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研先行,推动课改走向新阶段|纪念课程改革20年系列⑨

 nmeqyhj 2021-09-11

今年是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周年。二十年的改革波澜壮阔,给中国基础教育带来很大变化,也促使基层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改革创新经验。在改革推进中,教科研部门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今天,本公众号推出的是来自陕西省西安市的实践经验,敬请关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年来,陕西省西安市经历了教研先行试点探索、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和锚定素养特色发展三个阶段。从三维目标带动下的新课改全面模式,到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探索;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提升;从关注学科教学需要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充分体现了西安市基础教育改革理念和实践的不断创新和探索。在20年的课程改革中,教科研部门先行探索,很好地发挥了研究、指导、服务、引领的作用。

图片

一、教研先行 试点探索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拉开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同年,教育部在全国设立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西安市雁塔区作为全国38个实验区之一率先进入,由此开启了西安的课改之路。

从2001年秋季学期起,雁塔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中小学陆续进入课改实验。为做好实验工作,西安市教育局组织各学科教研员、教学专家对雁塔区内105所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其间,听课643节,查阅各种规章制度约5200余份,各种工作计划和各类总结约8400余份,浏览各种检查记录3100余本,查验各种部室近1800个,翻阅教师教学计划8300余份、教学设计3520多本、学生作业6000多本,访谈教师近1700余人、学生2300余人,在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提炼有效做法。在教科研部门的努力下,2001年秋实验开始之际,雁塔区教育局印发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意见》,编印了《雁塔区中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西安市雁塔区中小学教学管理常规基本要求(试行)》等文件,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引导教学改革方向。为全面、精准、透彻地掌握这次课改精神,全市先后多次派教研员参加全国、省、市组织的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和教材培训,还积极组织教研员集中学习,进行新课程、新课标培训和研讨,使教研员提高认识,增强课程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部分教研员承担了全市通识培训的讲课任务,许多教研员多次深入区(县)、学校宣讲、解答课改理念及精神,为区(县)教育行政干部、教研员和教师介绍课程标准和教材变化,为全市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推进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评价改革,西安市教育局成立了课程评价研究小组,认真讨论并起草了《关于西安市高中教学的指导意见(讨论稿)》《中学新课程评价实施方案》《小学语文新课程评价实施意见》和《小学数学新课程评价实施意见》等文件,开展“构建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

2003年秋,西安市城6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进入改革实验。全市教科研部门坚持以课程改革理念为先导,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全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宗旨,本着“注重引领、注重示范、注重实践、注重发展”的工作思路,紧密围绕课程改革的主题,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探索出市、区两级教科研部门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为市域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图1)。

图片

2004年秋,西安市13个区(县)义务教育阶段近2000所学校全部进入改革实验,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过程中,积累了相对成熟的经验。

图片

(一)更新理念,教研先行

每月一次的“教研日”活动,特邀国家课程改革核心组成员、课标组专家就教研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新课程与教研员必备素质等做专题报告,提高全体教研员思想认识和工作格局。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和定期培训,提升全市教研员和教师应对课改难题的专业水平。针对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存在的典型问题,全体教研人员先进行充分研讨,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在全市层面推进,充分发挥了教研的引领、指导作用。

图片

(二)实践落地,关注课堂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培训让广大教师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但要改变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其艰巨性不言而喻。市教科院带领全市中小学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以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为基本要求,以自主创新教学模式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基于课标、基于教材、基于教法的教研、科研工作。

图片

(三)形成特色,辐射带动

为充分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市教科院不断组织全市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优课展示活动,通过“推荐遴选优课—区级展示—评课互动—反思提升”的过程,选出在课堂教学中教材使用好、教法有创新的课例在全市范围公开展示,调动了基层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积极性,为学校培养出了一批学科骨干教师,同时促进了学校特色教学模式的形成。如西安高新国际学校提出了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合作探究为特点的“双导双向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西安交大二附中的“八精心”“八环节”教学模式等。新探索、新方法、新模式为区域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启迪思路和方法借鉴。

