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祖明散文——《谈自然的教育》

 怡心延年 2021-09-10

谈到教育便涉及教育的规律,即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尤其是教学的过程应该与人的认知的过程相吻合。这样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才能更有效率,因此才是最自然的教育。

其一,家长、学校与教师所教的知识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学生才会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其学习的效率。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之者”。当然,家长、学校与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寓教于乐”、“情景式”教学等等。

其二,在教学过程中,除采用以上方式之外,最重要的应采用感性的、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大自然、接触生动、形象、鲜活的事物,让学生学会各种室外游戏。学生在这类活动中就能够渐渐地直观地掌握了许多事物的概念和人与人的之间的协调能力。当然其间也离不开家长、老师的指导。

这种教育过程是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的。古人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礼记》)。

这种与认知过程相吻合的教学方式其实就是归纳的思维方法。它不仅对幼、小、初的孩子适用,甚至贯串人的一生的认知过程。

当学生进入高中、中高职、大学时,他们就应该学习逻辑学并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学习如何定义、判断、推理、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方法。同时还需要学习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指导他们如何将前面我们介绍的历史(经验)的认知过程与逻辑演绎的认知过程相结合。比如,语文与英语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翻译、情景对话等等,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外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政治等状况,并写出自己的评论分析。在学习专业课时,可以将理论知识学习与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相结合。

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要比我们做得好做得细。当他们的大学生在对教授的观点提出质疑时,我们的大学生却在网上东拼西凑他的毕业论文,而就是不愿意花时间深化企业、市场、社会作大量的调查。而只有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即观察、思考、积累、提炼,上升到经验,并与理论知识相溶合,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

叔本华在《论教育》中说道:“一个人认识力的成熟,也就是说它所达致的完美,就在于他所掌握的总体抽象概念与他的直观认识能够精确地联起来。这样,他头脑中的每一个概念都直接或者非直接地以他的直观知识为基础;他的概念也只有这样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这就是历史(经验)的认知过程与逻辑演绎的认知过程相结合。

这是一种良好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但它需要我们在“自然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的培养和训练。《礼记》又曰:“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当我们能够将教育规律与人的认知规律相结合来从事教育的时候,我们才能培养学生真正认识这个世界的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