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沪说 | 哥伦比亚,都市里的乡村俱乐部

 天袁地访 2021-09-11

上期沪说,回顾了法华即长宁的过往,与法华镇路及新华路交界的是番禺路。番禺路北起延安西路,南至凯旋路,与吴中东路相接,尤其虹桥路以北这段,是沪西老区典型的林荫路,一个世纪前,这里是当年远近闻名的哥伦比亚路。今天,我们就来小小了解一下。

老地方和新地标

这些年上海的城市文化旅游的开发有一个大方向就是回归老上海。或许这是人们厌倦了钢筋水泥森林之后的后现代倾向,回归城市的古早面貌,以修旧而迎新。或许不是原貌重现,但是也是将原本已经死去的城市机体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加以呈现。

1933,从屠宰场到文化创意园的升华(2019.5)

又一片沉寂几十年的老地方复活了,而且还冠上了老早的名字,哥伦比亚公园。而英文名Columbia Circle则更激起人们对于邬达克的哥伦比亚圈的无限遐想,无论是哥伦比亚圈,哥伦比亚路还是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遥远回响。

小问题:先有俱乐部还是先有路?

先说答案:哥伦比亚路命名于位于今番禺路、延安西路口的历史地域,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Columbia Country Club)。
哥伦比亚路和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谁先谁后?其实历史资料一查一目了然。在上世纪前半叶的上海,是一座深受欧美文化熏陶的城市,那些背井离乡来到中国的英美国家之人,也在上海郊外设立了在英美国家常见的country club,直译为乡村俱乐部。哥伦比亚路修筑在后,而且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的大门通往北面的大西路,而非东面的哥伦比亚路。

谁是哥伦比亚?


曾经Columbia=美国。
哥伦比亚是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尤其是北美大陆,如美国首都的全称是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常春藤名校,位于纽约上城的哥伦比亚大学(最初为King's College, 美国独立革命之后改为美国味道的Columbia University),西北部的哥伦比亚河及其河谷、流域,著名的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哥伦比亚影业公司(Columbia Pictures),甚至是某著名户外运动的品牌,但哥伦比亚究竟是什么?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的片头,有一位举着火炬的女性形象(参考上图logo的右侧形象)。可以简单地说,这位女士就是哥伦比亚这个国家想象的化身。同样的,英国有Britainnia,法国有Marianne,德国有Germania.....
哥伦比亚曾一度是美国早年的国家形象,从字源上哥伦比亚即为哥伦布发现的土地,因为其富有诗意且女性化的名字,拟人化的造型便是一位疑似希腊罗马女战神。

当时拟人化的希腊风女战神哥伦比亚形象

诞生于同时代的山姆大叔形象,在20世纪开始几乎完全取代了哥伦比亚,

多少反映了美国国家形象的巨大转变

不过,后来人们渐渐不再使用这个名称来指代美国,因为其越来越多扮演世界警察,参与到一场又一场的国际争端之中,以及哥伦布的殖民主义特征,人们更喜欢用强悍的山姆大叔来指代美国,甚至忘掉了“哥伦比亚”柔而强韧的女战神形象。就算有女性形象,也主要是自由女神,哥伦比亚已经很少出现的。

美国政府签发的有些档案文件中会出现自由女神的火炬

此外,南美国家哥伦比亚的国名也来自于哥伦布,但因为字源不同,南美哥伦比亚拼写为Colombia。

大西路旁的新俱乐部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1928年摄(Virtual Shanghai)

与我们印象中的英美文化,满目高楼大厦的城市文明所不同,那些伦敦、纽约之外的广大土地之上的人们其实更倾向于骑马、打猎、绿草、农场这样田园牧歌的生活方式,或者说这是英美文化二元对立的结合。因此,许多人也梦想拥有大片草场,许多马匹,在山野之间纵情奔驰。

美国圣路易斯市郊的乡村俱乐部

我们在罗别根路的文章中已经说过英国人喜欢在上海西郊玩撒纸赛马,同时他们也建起了良好的虹桥高尔夫球场,即今天的上海动物园。在西郊,来自美国的侨民还有一个庞大的休闲娱乐设施,可以喝酒、用餐、游泳、踢球,那就是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据说是当年少有的,并不以种族限制会籍的会所——当时许多西洋人办的会所只对欧美人士开放。
最早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位于老法租界杜美路(东湖路)50号,搬到大西路(Great Western Road,今延安西路东段)今址时,哥伦比亚路还没有修筑,哥伦比亚路和安和寺路是1924年及以后,公共租界当局趁上海局势混乱之际浑水摸鱼越界筑路的。
1920年前后,因为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的会员已经增长到了400人以上,原来的会址已经无法满足这么多会员拖家带口来此休闲,于是就在大西路边上买了一块新的土地,由哈沙德洋行 (由Elliot Hazzard创办)设计了建筑及配套设施并于1924年正式对外开放。