图片

二、多措并举 全面推进

2007年秋,西安市188所高中学校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对全市普通高中各个学校实施课程改革发挥了指导性作用。方案规定了课改实施中必须坚持“求实性”“渐进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积极实施,稳步推进;统筹规划,明确责任;以校为本,求实创新;专业引领,样本示范;过程监测,确保质量”的工作策略。

图片

(一)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真抓实干,顶层设计

以西安市政府主管教育的副市长为组长,主管秘书长和教育局局长为副组长,市教育局、财政局、发改委、人事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领导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制定各项保障措施,落实课改经费,全面部署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办公室负责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办公室下设专家指导组、学科中心组、研训指导组、项目指导组、督导评估组和宣传组。建立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办公会议制度,由市教育局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定期召集办公会议,研究制定各项政策和保障措施,就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参照市课程改革领导机构,建立相应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文件,明确要求,落实责任。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调配教师,优化资源配置,拨付专项经费,确保课改顺利实施。

图片

(二)成立高中学科中心组——教研指导、专业引领

高中学科中心组以各学科教研员为主要牵头人,邀请学科骨干教师、兼职教研员参与。其主要职责是:从学科角度出发,深入学习、研究、领会学科课程标准;指导学科教研和校本教研;推动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深入学校课堂、集中观摩展示、现场展评等多种形式,开展听、评课活动,带动教师广泛参与,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图片

(三)遴选市、区两级新课程实验样本校——鼓励探索,示范引领

实验样本校的建设对全市课改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建设好样本校对推动课改、保证课改的专业方向至关重要。在支持样本校建设方面,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要提供专业上的指导与服务。通过与专家组内各课题组相结合,使每一所样本校在专业上有侧重,在样本上有特点,在示范性上有可供其他学校学习借鉴的地方。

图片

(四)开展高中优质课展评系列活动——更新理念,辐射带动

西安市教科院、高中课改办每年举办“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优质课展评”活动,活动面向全市,每年征集、评选光盘课2 3 0余节,组织现场赛课70多节。目前,已累计评选光盘课3500多节,现场赛课800多节。通过教学大赛,贯彻新课程理念,引领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理念与实际结合起来,落地生根。同时,持续开展“高中优质课送课下乡”活动,将优质课送到各区县、农村学校。10多年来,对7个郊区县进行了8个轮次以上的全学科覆盖送课,使广大农村学校、教师学习和实施新课程的理念、能力都得到提升,促进了高中教育城乡一体化的质量提升。

图片

三、锚定素养 特色发展

进入新时代,西安教育积极谋划课程改革发展,努力下好先手棋、抢抓新机遇,全面深入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深刻认识理解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新需求,聚焦关键环节和领域,紧密联系实际,努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图片

(一)探索“1+2+N”工作格局,开创课程改革教科研新征程

西安市教科院创新探索“1+2+N”课程改革教科研工作格局。“1”是市、区两级教科研部门,“2”是西安市教科院两所实验创新学校,“N”是支撑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评价与监测中心、思政课教育教学、学科思政、劳动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思维型教学、脑与学习科学、心理健康、科技创新与科学教育、财经素养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N个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及一批实验学校,形成了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教研机构为主体、以中小学校为基地、高校等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全市课程改革教研工作新格局。

创建了“教研员工作室”和“班主任工作室”。教科研人员和工作室下沉到学校、课堂、教师和学生中去,切实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服务,聚焦育人方式变革,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目前,已设立西安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市级样本实验基地397所、西安中小学品质课程实验基地116所、西安普通高中新课标新高考学科教研基地175所、西安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77所、西安市STEAM 教育实验基地158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基地79所、思维型教学实验基地247所、劳动教育实验基地122所等,形成了支撑“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培养体系。

以N个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及实验学校为抓手,深化课程改革,推进品质课程建设,开展财经素养教育、STEA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建设实践和系列培训工作,变革教师育人方式,优化学生学习方式,让核心素养在课堂真正落地。

