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半年雷军都干了些啥?起底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1-09-10

一群人认为小米庞大的生态链和用户基础会成为造车的核心优势,一群人认为小米只要把车和智能家居打通就能轻松俘获用户。可这些观点其实大错特错,小米也绝不可能把造车赌在米粉们用爱发电上。那么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雷军究竟为最后一次创业做了怎样的准备?

今天,我们就起底一个嘴上不急但行动很急、动静很大但未知很多的小米汽车。


——“我不Care小米是不是互联网公司,我要腾讯×苹果的估值,因为小米是全能型的。”

——“小米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公司,是一个新物种。”

这是2018年6月小米在上市前路演时,雷军曾经发表过的言论。对于一个并不喜好“吹牛”的企业家而言,这些话在当时让人意外,即便放在今天也不能令所有人信服。

不过,雷军是一个能实事求是的人。从3月30日正式宣布进入智能电动汽车行业至今的半年时间里,雷军坚决贯彻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思维,跑遍了中国主要的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加了一圈微信,然后辨识核心能力、谈合作伙伴、挖关键人才、组建核心团队。

显然,这与雷军在过去七八年里投资任何一个生态链企业都不一样。小米生态链,是一套创新的商业运营模式,扩大了营收规模、提高了渠道效率、反哺了核心业务。但在真正的技术层面,其实并没有特别的突破。哪怕是说将汽车纳入到生态链中,也只是汽车智能化中小到不能再小的一部分。

小米造车与大多数科技巨头进入这个领域相比,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也是会以人工智能为产品核心,以出色的用户使用体验为产品卖点,以超出同类车型的极致性价比为比较优势,以雷军以及小米的品牌力为情感纽带。

而小米内部的三大铁律——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同样适用于小米的智能汽车。

如果翻看一下小米的财报,不难发现几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1. 手机业务仍然是最核心的业务,营收占比超过6成。

2. 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的占比不足3成,而且在增速上是拖后腿的。

3. 以广告业务为主的互联网业务营收占比不足1成,但利润贡献超过7成。

硬件不挣钱,靠软件和一系列生态服务挣钱,想办法提升消费粘度和重复消费的频次,是小米过去的商业模式,也将是小米在汽车市场上实践的基本方法论。

作为汽车行业的观察者,我们祝福雷军,祝福小米汽车。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