托大体都得到灌溉。两渠之修始自雍正四年(1726年)秋,雍正七年(1729年)夏竣工,历时近三年。

渠成之后,清廷又拨库银15万两“以为招徕户口,恒产耕种之资”致使百姓“争先趋附,辟田园,葺庐舍,犁云遍野,麦浪盈畴”。为加强对查汉托护灌区的管理,清廷因渠之成,又设新渠、宝丰二县,设县令及通判以司民政、水利,并移市口于石嘴,后石嘴子成为清近代以来宁夏北部最重要的蒙汉市场当自此始。

图片

康雍之际,惠农、昌润、大清三渠的创修,是扩大宁夏地区耕地面积的关键性措施。关于惠农渠灌田数额,通智碑记不载。据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宁夏府志》记,雍正以后,经乾隆五年、九年、十七年、三十九年多次重修、增修后,惠农渠“浇灌宁夏、平罗二县田四千五百二十九份半”,按宁夏府用有新旧户之别,旧户份60亩计,而新户为百亩一份,此可见于清水利同知董凝极《言渠务利弊疏》,是疏称:“夏、宁朔、平罗共受小民一百一十二堡。

宁郡田户以六十亩为一份,新户以百亩为一份,即一顷也。”惠农、昌润渠灌之田为渠成后新招民户,故一分应按百亩计,所谓“四千五百二十九分半”,实应为452950亩。事实上,乾隆府志亦记有惠农渠,“自口东岸起至通吉堡宝塔渠,陡口一十三道,灌宁夏县田二百余顷;自通义桥以下至稍,陟口一百二十三道,灌平罗县田四千三百余顷”合计亦应为四千五百余顷。又查道光《平罗纪略》,是书引“县册”记惠农渠事,“除上段宁夏县浇灌田亩不录外,按平罗县属惠渠交界,自通义桥起至尾闸堡入黄河,止长一百四十五里,浇灌新户田四千二百余顷”与府志合。

图片

昌润渠灌田之确数,通智碑亦不载。乾隆府志记为“大小陟口一百一十三道,浇灌平罗县埂外田一千六百九十七分半”,亦应按新户田亩分,须计为16975顷。另外,昌润渠有大支渠名滂渠者,灌田“四百四十四分”,应为444顷,合计昌润渠系灌田应为21415顷。乾隆中黄廷桂抚甘,曾撰《重修昌润渠碑记》,据是记可知,乾隆三年宁夏地震后,屡经重修,并于乾隆八年(1743年)后“招徕凡三千五百余户,垦熟田几三千一百六十七顷”。此后,乾隆三十年、四十二年又行重修,乾隆府志所记分数应为四十二年后状况。

大清渠灌溉顷亩,至少康熙四十七年渠成时之数应据工程主持者王全臣所记:“共陡口一百六十七道,灌溉陈俊、蒋鼎、汉坝、林皋、瞿靖、邵刚、玉泉、李俊、宋澄九堡田地共一千二百二十三但是渠后经雍正九年、十二年、乾隆四年、四十二年四次重修,乾隆四十五年府志记是渠“大小陡口一百二十九道,灌溉宁朔县田一千零九十六分六亩七分”。若60亩一分计,仅灌田657顷余,似与原工程效益相差过甚,《甘肃新通志》记大清渠“大小陡口一百二十九道,经宁朔、宁夏二县界,溉宁朔县田一千一百二十余顷”庶几差似。

图片

清时宁属各县,宁夏县、宁朔县、平罗县、灵州、中卫县共计实田约在23万顷上下,上述三渠创修,溉地7千余顷,占乾隆后期宁夏府属总耕地几三分之一。另外,汉唐以来宁夏各古渠,如秦渠、汉延渠、唐来渠、七星渠、美利渠等,有清一代屡经重修、增修;唐来、汉延二渠早在顺治十五年即开始疏浚;康雍之际,清廷多次发库银增修或大修中卫美利渠,康熙中美利渠由于岸渐高而不能引水,几成废渠,地方当局于康熙三十年、四十年、四十五年多次组织重修,终于基本恢复其灌溉功能;七星渠从康熙间以至雍乾之际,政府亦多次筹款重修或增修。

雍正十二年(1734年)宁夏道纽廷彩主持红柳沟环洞飞槽工程,“引水下行,垦百马滩至张恩堡地三万八百五十六亩零,劳费巨万”乾隆中是渠多次被山水冲圮,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地方当局又捐奉办料重修,使该渠溉田达7万余亩。到乾隆中后期,宁夏黄河水利开发已达到有史以来之最高水平,在黄河开口之各干渠总长达2161里,灌溉中卫、宁夏、宁朔、灵州、平罗田近2万顷,至清后期,宁夏黄河水利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总灌溉面积达21千余顷。

图片

由于自汉唐以来长期的历史积累,至清代中期,宁夏黄河水利工程技术及管理已日臻完善。各梁之创,渠口均建有迎水坝伸入黄河,逼水入渠;入人口后,其旁则有滚水坝,用碎石桩,有一定之规,水涨则由此溢出,回流黄河;过此则有若子,水小则闭间通水入渠,水大则开闸使之溢入黄河;过后方为渠道正间,大渠正闸有多空,元时用木闸,明隆起,万历后改石闸,渠道两岸筑埂,夏人呼之为“湃”,沿黄河期另式埂护渠称“堤”,有长至数百里者。

由于宁夏平原之渠道血织,满余之水或山水泄河之道往往受渠埂阻碍,于是各渠下均设“暗洞”,以成横流;又有渠道交叉,或此交于彼,须横跨裁水,或两渠互济,则设木槽跨渠上通之,称“飞槽”,亦有用石槽者;由于黄水多淤,每年春灌前例须清淤,为标明清淤深度,通智曾创理“底石”法,即在按规定深度定点埋石,上镌“准底”字样,每年清淤以挑见此石为准,有效地保证渠深和进水量,沿渠分大小支渠若干,支渠口亦设水闸,称“陡口”,大渠尾入河处,亦多有闸,称“尾闸”。

图片

修渠工料,除石、石灰等物外,主要是桩、草、柳茨、芕苫。物料按亩分摊银,据乾隆府志记,每年共“征草四十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四束,桩三十万四千九百五十一根,芕苫一万二千二百九十七束”。各渠每年立夏开水,委官专理,放水之初,规定各渠上游陡口闭闸,逼水至稍,”取箱民得水结状以为验,名日“封水;水大时各支渠陡口酌留水二三分不等称“俵水;到稍后自下而上,以次开放,头水,二亦以至冬水皆如此”。每岁冬水毕后河冻,即以柴草和土基累日,以防春泛时河水溢入,以便挑渠清淤,称“卷扫”。每岁征大挑集自清明日上工,立夏竣工,谓之“春工”;春工后挑挖西河,称“热夫”,清时宁夏合府每岁征用未役均在二万人以上。

结语

此外,关于人夫组织,修渠工具、水量测试等,清代均有明确规定尽管包括宁夏水利在内的任何制度都难免发生弊端,但明清之际的宁夏黄河水利仍然不失为一项伟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实际上不仅明清两代,甚至近现代,它仍然是宁夏地区社会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