图片

(二)设立课程发展研究中心,引领市域课程特色发展

为加强课程建设,教科院设立了西安市课程发展研究中心,引领各校立足学校实际,挖掘学校文化,打造体现办学特色,形成贯通教学、管理、学生学习各维度的大课程观念,构建体现学校育人特色和落实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鼓励各校探索开展STEAM、人工智能、财经素养、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逐步打造科学化、多元化、开放性、高质量的特色课程体系。大力开展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审辩思维、创新思维,培养解决问题、动手实践、自我规划、信息提取与运用等适应未来发展的国际化综合能力。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学校的落地实践研究,研发学前、小学、初中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指南,指导落实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理念和任务,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目前,西安市学校课程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如西安高新国际学校的“全人课程”、高新二小的“生本多彩课程”、纺织城小学的“3×2阳光课程”、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的“蒲公英课程”、新知小学的“城墙课程”、爱知中学的“六品课程体系”、逸翠园学校的“梦想起飞课程”、西安铁一中学的“一体四翼”幸福课程,等等,很多课程获得国家、省市级教科研各类成果奖。

图片

(三)深耕“西安好课堂”,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推出“西安好课堂”建设,凸显“五育”内容课程化、核心素养校本化、课程建构体系化、质量评价激励化,改革了课堂的核心要素,聚焦课程、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评价等一系列关系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变革教师育人方式,优化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真实发生。

打造“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指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完成好规定的学习任务。“第二课堂”指落实好校内功能部室、音乐体育场馆、社团活动场地、文化走廊等场所。“第三课堂”指用好校外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服务设施和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等活动载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

在不断探索中,西安市总结梳理出“西安好课堂141发展路径”——“1”为一个目标: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促进核心素养落地;“4”为四个主要抓手:以评价为牵引,以教师为关键,以课堂为阵地,以思维为核心;“1”为一个愿景:驱动“三个课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构建了价值引领、品格塑造、思维发展、技术赋能的“西安好课堂141模型”,即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根本目标;在课堂上实现价值引领、品格塑造、思维发展、技术赋能;以学生思维发展为核心。在践行和驱动“三个课堂”落地生根过程中,持续以“西安好课堂141模型”为标准,构建打造“西安好课堂”品牌。

从2013年至今,“西安好课堂”相继实施了“品质课程分享”“名校优课乡村行”“向每一节课要质量”“多彩微课动起来”“家校讲堂进行时”“精品网课别样红”等系列常态活动,聚焦课程改革、育人方式改革和中高考改革,深耕“西安好课堂”特色品牌,构建西安基础教育新高地。

图片

(四)设立“新课标新高考新教学研究基地学校”,突破学科建设研究瓶颈

在全市遴选、设立了13个学科或领域的175个新课标新高考新教学研究基地学校,每所基地学校承担1~3个学科的学科建设及研究工作,以特色学科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质,此举成为西安市促进新课标新高考理念在高中学校落实的重要抓手。

图片

(五)创建普通高中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促进学校特色内涵发展

2020年7月,西安市成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西安高新第一中学、西安铁一中学3 所学校成为国家级示范学校。全市及各实验学校围绕《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遴选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的通知》(教基厅函〔2020〕8号)提出的重点任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突出优势和特长,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考试评价等关键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在开发选修课程、推进选课走班、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健全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和完善办学质量评价等重点环节实现突破,创新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方式方法,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和成果,在全市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变革、促进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安市将进一步发挥教科研力量,深化“131”教科研工作新体系(“1”即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构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监测体系;“3”即围绕“谁来培养人”,构建“科研+教研+培训”三维一体教师素养提升体系;“1”即围绕“怎样培养人”,聚焦课堂主阵地,构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体系),持续推进西安“名校+”工程和“西安好课堂”建设,驱动引领“三个课堂”落地生根,进一步探索“1+2+N”教科研工作新格局和“重心下沉学校、阵地前移课堂”的教科研工作新方式,努力发挥教育科研驱动、引领和支撑作用,服务西安教育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教育改革的新时代答卷。

(作者:解慧明,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正高级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