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级财务管理--第八章 成本管理

 小林imvdqzw0nf 2021-09-09

考点1 成本管理概述

含义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实施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成本管理的意义

1)通过成本管理降低成本,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

2)通过成本管理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通过成本管理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成本管理的目标

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服从于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依据企业竞争战略制定。
成本领先战略:追求成本水平的绝对降低
差异化战略:在保证实现产品、服务等方面差异化的前提下,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管理,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

具体目标

1)成本计算目标

外部按照成本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成本,满足编制会计报表的需要
内部:①向管理人员提供成本信息,提高人们的成本意识;②通过成本差异分析,评价管理人员的业绩,促进管理人员采取改善措施;③通过盈亏平衡分析等方法,提供成本管理信息,有效地满足现代经营决策对成本信息的需求

2)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领先战略保证一定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内部成本,表现为对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的控制
差异化战略在保证企业实现差异化战略的前提下,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实现持续性的成本节省,表现为对产品所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发生成本的控制,如对研发成本、供应商成本和消费成本等的控制

成本管理的原则

一)融合性原则应以企业业务模式为基础,将成本管理嵌入业务的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实现成本管理责任到人、控制到位、考核严格、目标落实

(二)适应性原则应与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目标相适应,尤其要与企业发展战略或竞争战略相适应

(三)成本效益原则应用相关工具方法时,应权衡带来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

(四)重要性原则重点关注对成本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对于不具有重要性的项目可以适当简化处理

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成本预测

成本预测是进行成本管理的第一步,也是组织成本决策和编制成本计划的前提

成本决策

综合经济效益、质量、效率和规模等指标,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各个成本方案进行分析并选择最优方案的成本管理活动

成本计划

针对计划期企业的生产耗费和成本水平进行的具有约束力的成本筹划管理活动

成本控制

对成本发生和形成过程以及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条件施加主动的影响或干预,把实际成本控制在预期目标内的成本管理活动

成本核算

对营运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规定的成本项目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取得不同成本核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向有关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的成本管理活动

成本分析

可以深入了解成本变动的规律,寻求成本降低的途径,为有关人员进行成本规划和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成本考核

对成本计划及其有关指标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总结和评价,并根据考核结果和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相应奖励和惩罚,以监督和促进企业加强成本管理责任制,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成本管理活动

考点2 本量利分析概述

本量利分析的含义

定义

本量利分析,是指以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法为基础,运用数学模型和图式,对成本、利润、业务量与单价等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变动的规律性,为企业进行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等活动提供支持的一种方法。

内容

①盈亏平衡分析;②目标利润分析;③敏感性分析;④边际分析。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①总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组成;

②销售收入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即假设产品单价不变);

产销平衡(即每期生产量等于销售量);

④产品产销结构稳定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

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销售量×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这个方程式是明确表达本量利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关系式,它含有五个相互联系的变量,给定其中4个变量,便可求出另外一个变量的值。

考点3 盈亏平衡分析

含义

盈亏平衡分析,也称保本分析,是指分析、测定盈亏平衡点,以及有关因素变动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等
盈亏平衡分析的原理是,通过计算企业在利润为零时处于盈亏平衡的业务量,分析项目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等

单一产品盈亏平衡分析

盈亏平衡点

(1)含义盈亏平衡点(又称保本点),是指企业达到盈亏平衡状态的业务量或销售额,即企业一定时期的总收入等于总成本、利润为零时的业务量或销售额。

2计算公式:

盈亏平衡点的业务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额=盈亏平衡点的业务量×单价

        =固定成本/(1-变动成本率)

         =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率

盈亏平衡点越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就越小

(3)降低盈亏平衡点的途径①降低固定成本总额;②降低单位变动成本;③提高销售单价。

盈亏平衡作业率

盈亏平衡点作业率又称保本作业率,该指标可以提供企业在盈亏平衡状态下对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要求。

盈亏平衡作业率=盈亏平衡点的业务量/正常经营业务量(或实际业务量、预计业务量)×100%

盈亏平衡作业率=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额/正常经营业务量(或实际业务量、预计业务量)×100%

