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沪说 | 魔都制造(一):金门路的楔形屋和高架桥边的博物馆

 天袁地访 2021-09-11

沪说·第82期-冬至

2019 · 年终刊

  本期是天袁地访2019年最后一次更新, 

感谢读者们一年以来的关注。

在此

   “天袁地访”,袁童鞋和马丁   

预祝各位新年快乐,心想事成  

近来家中发生变故,11月意外地回了一次上海,处理了一些事宜,近两个月时间没有写任何一篇文章,全靠袁童鞋支撑以及老朋友的投稿,实在是愧对读者。好在年终岁末,时间饶余,与诸位可以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今年,笔者淘了一本有趣的小书《上海制造》,不是一本新书,初版本是2014年。原以为会说说老上海手表,雪花膏这种制造业话题,结果却是一本建筑方面的趣味读物,一看出版社是同济大学,却也不难理解了。

本书编者搜罗了上海不少奇、趣、怪、异的建筑结构。不过,虽然看着热闹,却并不推荐大家特别认真地找来读,因为书本身确实编得很精巧,体例也还可以,而内容确实还不算精良,文字缺乏内容,挑选的标准参差不齐——说白了,也实在只是好玩而已。而且,本书也是对于《东京制造》的模仿,鉴于翻唱歌曲、翻拍电影这些年在逼格高纬度地区的冷遇,仿作的起评分自然会低很多。
书中提到不少笔者曾去过,曾见过的奇异建筑构造,但本文并非书,如非感同身受,也无意复述书中所见,如果受到作者的启发,在此深表感谢。

一、先来说说这本书

这本书从编印方式,以及中英双语的混编到用纸用墨都很像产品说明书,这是很新奇的地方。而且全书的内容可以即进即出,加之丰富的照片和建筑外观结构的解析图让人第一眼就能喜欢上这本书。
不过,仔细阅读之后就能发现不少问题。首先许多建筑流于标题党,流于外表而缺乏深入的分析。许多篇章实则是对建筑审美问题的批判,而并没有提出相关的审美标准,感觉有些是为鄙视而鄙视。
当然,全书共54个建筑单位的入选标准,排列顺序就更让读者看不懂了。如果说作者打破地域、类型、年代这些硬排序指针,让读者不带偏见地看待这些建筑物,那么入选标准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从大家熟悉的地标建筑到有些怪力乱神的龙柱,再到入选比例过高的虹口、杨浦老房子以及一些废弃酒店,说实在的,我依然见不到一个完整的脉络,或许这就是上海建筑的生态,杂乱而缤纷的一个侧面写照。

二、与作者的不谋而合

其实,早在购书之前,笔者就已经有收罗一些上海建筑奇景的想法。在豆瓣上,有人对本书的短评中竟然有一条说上海的建筑不够多样,我觉得评论者要么根本没来过上海,要么只去过一个假的上海。上海的建筑故事不胜枚举,不仅多元,而且近代以来建筑发展的轨迹很完整。
在笔者之前的城市漫步中,也发现了书中的一些有趣的点,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二,本期就来说说其中的一篇。

三、那天下午,金门路的楔形屋

(2017年12月,笔者自摄)

这座建筑被《上海制造》收录为第7篇,排序靠前。打开书时,我仿佛回到两年前那天从老西门走到南京东路坐地铁的下午。



虽然,老西门可以直接坐地铁去南京东路换地铁,但是这段路在地下的穿行,对于一个热爱上海的人来说,实在是一种浪费。好比去罗马的时候,我们想坐地铁从火车站去梵蒂冈,被问路的杂货铺老板阻止了,他一定要我们坐公交车去,因为从地下过去,“你什么也看不到”。

穿过日渐被夷平再造的老城厢,经过万竹小学堂,沿着露香园路,看着旧房子老去,看一眼少一眼,而新房子试图盖新如旧,但总比不上真货,甚至你都无法产生共情。


过大境路之后,老城厢的面貌已经基本消失,走到人民路边上,几乎已经很难想象这是昔日上海县城的城墙北段。不过这里保留的一处城墙残垣却提醒着往来的人们这里曾经是一道人造的地理屏障。

此地临近人民路隧道入口,故而道路封闭,一直向东不远在河南路口,这是上海县城曾经的晏海门,原有一条晏海路也并入河南路了,而这座楔形屋就在这个路口。它的东面是河南路,西边是少有人知道的金门路。过去人民路叫民国路,城墙拆除之后建起来的,是法租界和华界的界路。楔形屋就在法租界的南首。


不过,从这里远远就能看到红色的中汇大楼,而那里就是东部狭长的老法租界的北缘。这座楼虽不宽,但南起人民路北至金陵东路,南侧稍窄,北侧稍宽,的确很像一个楔子的形状,用可以理解的语言说像一片薯角。

《上海制造》的“楔形屋”配图

书中的附图似乎这幢房子还被工商银行等单位或个人使用,但笔者2017年底路过时,工商银行的招牌已经取下,许多窗户以木板代替,那很有可能这幢建筑将面临大修或者拆除,不管它的命运如何,再看一眼吧。

金门路只有几十米左右长,街头可以看到街尾,从金陵东路转出,继续沿河南路北行就到了延安高架。不知道《上海制造》的采写组是不是也走了这么一条路。不过从排列序次来看,第15篇《通风塔》和第30篇《高架桥边的博物馆》虽然在此比邻而居——更准确地说是隔着延安高架相对而居,却丝毫看不到在书中的任何关联。

四、高架桥过去了

延安高架如同一头进了瓷器店的公牛,在优秀历史建筑林立的城市腹地穿行,多少名楼为了它而倒下,而不拆,已经是它最大的恩典。穿过延安东路的路口时,我忍不住驻足拍下了它与延河大楼无比亲密的接触(上图)。若不是路线冲突,我倒是想往东走走再看看已经不对外开放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旧馆。不过,2016年夏天,我已经在高架桥下面拍过了它与高架桥无比亲密的接触。那时刚写完老自然博物馆的最后一游(早期文章,排版较差,敬请见谅【沪说】老自然博物馆的最后一游,旧地重游颇为感触。
 

而从紫金路看过去是这样的(两图均为2016年6月摄)

《上海制造》的配图

而关于通风塔,则“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拍到了一个底座的侧面,完全没有意识到它的"厉害之处",在此笔者也不敢详述了。

五、神奇的上海建筑还很多

全书54处上海建筑,有知名的东方明珠,上海展览中心,大世界游乐中心,也有许多看上去很难分辨彼此的老民居,甚至已经湮没的老莘庄地铁站大楼也入选了,虽然其中存在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确为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如果《上海制造》会出第二辑,那么相信大家都会纷纷联想哪些建筑可以入选这本“魔都怪宅录”的续作了。

本文涉及图书信息

《上海制造 Made in Shanghai》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版,2017年第4次印刷,作者:李翔宁、李丹锋、江嘉玮,合作者:塚本由晴

以上均为笔者近年所见


近期更新

城事 | 从沪牌参拍人数持续萎缩说起

城事 | 燃烧的雄心vs不灭的执念

沪说 | 我与南京路步行街(作者:邵明)

城事 | 为什么说,上海与东京越来越像?

城事 | 隐藏在外环线边上的闵行文体走廊

城事 | 在大虹桥买房自住,要先看...?

沪说 | 虹口路名拾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