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呉淞风物】董家渡最后的“三颗念珠”

 吴淞风物 2022-06-04 发布于上海

董家渡最后的“三颗念珠”

——灵山寺、三昧庵、高昌司庙叙略

灵山寺

原名灵山禅院、小灵山。位于东江阴街236号。清同治五年由里人陈秉天始建。陈后来出家于龙华寺,法名功圆。光绪二十年增建殿宇。后由悦来任住持。上海解放后由了原任住持。1960年寺废,约20余户居民搬入居住,九十年代前后,东江阴街拓宽,灵山寺僧房被拆除一小部分,迁走了五六户居民,由此该寺建筑维持现状至今。与其他“七十二家房客”的地方不一样的是,时至今日,居住于此的居民基本都记得该建筑原来的身份,在笔者2018年访问该处时,还得到了当地居民组长的接待。这里的居民虽然是后来者,但能够拥有这样的共同记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三昧庵

位于南市东江阴街107号。清嘉庆年间,由僧慧宗创建。咸丰年间,普陀山僧贤良募款重建,名“三昧禅院”。有佛殿三进,第一进为弥勒殿,两厢为伽蓝殿与祖师殿,第二进为圆通宝殿,第三进为大雄宝殿。全寺有房屋数十间,常住僧百余人。抗战前,为上海南市最负盛名的经忏寺院,民国33年一度停止经忏,专修净土,改为“三昧净寺”。并请得《影印碛砂藏》等四部藏经,以备研究之需。该寺原为剃度派寺庙,民国37年,改为十方选贤制。解放后,市政府于1952年拨款重修,并改作尼姑庵,称三昧庵。1956年废,原有尼姑留守。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内所藏《影印碛砂藏》、《日本大正藏》、《频伽藏》、《续藏》等四部藏经及《诸子集成》,唐、宋、明、清名人文集等古籍和历朝名画册,观音画像画册等,悉皆散失。房屋改作上海搪瓷一厂技工学校,尼众全部转业参加生产。至笔者于2018年走访期间,庵已改作送水站,内部改作水桶仓库,建筑结构有颠覆性的变化,原有结构已无法辨识,唯有正门东侧显露了原有的雕花梁。目前该庵已经封闭,笔者已不得进。

高昌司庙

位于东江阴街251号。其历史难以考证,所幸笔者在查询资料时发现,名气更大、靠近江南制造局的高昌庙的全名与该庙相同,皆称“高昌司庙”,且有部分清末报纸称制造局高昌庙为“沪南新高昌司庙”,很难不让人怀疑该庙可能与靠近江南制造局的高昌庙有极大的关系,目前仅知1940年有黄金荣等人为该庙立《高昌司庙碑》 ,该碑于2006年由居住在灵山寺旧址处的居民丁裕富先生捐出,现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该庙原有两进大殿,街对面有砖砌照壁,后来前殿拆除,改建新大楼,仅留有后侧大殿和照壁,大殿改作居住用途,照壁被后世其他搭建陆续包围,图案基本灭失。
令人惋惜的是,笔者于2021年4月10日最后一次走访高昌司庙,见该庙后侧大殿已经成为拆除工地,挖掘机正在庙后进行拆除作业,掀起了一阵阵的尘土,高昌司庙终究迎来了终焉之时,非常可惜,笔者希望最后留存的照壁能在之后的动迁和拆房工作中得以保留下来,而不是用重型机械一推了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