本量利关系图

传统式本量利关系图横轴表示销售量,纵轴表示销售收入或成本②以原点为起点,以单价为斜率做销售收入线③在纵轴上找出固定成本总额的数值,以该点为起点,做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直线,即固定成本线;④以点(0,固定成本)为起点,以单位变动成本为斜率,做总成本线。
表达的意义有:①固定成本与横轴之间的区域为固定成本值。②总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的交点是盈亏平衡点。③在盈亏平衡点以上的总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相夹的区域是盈利区,盈亏平衡点以下的总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相夹的区域是亏损区
边际贡献式本量利关系图:主要优点是可以表示边际贡献的数值
①以原点为起点,以单位变动成本为斜率做变动成本线;②以点(0,固定成本)为起点,做变动成本线的平行线,即总成本线。
利量式本量利关系图:是反映利润与销售量之间依存关系的图形。
①以横轴代表销售量,以纵轴代表利润(或亏损);②以原点为起点,以单位边际贡献为斜率做边际贡献线;③以点(0,-固定成本)为起点,做边际贡献线的平行线,即利润线。

产品组合盈亏平衡分析

加权平均法

(1)含义加权平均法是指在各种产品边际贡献的基础上,以各种产品的预计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权数,确定企业加权平均的边际贡献率,进而分析多品种条件下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一种方法。

2计算公式:

某种产品的销售额权重该产品的销售额÷各种产品的销售额合计

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额=固定成本÷(1-综合变动成本率)=固定成本÷综合边际贡献率

综合边际贡献率=1-综合变动成本率

联合单位法

(1)含义联合单位法是指在事先确定各种产品间产销实物量比例的基础上,将各种产品产销实物量的最小比例作为一个联合单位,确定每一联合单位的单价、单位变动成本,进行本量利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2计算公式:

联合盈亏平衡点的业务量=固定成本总额/(联合单价-综联合单位变动成本)

某产品盈亏平衡点的业务量=联合盈亏平衡点的业务量×一个联合单位中包含的该产品的数量

分算法

(1)含义分算法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全部固定成本按一定标准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确定每种产品应补偿的固定成本数额,然后再对每一种产品按单一品种条件下的情况分别进行本量利分析的方法。

2)分配固定成本①对于专属于某种产品的固定成本应直接计入该产品的固定成本;②对于应由多种产品共同负担的公共性固定成本,则应选择适当的分配标准(如销售额、边际贡献、工时、产品重量、长度、体积等)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顺序法

(1)含义顺序法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各品种产品销售顺序,依次用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补偿整个企业的全部固定成本,直至全部由产品的边际贡献补偿完为止,从而完成本量利分析的一种方法。

2)乐观排序按照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率由高到低排列,边际贡献率高的产品先销售、先补偿,边际贡献率低的产品后出售、后补偿

3)悲观排序假定各品种销售顺序与乐观排列相反

主要产品法

(1)含义在企业产品品种较多的情况下,如果存在一种产品是主要产品,它提供的边际贡献占企业边际贡献总额的比重较大,代表了企业产品的主导方向,则可以按该主要品种的有关资料进行本量利分析,视同于单一品种

2依据:主要产品是企业营运的重点,因此,固定成本应主要由该产品负担

考点4 目标利润分析

目标利润分析基本原理

单一产品目标利润分析

目标利润=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实现目标利润业务量=(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实现目标利润销售额=(固定成本+目标利润)÷边际贡献率=实现目标利润业务量×单价

产品组合目标利润分析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额=(综合目标利润+固定成本)÷(1-综合变动成本率)
实现目标利润率的销售额=固定成本÷(1-综合变动成本率-综合目标利润率)

税后目标利润分析

上述公式中的目标利润一般是指息税前利润。其实,从税后利润来进行目标利润的规划和分析,更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税后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1-所得税税率)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固定成本税后目标利润÷(1-所得税税率)+利息]÷单位边际贡献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额[固定成本税后目标利润÷(1-所得税税率)+利息]÷边际贡献率

实现目标利润的措施

通常情况下企业要实现目标利润,在其他因素不变时,销售数量销售价格应当提高,而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则应下降。

考点5 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研究本量利分析中影响利润的诸因素发生微小变化时,对利润的影响的方向和程度

基于本量利分析的利润敏感性分析主要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各因素的变化对最终利润变化的影响程度;二是当目标利润要求变化时允许各因素的升降幅度。

