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确度验证:实验室可采用偏倚评估、回收试验、与参考方法比对等方式进行正确度的验证。
① 偏倚评估:
◆ 样本: 按照如下优先顺序选用具有互换性的标准物质或基质与待测样本相类似的标准物质:
1)有证标准物质(CRM),包括国家标准物质(如 GBW)、国际标准物质(如WHO、IFCC)、CNAS 认可的标准物质生产者(RMP)提供的有证标准物质、与我国签署互认协议的其他国家计量机构提供的有证标准物质(如NIST、JSCC)等;
2)标准物质(RM),如厂商提供的工作标准品;
3)正确度控制品;
4)正确度验证室间质评样本,如 CNAS 认可的 PTP 提供的正确度验证样本。宜根据测量区间选用至少 2 个浓度水平的标准物质样本。
◆验证方法:
每个浓度水平的标准物质样本至少每天重复测定 2 次,连续测定 5 天,记录检测结果,计算全部检测结果的均值,并按公式计算偏倚。
偏倚 = 结果均值 − 参考值
② 与参考方法比对:
◆ 样本:
适宜的临床样本,不少于 8 份,被测物浓度在测量区间内均匀分布,并关注医学决定水平。
◆ 验证方法:
按照患者样本检测程序,采用参比方法和候选方法平行检测。
按照制造商说明书或作业指导书规定的方法对实验方法进行校准/校准验证,宜在相同时段内完成对同一样本的两种方法平行检测,每份样本每个检测方法重复检测 3 次,计算每份样本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均值,并按照公式计算偏倚。
偏倚 = 结果均值 − 参考值
2. 精密度验证:精密度验证应包括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
① 样本:
◆ 可采用新鲜或冻存的样本。
◆ 当样本中待测物不稳定或样本不易得到时,也可考虑使用基质与实际待检样本相似的样本,如质控品。
◆ 应至少评估 2 个水平样本的不精密度。当 2 个水平样本的不精密度有显著差异时,建议增加为 3 个水平。
◆ 所选样本的被测物水平应在测量区间内,适宜时,至少有 1 个样本的被测物水平在医学决定水平左右。
注意:
注 1:通常较高值样本的不精密度较小,较低值样本的不精密度偏大。对低值有临床意
义的检测项目,宜评估有判断价值的低水平样本的不精密度。
注 2:如检测结果没有明确的医学决定水平,可在参考区间上限左右选一个浓度,再根
据检验项目的特点在测量区间内选择另一个浓度。
注 3:如与厂商或文献报导的不精密度比较,所选样本水平宜与被比较的样本水平接近。
② 重复性验证:
◆ 验证方法: 对样本进行至少 10 次重复测定,计算均值、SD 和 CV。
◆ 质量控制: 实验过程中应至少检测一个质控品。当质控结果失控时,不论实验结果是否满意都应弃去不用,重新进行试验以取得全部实验数据。
◆ 数据分析:依据实验数据计算均值和标准差。
③ 同时验证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
◆ 验证方法:每天检测 1 个分析批,每批检测 2 个水平的样本,每个样本重复检测 3~5 次,连续检测 5 天。在每一批次测量中,应同时测量质控品。
◆ 数据分析:
3. 可报告范围验证::定量分析方法的可报告范围是临床实验室发出检验报告的依据之一,可报告范围的验证包括可报告低限(定量下限)与可报告高限(定量上限×样本最大稀释倍数)。
① 样本
◆ 宜选择与待测样本具有相同基质的样本。
② 样本准备
◆ 以血清样本为例。
低值样本准备:将待测样本(含被分析物)用混合人血清(含被分析物浓度水平较低)或 5%牛血清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进行稀释,产生接近于方法测量区间低限(定量下限)浓度水平的样本,通常为 3~5 个浓度水平,浓度间隔应小于测量区间低限的 20%。
高值样本准备:使用混合血清或 5%牛血清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或测定方法要求的稀释液对高值待测样本(必要时可添加被分析物,并计算出理论值)进行稀释,使其接近于线性范围的上 1/3 区域内,并记录稀释倍数。至少选用 3 个高浓度样本,稀释倍数应为方法性能标明的最大稀释倍数并适当增加或减小稀释比例。
③ 验证方法
◆ 在一次运行中将每个低值样本重复测定 5~10 次,每个高值样本重复测定 3次。
④ 数据分析
◆ 分别计算每个低值样本的均值、SD、CV 值。
◆ 对高值样本,计算乘以稀释倍数后的还原浓度和相对偏差。
⑤ 可报告范围的确定
◆ 可报告范围低限(定量下限)
以方法性能标示的总误差或不确定度为可接受界值,从低值样本结果数据中选取总误差或不确定度等于或小于预期值的最低浓度水平作为可报告范围低限。
◆ 可报告范围高限
选取还原浓度与理论浓度的偏差(%)等于或小于方法预期偏倚值时的最大稀释倍数为方法推荐的最大稀释倍数,测量区间的高限与最大稀释倍数的乘积为该方法可报告范围的高限。可报告范围高限的确定应考虑临床需求。
注:超出可报告范围时,实验室检测结果不能满足其预期总误差或不确定度的要求。
4. 分析特异性验证
① 样本
◆ 宜选取被测量水平不同的 2 个样本为基础样本,可参考医学决定水平或参考区间限值。
② 干扰物质选择
◆ 宜根据检测方法的原理和预期用途选择常见的可能产生干扰作用的物质。
③验证方法
◆ 干扰物原液中干扰物的浓度应高于实验浓度 20 倍以上,以减少对基础样本基质的稀释作用。
◆ 重复检测(n≥3)实验样本和对照样本,分别计算 2 组结果均值,和均值间的差值。
④ 判断标准
◆ 满足干扰标准时的最高干扰物浓度,应符合检测方法规定的要求。
5. 分析灵敏度验证
① 样本
◆ 宜选取与待测样本相同基质的样本,浓度或活性已知,且水平处于参考区间上限(或医学决定水平)附近。
② 验证方法
◆ 在检测方法正常运行的条件下重复检测样本 3 次。
③ 判断标准
◆ 实验结果符合检测程序规定的范围,如企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