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古城之中 平遥保存完整 徽州底蕴深厚 丽江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 独具纳西风采 而阆中古城 独立在川北的山水中 城市格局规则严整 建筑形式古雅厚朴 被誉为“巴蜀古建筑的实物宝库” 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古城? 又遗留着怎样的韵味? ▼横屏观看体验更佳 阆中古城全景 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 位于秦岭南麓,嘉陵江中游 ▼古城地理位置图 其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 北有秦岭支脉形成的阆中群山 南有锦屏山、白塔山、大雁山等山川拱卫 群山环绕 易守难攻 嘉陵江在城外奔流而过 环绕古城三方 俗称金城环抱 丽水成垣 风水极好 “山南水北、背山面水”的地理环境 满足了城市建设所需要的 光照、水源及防卫等方面的需求 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 阆中就是巴国陪都 ▼阆中历史沿革图 横屏观看体验更佳 公元前316年 秦惠文王遣军灭亡巴国 张仪在此筑城置县 取嘉陵江古称阆水 称之为阆中 遂成建制 ▲ 秦灭巴蜀 阆中城毁修多次 直到唐朝时期 由于嘉陵江江水噬城 袁天罡和李淳风按风水理论 对阆中进行了重建 宋朝历任太守又进行了城市美化 复建众多寺庙楼阁 由此奠定了阆中千年的城市格局 ▲ 阆中城市一角 但宋朝以后 阆中战火连绵 人口十不存一 明清两朝大量进行人口迁徙 特别是清朝长达两百年的“湖广填四川” 多种文化在此交汇 在唐朝格局的基础上重建阆中时 形成了阆中古城 兼收南北、古雅厚朴的风貌与韵味 ▲ 湖广填四川 清末《成都通览》记载,成都人原籍皆外省,湖广比例高达35% 阆中建筑 既保留川北地区的建筑特点 又吸纳了北方四合院 和南方园林的建筑优势 京院苏园韵,川渝灵性巴阆风 就是对阆中建筑最贴切形容 ![]() ▲ 阆中民居建筑 以中天楼为核心 十字大街为主干 阆中建筑可以分为三类 其中政治建筑位居核心地区 文化祭祀建筑 占据政治建筑之外的好地 民居则根据财富的多寡 和地位的高低 隐藏在城内和厢关地区之中 ▼古代阆中修复图 资料来源于清道光元年阆中古城木刻 ![]() ![]() 明清时期 阆中是川北的政治中心 古城中的川北道署 是当时的最高行政机构 掌管管川北28县的 司法、农桑、兵备及漕运等诸多事宜 ![]() ▲ 川北道署大门 川北道署最早设立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 主体建筑在民国时期被损毁 现今所见为新世纪后重建 其位于中天楼之北 是城垣内的高地 居高临下可见建筑高低错落 方便控制全城 也利于防守与防洪 建筑整体是三进四合院 以中轴线为中心 照壁、大门、仪门、戒石亭 大堂、二堂、三堂等建筑依次分布 建筑上大多写又清正严明的警示语 告戒官员保持高尚的道德节操 ![]() ▲ 川北道署内部 在道署附近 还建有思豫仓、监狱、游击署等 构成一个完整的行政中心 共同展现着一个时代的制度变迁 记录着阆中的全盛时代 ![]() 伴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 文化教育和宗教祭祀 也同样的在阆中兴盛起来 ![]() ▲ 文庙大成殿 位于阆中城北的县文庙 采用对称布局 为四进院落 古代学子在通过院试后 当地官员会带领这些“文曲星” 穿过照壁前的泮桥 在两侧的杏坛注视下 从棂星门进入文庙 在单檐叠脊歇山顶 金色琉璃瓦铺面的大成殿中 祭拜孔子及四圣十二哲 ![]() ▲ 文庙内部孔子像 随着岁月的流逝 盛大的祭孔仪式已化为尘土 而求学向上的刻苦拼搏 至今仍然流传不息 而在文庙之外 象征勇武的恒候祀 如今也成为阆中象征之一 ![]() ▲ 恒候祠中的敌万楼 张飞曾镇守阆中七年之久 多次打败魏国进攻 保卫了阆中的平安祥和 人民敬其忠勇 在其死后立桓候祠 数千年里香火不绝 桓侯祠整体依山取势 设敌万楼、大殿、张飞墓等建筑 高低错落,主次分明 展现着阆中墓葬风水的格局 大殿中的张飞文像 头戴冕旒、手捧玉笏 仿佛仍在守望着这方古城 ![]() ▲ 桓侯祠整体布局 除此之外 华光楼、财神楼、火神楼等祭祀建筑 在城内外星罗棋布 道、释、天主等教派 也建起大量的宗教建筑 如吕祖殿、观音庙、巴巴寺等 或是接山迎水 或是隐于民居之中 呈点状散落分布在古城内外 ![]() ▲ 华光楼 华光是管火神的火神,具有崇高的宗教地位,华光楼既祭祀该神 阆中的这些文化祠庙建筑 所蕴藏的传承与记忆 是各地人们共同的血脉连接 迁移而来的南北人群 在这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发展出阆中独特的民居样式 ![]() 明清时期的阆中 由于多种文化在此交汇 商业贸易 兴旺发达 建筑突破城墙的限制 在城门外形成大片的关厢地区 城市出现城小关大的用地形态 也造就了多样化的民居形式 ▼阆中民居 ![]() 