各种因素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1)敏感系数的计算

敏感系数利润变动百分比÷因素变动百分比

(2)敏感系数的评价

①敏感系数为正数,表明因素变动和利润变动的方向一致
②敏感系数为负数,表明因素变动和利润变动的方向相反
③敏感系数的绝对值越大,因素越敏感

目标利润要求变化时允许各因素的升降幅度

实质是各因素对利润影响程度分析的反向推算,在计算上表现为敏感系数的倒数。

考点6 边际分析

边际贡献分析

边际贡献分析,是指通过分析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总额之后的差额,衡量产品为企业贡献利润的能力。边际贡献分析主要包括边际贡献和边际贡献率两个指标。

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

        =销售量×单位边际贡献

        =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

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单价×边际贡献率

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100%

      =单位边际贡献÷单价×100%

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总额÷销售收入×100%

边际贡献率=1-变动成本率

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之间的关系式

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销售量×单位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首先用于补偿企业的固定成本,只有当边际贡献大于固定成本才能企业提供利润,否则企业将亏损。

安全边际分析

安全边际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正常销售额超过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差额,衡量企业在盈亏平衡的前提下,能够承受因销售额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的程度和企业抵御营运风险的能力。安全边际分析主要包括安全边际安全边际率两个指标。

安全边际=实际销售量或预期销售量-盈亏平衡点的业务量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实际销售量或预期销售量×100%

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率的数值越大,企业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越小,抵御营运风险的能力越强,盈利能力越强;反之则相反

盈亏平衡作业率与安全边际率的关系

亏平衡点的业务量+安全边际量=实际销售量

  盈亏平衡作业率+安全边际率=1

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额×边际贡献率

   =安全边际额×边际贡献率

销售利润率=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

提高企业销售利润率的途径:一是扩大现有销售水平,提高安全边际率;二是降低变动成本水平,提高边际贡献率。

考点7 本量利分析在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生产工艺设备的选择

1)成本分界点:两个备选方案预期成本相同情况下的业务量。利润高的设备优

(2)决策原则:

①预计产销量=息税前利润无差别产销量,两方案无差别
②预计产销量>息税前利润无差别产销量,选单位边际贡献大的方案;
③预计产销量<息税前利润无差别产销量,选单位边际贡献小的方案。

新产品投产的选择

决策原则:选择增加的息税前利润最大的方案。不同备选方案之间无差别的成本项目,属于决策无关成本,不纳入考虑范畴

①如果投产新产品使原有产品销量减少,计算投产新产品增加的息税前利润时,需减掉原有产品减少的边际贡献②如果投产新产品新增了专属固定成本,计算新增息税前利润时不可忽略

考点8 标准成本控制与分析的相关概念

标准成本及其分类

含义

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有效的经营管理条件下,企业经过努力应达到的产品成本。

分类

理想标准成本这是一种理论标准,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优成本水平,即在生产过程无浪费、机器无故障、人员无闲置、产品无废品等假设条件下制定的成本标准
正常标准成本指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标准。这一标准考虑了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失、故障和偏差

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是指企业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通过比较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揭示成本差异动因、实施成本控制、评价经济业绩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

标准成本控制与分析

含义

标准成本控制与分析又称标准成本管理,是以标准成本为基础,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揭示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进而采取措施,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管理方法

考点9 标准成本的制定

产品的标准成本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标准用量

一般由生产部门负责,会同技术、财务、信息等部门制定

标准单价

通常是以订货合同的价格为基础,并考虑到未来物价、供求等各种变动因素后按材料种类分别计算的

计算公式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材料标准用量×材料的标准单价)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

标准工时

生产部门负责,会同技术、财务、信息等部门确定

标准工资率

一般由人事部门负责,根据企业薪酬制度以及国家有关职工薪酬制度改革的相关规定等制定

计算公式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小时标准工资率

小时标准工资率=标准工资总额÷标准总工时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计算公式

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制造费用总额÷标准总工时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工时用量标准×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

分类

制造费用成本标准应区分变动制造费用项目和固定制造费用项目分别进行。

变动制造费用,是指通常随产量变化而成正比例变化的制造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是指在一定产量范围内,其费用总额不会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始终保持不变的制造费用,一般实行总量控制。

