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不了解的制造局路

 海派書鄉 2015-06-25
?制造局路,位于黄浦区境内,南北走向,南起高雄路,北至徐家汇路,长3400米,宽10米到18米。

制造局路的路名,就来自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即现在的江南造船厂。
兴建兵工厂
江南制造局设立于1865年。当时,两江总督李鸿章上书慈禧太后和同治帝,那份2000余言的《置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奏折》,几乎就是一份缩微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至今,在江南造船博物馆里,依然能见到这份奏折,而“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就是李鸿章创建江南制造局的初衷。

9月批准制造局成立的时候,厂址设在了虹口,属于原来“美商旗记铁厂”的旧址。1867年才从虹口迁往“高昌庙”。

高昌庙在哪里?

既然称庙,那么这座建筑在什么地方呢?


1879年,江南制造局扩址,高昌庙被改建于制造局西北。


十年后,女尼另于对面建庙,称“老高昌庙”;制造局修建的庙便称为“新高昌庙”,1909年划归制造局管理。

两庙皆位于现在的制造局路、龙华东路和高雄路交汇处。

“新高昌庙”于辛亥革命时毁于战火;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因年久失修、女尼离散,位于制造局路749号的“老高昌庙”,也被改为“公益塑料厂”。

随着庙的消失,“高昌庙”这一地名,也渐渐被人遗忘。
“兵工厂”带动发展
制造局的迁入,如催化剂一般,加速了高昌庙地区由农村向城区发展的步伐。
清末民初,局门外的东、北和东南已形成一个2000多户居民的大型聚落,老广东街、半淞园路至沪杭甬铁路高昌庙站一带,兴起了“高昌庙市”。

在这里,很多国人自办的路政公用设施,相继出现:
1891年,辟筑斜桥南路,就是今天的制造局路,由斜桥经徽宁会馆、骑兵营,转东南抵制造局;

随后,再辟筑龙华路,自江南制造总局经外日晖桥至龙华镇;

1908年,沿高昌庙市和江边高昌庙渡口,辟建江边路;

1914年,又筑高昌庙路(今高雄路)、局门路、瞿真人路(今瞿溪路)等干道,组成了以制造局为中心的马路交通网。
与此同时,由于制造局发展速度加快,有些道路开始并入江南制造局、江南造船所(厂)的厂区。

(图:当年江南制造局的正门)

比如,老广东街,因多粤籍工人,故名,即今半淞园路西延,交局门路南延段;又比如广东街,即今天的高雄路、局门路缘铁路高昌庙站,都逐渐形成了便利制造局工人的商市。

至于“试射路”,“通西炮台路”等路名,也因为逐渐融入厂区而消失。
为啥叫“斜桥南路”?


过去,我们在一篇《两个斜桥》中提过,上海有两处“斜桥”,除了现在上海人熟悉的南市斜桥外,吴江路、南京西路这里,过去也叫斜桥,而且确确实实有一座斜着的桥。

至于制造局路的前身,“斜桥南路”,修筑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因北端地处斜桥,故名斜桥南路。

后因南达高昌庙,曾一度改名“高昌路”。民国35年(1946年),因路通往江南机器制造局,故改今名,“制造局路”。
“ 桂墅里”
近代高昌庙地区有一条颇有名气的里弄——桂墅里。
1909年的《上海指南》记载:

桂墅里,在制造局路两侧,瞿溪路北,局门路东,只是今天已经难觅踪迹。
1898年4月,近代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在桂墅里开校。

校舍中西合璧,教室里挂满教会出版的地图和各种表格,学生宿舍设备也堪称精致,还在房屋东面辟一花园供学生休憩、娱乐。


(图:成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十二日(5月31日),校舍位于上海斜桥南桂墅里,因此原名 “桂墅里女学会书塾 ”,又称 “经正女学”,后改称 “中国女学堂”)

1904年秋,史量才在桂墅里购下二层楼房,以近郊种桑养蚕的农田为基地,办起女子蚕桑学堂。


学堂分预科、本科、选科三部,规定凡15岁以上35岁以下、身无疾病者均可入学,旨在培养女子实业技能。


(图:桂墅里時代之同文書院寄宿舎)

如果说,制造局内的广方言馆、翻译馆,实开沪上西学之风,而桂墅里凭借得天独厚的城区环境,随即成为各 类新式学堂的试验地。
“花神庙”
今天要讲“你不知道的制造局路”,那就真的得来点干货——你知道,制造局路上的“花神庙”,在哪里么?

先来读一段《繁花》里的文字:

当时,制造局路花神庙一带,有花草摊贩。

上海新老两个城隍庙,南京西路,徐家汇有花店。陕西南路,现今的“百盛”附近,两面有双开间玻璃花房,以前租界外侨多,单卖切花,营业到1966年止。

上海花树业公所,成立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设址就在斜桥支路,即今天的制造局路30弄和94弄间。


公所由当时行业内最有实力的陆永茂花园、杜顺兴花店、顾义和花园、徐顺兴花园等4家发起成立,选址就在94弄的“花神庙”里。

随后,这里就像《繁花》里写的那样,逐渐成为了上海大型花卉市场。1956年,同业公会撤销,“文化大革命”初,花卉市场结束。
“湖南会馆”
相比“花神庙”,制造局路上还有一处历史遗迹,倒是还能找到当年的踪迹——建造在斜桥南路上的湖南会馆,现在的制造局路94号。

(出现在《图画日报中》的湖南会馆(图中左下角))

光绪十二年(1887年),由旅沪湖南商人购进斜桥南面的四亩余地所建,习称“斜桥湖南会馆”。会馆内设有“湖南敦义堂”,帮助旅沪湖南乡亲殡葬运柩。

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祭奠,是1913年,中华民国缔造者之一、湖南人宋教仁在上海被刺,国民党上海支部举行隆重移灵仪式,将宋的遗体从医院移往湖南会馆停放,孙中山亲自主持葬礼。

也因为这个缘故,解放后,此地变成了老上海都知道的“斜桥殡仪馆”,现址已经改为“金湾大酒店”。
“徽宁会馆”

制造局路附近有一条相对不起眼、而且容易听成“威宁路”的,徽宁路。但是,一看名字,大家都会明白,这里肯定跟安徽人有关。


如今的制造局路300号,过去就是安徽徽州、宁国地区的旅沪同乡人组织——“徽宁会馆”。这条马路也是徽宁会馆集资修筑,并以徽宁会馆取名的。


抗战中,会馆建筑遭侵华日军炮火严重破坏,基本被毁;抗战胜利后,在原徽宁义园东侧另建新馆,就在今天的徽宁路625号,同时称原建筑为“老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