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场悟道悟出了心学的逻辑基础

 伟天英 2021-09-11

王阳明整个心学的结构中,心即理是阳明心学全部思想得以建立的基础,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理学发展

理学是中国历史上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思想成果最丰富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这次思想文化运动的起点在唐代韩愈——道统问题,在唐代佛教过度繁荣,整个国家的各个阶层都大谈佛教,但是,我们中国是有一个独特的圣人传统的,我们原有自身文化传统的,面对佛教的巨大挑战,这使韩愈深深的感到本土文化传统的忧虑,因此他提出的道统问题,韩愈反佛,将佛教视为异端,对佛教的三大政策:焚其书,庐其居,人其人,韩愈坚决的排斥佛教,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唐代的思想格局。

到了北宋,北宋五子基于反佛和振兴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他们有了不同的做法,他们深度的去研究佛教,领会了佛教,明白佛教的原理,汲取佛教的精髓,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追溯先秦儒家文本,对先秦文本进行重新解释,对儒家思想进行重新建构。

从这个意义上说,理学也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重建,比如:先秦的儒家思想里面包含的不是很显明的某些观点,在宋明的理学家那里这些观点就变得非常突出。理学可以这么认为:以儒家为典范的中国本土文化面临着佛教思想的巨大冲击之下,儒家思想开始实现的自我更新,理学在对儒家思想重建的过程中汲取了佛教,道教等很多思想的精髓,甚至在形式上都借鉴了佛教和道教,比如:静坐。

朱熹基本循沿程颐的思想,认为理是最高范畴,理有一本之理和分殊之理,我们要通过学习而成为圣人,最根本的问题是对于一本之理有终极体认,这样才有可能优入圣域。

陆九渊也认为理是最高范畴,理就是道,但是他认为理不在那里,理在我心里,所以他提出的命题是心即理,圣人之学心学也,只要反观内省,明白自己的心,就是最高实在本身。

二者差别在于:关于最高实在本身存在性的终极预设不同。因为这个预设不同,导致在如何实现终极实在的逻辑行程上发生了差别。

文章图片1

心即理

王阳明的心即理起源

(一)守仁格竹

王阳明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阳明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朱熹的“格物致知”之学,王阳明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阳明对朱熹的“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二)龙场悟道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阳明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

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阳明的生命面临着死亡的巨大的威胁,生活处于极度的艰难困苦之中,财富名利在这种环境下皆淡化而去,唯有生死一念还横亘在心中,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王阳明不断的给自己提问:如果圣人身处此种环境该怎么做呢?这种提问实际上已经是在转换心态,实现心灵境界的转换,已经将自己当成是圣人了,这个问题的不断提问,不断思索,使得王阳明产生了思想的飞跃,他突然意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原本就具备圣人的品质,问题仅仅在于自己是否愿意而已,我的心灵境界的升华就意味着我的世界的改变。龙场悟道就是关于心即理的体悟。

文章图片2

吾性自足

心即理的含义

心是指心之本体,心学的心不是人体那一团血肉,不是指推动血液循环的心脏器官,否则已死的人,他的心脏器官还在,但是他不能够视、听、言、动了。你的心,就是指那个能够主宰视、听、言、动的东西,是我们的精神,是我们的意志,心的本体就是“至善”。

理是指天理,也就是道,是宇宙最高原理,天理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没有存亡加减,天理是永恒存在的,天理既能生物,又能统辖万物,它包含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法则、原则、标准,它又是至善的。

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外者误也。理在心上,心外无理,理在心上求,也就是说宇宙的最高原理和我们人本身的本质是纯然一致的,本心是宇宙最高原理在人本身的实在状态。

心即理的理论意义

心即理肯定了人的本质和天道的本质是同一的,这就为人的现实生活转进于圣人的境界提供了理论前提,心即理在王阳明整个心学全部思想得以建立的基础,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陆王心即理

心即理是陆九渊提出的,但是对于心即理的意思来说,王阳明的心即理和陆九渊心即理没有区别,但是,用王阳明的话说:(陆九渊的心即理)大段也是,只是粗了。王阳明的意思是陆九渊的心即理大体是正确的,只是粗糙了。因为陆九渊只讲到了心放之四海而皆准,圣人同此心,同此理,并没有对心即理这个观点本身展开细致的论述,更没有对心即理展开一个实践的系统,也就是缺乏功夫论,而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功夫论系统非常完整,而且并不停留在心即理的论述,后来把它发展成为良知学说,相比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即理要完善的多,系统的多。

个人认为:王阳明的心即理并非是继承陆九渊的心即理,虽然二者无本质差别,但是王阳明的心即理是他自身在身处绝境之中体悟出来的,是冲破朱熹理学而顿悟出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