变动制造费用

1)标准用量可以是单位产量的燃料、动力、辅助材料等标准用量,也可以是产品的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或者是单位产品的标准机器工时

2)标准价格可以是燃料、动力、辅助材料等标准价格,也可以是小时标准分配率等

3计算公式:

变动制造费用项目标准成本=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标准用量×变动制造费用项目的标准价格

固定制造费

1)固定制造费用一般按照费用的构成项目实行总量控制;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计算标准分配率,将固定制造费用分配至单位产品,形成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2计算公式:

固定制造费用项目标准成本=固定制造费用项目预算

固定制造费用总成本=∑固定制造费用项目标准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预算总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固定制造费用总成本×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考点10 成本差异的计算及分析

成本差异

含义

成本差异指实际成本与相应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当实际成本高于标准成本时,形成超支差异;当实际成本低于标准成本时,形成节约差异。

计算公式

总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成本-实际产量下标准成本

   =实际用量×实际价格-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标准价格+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用量差异+价格差异

用量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价格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分析

超支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成本差异表现为正数

节约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成本差异表现为负数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

计算公式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实际用量×实际单价-标准用量×标准单价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单价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实际用量×(实际单价-标准单价)

分析

①直接材料用量差异形成原因包括产品设计结构、原料质量、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废品率的高低等,主要责任在生产部门

②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形成原因包括市场价格、供货厂商、运输方式、采购批量等的变动,这种差异主要由采购部门承担责任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

计算公式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率差异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分析

①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形成原因包括工人技术状况、工作环境和设备条件的好坏等,主要责任在生产部门

工资率差异形成原因包括工资制度的变动、工人的升降级、加班或临时工的增减等,这种差异的责任不在生产部门,劳动人事部门更应对其承担责任。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

计算公式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总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变动制造费用

实际工时×实际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工时×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分析

效率差异是用量差异,耗费差异属于价格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的形成原因与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基本相同。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项目成本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项目实际成本-固定制造费用项目标准成本(预算)

    =实际工时×实际分配率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总额(预算总额÷预算总工时

两差异分析法

耗费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工时×预算产量×标准分配率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能量差异=预算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预算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三差异分析法

耗费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产量差异=(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效率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考点11 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相关概念

资源费用

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开展经济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源耗费,包括有形资源耗费、无形资源耗费、人力资源耗费以及其他各种税费支出等

作业

指企业基于特定目的重复执行的任务或活动,是连接资源和成本对象的桥梁。一项作业既可以是一项非常具体的任务或活动,也可以泛指一类任务或活动。
按消耗对象不同,作业可分为:
主要作业:被产品、服务或顾客等最终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
次要作业:被原材料、主要作业等介于中间地位的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

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是指企业追溯或分配资源费用、计算成本的对象物。

成本动因

也称成本驱动因素,是指诱导成本发生的原因,是成本对象与其直接关联的作业和最终关联的资源之间的中介
按其在资源流动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成本动因可分为:
资源动因:引起作业成本变动的驱动因素,反映作业量与耗费之间的因果关系用于计量各项作业对资源的耗用,是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的依据
作业动因:是引起产品成本变动的驱动因素,反映产品产量与作业成本之间的因果关系用于计量各种产品对作业耗用的情况,是将作业成本分配给各种产品的基础,也是沟通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的中介

作业中心

又称成本库,是指构成一个业务过程的相互联系的作业集合,用来汇集业务过程及其产出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

资源识别及资源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识别出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所有资源,遵循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合理选择会计政策,确认和计量全部资源费用,编制资源费用清单,为资源费用的追溯或分配奠定基础。

成本对象的选择

企业应将当期所有的资源费用,遵循因果关系和受益原则,根据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分项目由作业追溯或分配至相关的成本对象,确定成本对象的成本。

作业认定

企业识别由间接或辅助资源执行的作业集,确认每一项作业完成的工作以及执行该作业所耗费的资源费用,并据以编制作业清单的过程。

作业认定有以下两种形式:

根据生产流程,自上而下分解;

通过与部门负责人和一般员工交流,自下而上确定他们的工作,并逐一确定各项作业。

作业中心设计

指企业将认定的所有作业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的作业中心,作为资源费用的追溯或分配的对象的过程。