壁炉上残存的CCC(Columbia Country Club)徽章(来自:Historic Shanghai)

1930年代中期的上海地图,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位于图左略下部

老上海百业指南,1947年时,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当年翻译作乡下俱乐部)依然存在,但绝大部分使用土地变成了“网球总会”

邬达克的哥伦比亚圈

在2018年开年,我们花两期说了邬达克的生平和2017年末,我们在一天时间内拜访的他的十件代表作,其中之一是他位于平武路番禺路口的自宅。这座田园建筑,因为周围高楼林立,加之屋前的草坪已经划为学校用地,因此显得有些逼仄。

邬达克自宅番禺路口(2017.12)

在哥伦比亚路一带有着邬达克的许多作品,如延安西路上的达华宾馆、邬达克自宅斜对面的孙科住宅,以及上期在法华故地中提到安和寺路两侧的哥伦比亚圈的几幢民宅,以及再往南去一点,交通大学内的工程楼,也包括一箭之遥,武康路口的诺曼底公寓大楼。这些建筑是除了人民广场-外滩之外,邬达克作品较为集中的又一个区域。

上图红色部分为番禺路一带邬达克(参与)建筑作品,其中电影《太阳帝国》的原著作者巴拉德的旧居也在其中。关于《太阳帝国》的内容可以延伸阅读:

沪说 | 天山路上有一座二战集中营?林肯路集中营探究

与邬达克合作打造新华路外国弄堂的是美国普益地产公司(Asia Realty Company Fed. Inc. U.S.A),位于今四川中路106-110号的即为当年普益地产公司所用大楼。

(上海年华)

普益地产当时的执行经理是匈牙利人,正好遇到老乡邬达克,于是玉成了一段建筑佳话。不过,邬达克建筑的最大问题在于其个人风格的变化过于多样,他之所以建筑涉猎颇多,建树极多,据说跟他孜孜不倦阅读建筑杂志,并且在20、30年代国际交通旅游不甚发达的岁月里能屡屡到欧美游历有关,而每次游历归来,便是一次创作上的大转变。
据《邬达克的家》一书所载,在哥伦比亚住宅圈中就有英国式、意大利式、西班牙式、萨克拉门托式、加州式、新英格兰殖民地式、佛罗里达式......等十余种风格之多。不过其中最多的,最受欢迎的,还是英国乡村式(邬达克自宅即是一典型范例),邬达克甚至将其细化为多种小样式供其选择。

衰落、沉寂、复苏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在1940年代遭遇灭顶之灾,丧心病狂的日军在挑起了太平洋战争,并与中国以及大多数欧美国家正式宣战之后,上海设立了多处敌对国公民的集中营,上文所及《太阳帝国》的作者巴拉德被关入的是龙华集中营,而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则被征用为沪西第三集中营(关于集中营,可阅读上文链接)。虽然作为集中营的时间并不长,但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的荣景从此就沉寂了近80年。

哥伦比亚俱乐部标志性的泳池一度成为上生所职工的内部泳池(Historic Shanghai)

1951年,这里被征用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1953年改为此名,最初为1949年成立的华东人民制药公司),开始了与世隔绝的大半个世纪。随着上生搬迁新址,这里空了出来,人们才有机会走近已经被岁月改变了模样的地方。只是你已经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的风貌了。

初次回归世俗视线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Historic Shanghai)

如今,这里,连同东面的孙科住宅,已经被开发为哥伦比亚公园,恢复了它旧有的功能,不过昔日乡村中的乡村俱乐部已经被高楼大厦、高架马路、熙熙攘攘的人群所淹没了。不变的是番禺路上两侧的树木,走在那里,你很难察觉今朝是何年。

哥伦比亚公园的规划地图(OMA建筑事务所)

而新华路上的哥伦比亚圈,即当年的普益模范村,凝聚着匈牙利-斯洛伐克设计师心血,带着浓浓加州风情的别墅,沾染上糖醋小排的油烟,挂满了大金、日立、格力、海尔等等的空调外机,挂着一条条不知从哪里通往哪里的电线,以及电动大门,亮闪闪的防盗窗,爬满了树叶,不知道诉说着怎样的故事。

新华路里某弄14号和17号,均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17号谢绝拍摄的标记在拍完照片之后才看到(2019.5)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里那个让人纵情畅游的游泳池,改成了餐厅,人们可以在水池边用餐,而泳池里,据说再也不给人游泳了。

(来源,知乎专栏:锐裘)

参考资料:

《邬达克的家》番禺路129号的前世今生(2015年出版)

《邬达克建筑地图》

  Historic Shanghai:https://www./columbia-country-club/

《哥伦比亚公园:

《哥伦比亚公园:如何重塑都市生活新理念》作者:锐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