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一位快的退休的老中医看我治好一位出汗3年不止的患者后说:“但凡有个营生,都不要学中医。”开始的时候我对他嗤之以鼻,没想到我才是有眼无珠。 90年那会我被送到秦岭深处的一个比较偏远的小山村,去驻村支援医疗。那时的村子里路是真的不好走,因为没有完全开发。 坐汽车到县城之后,再由全镇当时唯一的一台东方红牌拖拉机把我们送到山脚下,接着就是步行了半天多的山路,晚上八点多的时候才到村子里。 我当时去的村子总共加起来才有二十几户人家,根本就没有村卫生室,连村部都是设在一个当年躲避战乱时的一个窑里面,这个窑现在用作仓库了,直到我的到来还专门为我腾了出来。 刚开始的时候我自己一个人在这个窑里面,因为离农户家比较远,平时也没啥,就是到了晚上,猫头鹰还是一些不知名的鸟,在月亮特别亮特别圆的时候叫声特别的大,听起来很渗人。 我晚上连撒尿都不敢出去,就把山里的野竹子做几个竹筒当夜壶使。我最怕的就是有人半夜来叫门出诊,因为去的时候是两个人,但是回来就只能是我一个人。 可要是有人叫诊,我还是要硬着头皮上,因为暂时村里面就我一个大夫,也是村民们最后的依靠,我听说在我来之前有好几个人因为伤口感染没得到及时的医治而丢了性命。 我住的窑洞在半山腰,有天晚上我看完病往回赶的时候,来了一位妇女说自己出汗已经好几年了,看了不少的大夫,但是都没有啥效果。 我一打听原来是二十里外的隔壁村过来的,前天听说村子里有的老中医,所以她专门过来试试。她的这个情况是啥呢就是盗汗。 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尤其严重,看着她浑身湿漉漉的我赶忙让她丈夫扶会了屋里。 当即我就开了一方:煅牡蛎,麻黄根,黄芪,白术,防风,丹参,当归,陈皮,甘草,浮小麦。 她看了一眼方子说:“你这哪一味药是止汗的呀,前面那么多大夫都没有开过这样的方子给我。” 说着她掏出了一沓已经被汗水浸透的药方,老中医一看说:“汗为心液,见汗光止汗只是治标,定是庸医。” 就这副方子她用了9剂左右汗就没有了,再让她巩固三剂,随访三年都未曾复发过。 其实行医这么多年,这里的道理一点都不难,你听我给你说道说道: 这位女患者她是因为意外怀孕,而做了人工流产,此后身子骨一下就弱了,经常冒汗,不停地出,而且恶风、怕冷,形体逐渐消瘦、周身乏力、面色发黄,月经量少而色淡。 就她从外面收个衣服的时间都要汗流浃背,用她的话说快要流汗流死了。当时我查看舌脉:脉象沉细,舌红,苔薄白略腻,这些表现其实就是气血亏虚了。 在那个年代做人工流产还是一件很保守的事情,所以找的地方难免有些条件不足,加上年龄稍大,术后的气血难以恢复就造成了这样的情况, 气血亏虚无力鼓动脉搏,同时寒邪趁机而入,自然就会导致恶寒怕风。气虚她的肌表没有足够的卫气来固守,所以总是出汗,而且怕冷。 人体肌表的卫气不足,固摄失常所致。卫气没办法守好汗孔这个大门,所以就出汗啊。怎么办?由于卫气出于脾肺,所以就得从健脾益肺的角度,来增强卫气之能。 所以在治疗上就要固表实卫,补血养血,养阴止汗。 固表实卫——黄芪、白术、陈皮、甘草 黄芪,是可以健脾益肺、固表实卫,剩余的都是健脾益气的,这就不必多说; 补血养血——丹参、当归 当归是常用的养血补血之药,对于女性气血亏虚那是甜食一般的存在,但是光有血还不行,你带让他动起来,所以用丹参一味,行血活血又可以化瘀,让补充的气血得以滋养全身; 养阴止汗——煅牡蛎、麻黄根、浮小麦 很多人说麻黄不是发汗的吗?其实麻黄专治不出汗,而他的根正好相反专门收拾出汗,剩余的两味药也是扶阳气,养阴又止汗的,这是治标。 最后的一位防风用来祛邪外出,这样方得周全。 这件事情之后老中医就跟我说:“但凡是有个营生千万不要学中医。”当时听了这话我对他是嗤之以鼻。 直到我读了余听鸿的一句话:“医之一业,功少过多,利小任重,有生计者,不必习也” 意思就是医生这个行当,过错多,功劳少。责任大,获利小。只要有个营生,就不用去学它。 如果问一个中医人,你这一辈子,治好的人多,还是治不好的人多?我想,如果他老老实实地回答,应该是治不好、无效的人多。 为啥?从你执业之初、懵懂无知开始,你就得犯错误。不犯错,就无法纠正和进步。你的所谓医术,无不是用错误换来的。所以,一定是功少过多。 但是中医现在的慢慢的走向了没落,到底是中医太弱了,还是西医太强了?有经验的一批已经慢慢的逝去,剩下的打着中医的幌子牟利。 其实在我看来不是中医太弱而来,而是执剑人的心变了,当你心中的装的不是患者的时候,这时候学中医其实学的不是医而是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