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乎其里求其法(十三)

 松颜客 2021-09-09

“入乎其里求其法”之“诗题不可轻”(与内容互补甚至拔高内容;直接接手在内容中不好表达的东西;定诗之属性......)

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

陆游《老学庵笔记》更认为“唐人诗中有曰无题者,率杯酒狎邪之语,以其不可指言,故谓之无题,非真无题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自《花庵》、《草堂》每调立题,并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作题。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

松颜客曰:依《人间词话》而论,“诗词中意不能以题尽之”故而诗须“无题”。然则“心中之意”能“以诗尽之”乎?倘不能则亦“无诗”乎?所谓“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太过偏颇。如曰“诗三百无题,诗即无题”,岂非“诗三百无格律,诗即不该格律”乎?

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不是凭空出现,都需要一定的酝酿铺垫才能水到渠成;同样,它产生后也不是就此固步自封,不再发展。愚见,诗题与横批一样重要,简析如下:

其一:点化诗歌。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如无诗题,算不得佳作,即景状景,如是而已。待看到诗题《为观书有感》,诗作顿时升华:作者以先贤之书为源头,带来之清新读书感,示宋诗“理趣”之范。

其二:辅助诗作。今时写诗,常常遇上一些不好处理的信息,诸如“人名、地名、官职,职业、身份”等等,尤其是外国地名或者现代化的词语,写入诗歌甚是刺眼,令诗歌殊无古意。其实这时把这些难以处理的信息,放入题目之中即可。譬如《香港飞马来西亚》、《赠XX公司董事长XXX》、《乘动车有感》......

此法并非今时方有,诗歌王朝已是普遍,诸如:

《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阿段往问》杜甫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guī弟妹》白居易

《道一大尹存之庭美二学士简于圣明自致霄汉皆与舍弟昔年还往牧支离穷悴窃于一麾书美歌诗兼自言志因成长句四韵呈上三君子》杜牧

《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詹事余时流夜郎行至江夏与张公去千里公因太府丞王昔使车寄罗衣二事及五月五日赠余诗余答以此诗》李白

其三:定诗之属性

“拟;咏怀;感遇;有感;和(步、用、依、酬)...;戏作;赋得;贺;中秋;新年......”

其四:如按照古代“避题法”学写诗歌,可帮助炼句炼意。常规近体诗最短五绝为20字,最长七律为56字(此言常规,不言排律),字字精贵,浪费不起,如果题面出现的字,又在诗内出现,实在可惜。既然古人写诗忌重字(此言常规),那么,诗题与内容的重复,也当是重字的一种吧。不过古人似乎在诗题的问题上,没有太多考虑重字,毕竟七律正宗《蜀相》的起句就是“丞相祠堂何处寻”,已经重复一次“相”字了

愚见,仅仅从学写诗的角度出发,考虑避题,总是好的,适当的束缚,会带来在炼字炼意等方面的快速进步,一旦放开后,会更从容有余。

松颜客曰:无题诗,终归还是标了一个《无题》,所以就形式而言,它并非无题(李商隐一诗百读,方当得起《无题》真意吧?)。诗题乃至小序,都有其实际性的功用,词题词牌、曲题曲牌宫调皆如是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