企业可按照受益对象,层次和重要性,将作业分为如下五类:

产量级作业明确地为个别产品(服务,下同)实施的,使单个产品受益的作业。如产品加工、检验等。

批别级作业为一组产品实施的,使该批组产品受益的作业。如设备调试,生产准备等。

品种级作业为生产或销售某种产品实施的,使该种产品的每个单位都受益的作业。如新产品的设计、现有产品质量与功能改进、生产流程监控、工艺变换需要的流程设计,产品广告等。

顾客级作业服务特定客户所实施的作业。如向个别客户提供的技术支持活动、咨询活动、独特包装等。

设施级作业为提供生产产品的基本功能而实施的作业,包括管理作业、针对企业整体的广告活动等。

资源动因选择与计量

资源动因是引起资源耗用的成本动因,它反映了资源耗用与作业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动因选择与计量为将各项资源费用归集到作业中心提供了依据。

作业成本汇集

作业成本归集,是指企业根据资源耗用与作业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所有的资源成本直接追溯或按资源动因分配至各作业中心,计算各作业总成本的过程。

基本原则:某项作业直接耗用,直接追溯到该作业中心;对于多项作业共同耗用的资源,按照作业中心的资源动因量比例分配到各作业中心。

作业动因的选择与计量

作业动因是引起作业耗用的成本动因,反映了作业耗用与最终产出的因果关系,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流程、产品、分销渠道、客户等成本对象的依据。

交易动因:用执行频率或次数计量的动因成本,包括接受或发出订单数、处理数据等

持续时间动因:用执行时间计量的成本动因,包括产品安装时间、检查小时等。

强度动因:不易按照频率、次数或执行时间进行分配而需要直接衡量每次执行所需资源的动因,包括特别复杂产品的安装、质量检验等。

作业成本分配

指企业将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至产品等成本对象,并结合直接追溯的资源费用,计算出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

作业成本分配一般按照以下两个步骤进行:1)分配次要作业成本至主要作业,计算主要作业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2)分配主要作业成本至成本对象,计算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是基于作业成本法,以提髙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一种新型管理方法,包含两个维度的含义:成本分配观流程观

成本分配观①说明成本对象引起作业需求,而作业需求又引起资源的需求;②成本分配是从资源到作业,再从作业到成本对象——作业成本计算的核心

流程观①提供引起作业的原因(成本动因)以及作业完成情况(业绩计量)的信息;②关注的是确认作业成本的根源、评价已经完成的工作和已实现的结果,企业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改进作业链,提高从外部顾客获得的价值流程价值分析包括成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业绩考核三个部分。

成本动因分析

找出导致作业成本产生的根本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作业。如搬运作业成本过大,可能是由于车间布局不合理造成的,因此,企业可以采取措施,改善车间布局,减少搬运成本。

作业分析

1)增值作业,是那些顾客认为可以增加其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有用性,有必要保留在企业中的作业。

增值作业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该作业导致了状态的改变;②该状态的变化不能由其他作业来完成该作业使其他作业得以进行

2)非增值作业,是指即便消除也不会影响产品对顾客服务的潜能,不必要的或可消除的作业。一项作业不能同时满足增值作业的三个条件,可断定其为非增值作业。
1)增值成本以完美效率执行增值作业所发生的成本,即高效增值作业的成本。
2)非增值成本①增值作业中因为低效率所发生的成本;②执行非增值作业发生的全部成本。

作业成本管理中进行成本节约的途径

作业消除消除非增值作业或不必要的作业,降低非增值成本

作业选择对所有能够达到同样目的的不同作业,选取其中最佳的方案

作业减少以不断改进的方式降低作业消耗的资源或时间

作业共享利用规模经济来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

作业业绩考核

财务指标主要集中在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上,可以提供增值与非增值报告,以及作业成本趋势报告
非财务指标主要体现在效率、质量和时间三个方面,如投入产出比、次品率和生产周期等

考点12 责任成本

责任成本管理的含义

责任成本管理,是指将企业内部划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明确责任成本,并根据各责任中心的权、责、利关系来考核其工作业绩的一种成本管理模式。