阆中民居多为园林式四合院 坐北朝南,门开东南角 在院落的中轴线上 建有中堂、神壁道、过厅等 左右两侧则依横轴线布置厢房 再以墙体将四面围合 形成前堂后寝、房院联合的封闭整体 ▲ 民居模型 阆中夏季湿热、日照强烈 因此建筑内部又多建有小天井 和四通八达的廊道 既能加速内部通风 又可以较好的进行隔热除湿 ![]() ▲ 阆中民居的天井 外观上多呈现挑檐深远的特点 通过单层、双层硬挑 保护着墙板不受雨水冲刷 加快排水 ![]() ▲ 挑檐 装饰上 驼峰、撑拱、窗花等构件 在川北独有的圆雕、镂空雕等技艺的基础上 融入岭南雕花艺术 涉及到绘画、雕琢、漆染等多种工艺 内容多样、富于变化 极具观赏性 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南来北往的货物 皆到阆中后再改行水路 直通湖广、江南地区 ![]() ▲ 阆中木雕 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阆中民居还发展出 独特的店居式复合民居 阆中居民沿街道开设店铺 白天抽去拼板门的铺板做生意 晚上合上铺板关门 是集合商业功能的综合性住宅 在如今所遗留的阆中民居中 蒲家大院最为著名 保存也最为完好 ![]() ▲ 蒲家大院所在街道街景 大院建于明代 是古城民居的典型代表 大院为串珠式三进庭院 前院、过厅和主院房院联合 房屋小而紧凑 宅第西侧通道纵贯到底 将大门与后院相连 形成“倒插门”的建筑格局 ![]() ▲ 大院屋檐 院落以青色大瓦覆盖 木板吊檐,单层挑梁 屋顶为悬山瓦顶 正脊两头建有鸱尾 举架曲线优美 ![]() ▲ 大院过厅 门窗、隔扇、雀替等 多以卷草花型作装饰 纹样多达数十种 是阆中乃至川北民居的上乘之作 形式万千的阆中民居 因境而成,随曲合方 被誉为为“中国民间建筑的一大奇观” 是再现唐宋以来民间风情的百科全书 ▼暮色下的阆中建筑 ![]() 这一时期的阆中 政治地位居于西南首列 学子举人层出不穷 城内店铺林立 客商会馆鳞次栉比 早市、夜市昼夜相连 酒楼、茶馆错落有致 ![]() 阆中 就如同嘉陵江水一般 奔腾不息、一往无前 源源不断的为西南地区注入生机 ![]() 然而,因时而兴,因时而衰 清末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阆中也在这前所未有的变局中 陷入衰落 重庆开埠,成都兴起 航运、铁路、公路等要道 均偏离了阆中 甚至是嘉陵江水运 也由于航道疏于整治而没落 阆中不再作为交通要道 人口也开始外流 政治经济地位一落千丈 ![]() ▲ 嘉陵江畔 而在建国以后 大量的拆旧建新 古城区从3.5 km 2 锐减至1.8 km2 凤凰楼、保宁府署、三贤祠、城隍庙等 几十处不可再生、弥足珍贵的 古街道、古民居成为废墟 在阆中古城要完全拆毁之际 国务院批准阆中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由此得以幸存 ▼现代阆中图,略有出入 ![]() 但在随后的开发中 城内的明清大院 变成了民宿与商铺 传统的木雕、丝绸手工技艺 被义乌小商品所替代 商业化的气息在这座 两千三百多年的古城弥漫 然而,这种商业化 并不是阆中一座城市的处境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中国众多的古城 都陷入“传统” 还是“现代”的十字路口 难以抉择 ▼白塔山上远眺,现代建筑已将古城遮掩 ![]() 传统而复杂的手工技艺 和古老的建筑形式 显得如此的不合时宜 既无法让古城得以快速的发展 也不适应今人的生活方式 而现代化的改造 和流水线的手工艺品 又让古城在发展中 失去自有的风貌与韵味 沦为同质化的牺牲品 ![]() ▲ 中天楼外的街道 “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 也许当年的阆中 在拆城之际 就已远去 仿佛一场繁华旧梦 已然到了梦醒时分 将不知去向何方 出品人:胡鹏飞 编辑:朱磊 监制:吴宝善 模型/动画/剪辑:吴文霞 汪志 制图:陈璇 李斯伊 校对:吴宝善 录音:周玉洁 摄影:汪志 参考文献: [1]张锦华.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人居环境研究[D],重庆大学,2010. [2]井粤婷.阆中古城的建筑艺术风格研究[J],美与时代,2019. [3]徐辉.巴蜀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特色研究[D],重庆大学,2012. [4]田家赫,陈恬恬,张杰.四川阆中古城建筑装饰解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5]阮仪三.阆中古城[M]古城笔记,2013 ![]() HND DESIGN HND:人文丨自然丨设计。【设计案例分享,乡村振兴实践,传承东方美学】 29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
|
来自: 江南一鱼6jvvqc > 《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