责任中心及其考核

成本中心

含义

有权发生并控制成本的单位,一般不会产生收入,通常只计量考核发生的成本,是责任中心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

特点

①不考核收入,只考核成本;

只对可控成本负责,不负责不可控成本;

③责任成本是成本中心考核和控制的主要内容。

条件

可控成本应具备三个条件:该成本的发生是成本中心可以预见的;该成本是成本中心可以计量的;该成本是成本中心可以调节和控制的。

考核指标

预算成本节约额=实际产量预算责任成本-实际责任成本

预算成本节约率=预算成本节约额/实际产量预算责任成本×100%

利润中心

含义

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控制收入和利润的责任单位同时对成本、收入以及利润负责。包括自然利润中心和人为利润中心。

分类

自然利润中心自然形成的,直接对外提供劳务或销售产品以取得收入的责任中心。
人为利润中心人为设定的,通过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使用内部结算价格结算半成品取得内部销售收入的责任中心。

考核指标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

反映了该利润中心的盈利能力,但它对业绩评价没有太大的作用

可控边际贡献=边际贡献-该中心负责人可控固定成本

也称部门经理边际贡献,是评价利润中心管理者的理想指标

部门边际贡献=可控边际贡献-该中心负责人不可控固定成本

又称部门毛利,用于评价部门业绩而不是利润中心管理者的业绩

投资中心

含义

投资中心,是指既能控制成本、收入和利润,又能对投入的资金进行控制的责任中心

特点

经理所拥有的自主权不仅包括制定价格、确定产品和生产方法等短期经营决策权,而且还包括投资规模和投资类型等投资决策权

投资中心是最高层次的责任中心,它拥有最大的决策权,也承担最大的责任

考核指标

投资收益率

1)计算公式

投资收益率=息税前利润/平均经营资产平均经营资产=(期初经营资产+期末经营资产)/2

(2)优点:①根据现有的会计资料计算,比较客观,可用于部门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比较;②可以促使经理人员关注经营资产的运用效率有利于资产存量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3)缺点:引起短期行为,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而损害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导致经理人员为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剩余收益

1)计算公式

剩余收益=息税前利润-(平均经营资产×最低投资收益率)

其中最低投资收益率一般大于或等于资本成本,通常采用企业整体的最低期望投资收益率,也可以是企业为该投资中心单独规定的最低投资收益率。

(2)优点:弥补了投资收益率指标会使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冲突的不足

(3)缺点:①绝对数指标,难以在不同规模的投资中心之间进行业绩比较;②仅反映当期业绩,单纯使用该指标也会导致投资中心管理者的短视行为

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

含义

内部转移价格,是指企业内部分公司、分厂、车间、分部等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服务)、资金等内部交易时所采用的的计价标准。

目的

①可以有效地防止成本转移引起的责任中心之间的责任转嫁,使每个责任中心都能够作为单独的组织单位进行业绩评价;

②可以作为一种价格信号引导下级采取正确决策,保证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一致

类型

价格型

(1)含义:是指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制定的、由成本和毛利构成内部转移价格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内部利润中心

(2)适用条件

外销价或活跃市场报价: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经常外销且外销比例较大的,或有外部活跃市场可靠报价的;

参照外部市场价或预测价制定模拟市场价:不对外销售且外部市场没有可靠报价的产品(或服务),或企业管理层和有关各方认为不需要频繁变动价格的;

在生产成本基础上加一定比例毛利:没有外部市场但企业出于管理需要设置为模拟利润中心的责任中心

成本型

(1)含义:是指以标准成本等相对稳定的成本数据为基础,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内部成本中心

2)适用情况内部转移的产品或劳务没有市价

3)形式:完全成本完全成本加成变动成本以及变动成本加固定制造费用

4)特点:简便、客观,但存在信息和激励方面的问题

协商型

(1)含义:是指企业内部供求双方为使双方利益相对均衡,通过协商机制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分权程度较高的情形

2适用条件

①主要适用于分权程度较高的情形;

②前提是中间产品存在非完全竞争的外部市场

上限是市场价格,下限则是单位变动成本




本文所引用资料均参考2021年中级财务管理官方教材。
本文的每一个字都是小编亲手打字出来的,如有错误之处,欢迎留言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