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上第一单元:新闻写作

 美丽妖精 2021-09-12

新闻写作 满分作文引领

具体描述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现新闻现场。

提示
新闻特写则描写最典型的、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或片段,将其拉长、放大、定格,从而形成一个焦点,将整个新闻事件折射出来,这样的写法细致入微且现场感强,为消息、通讯所不及。本单元,《“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课是一篇典型的新闻特写。

满分片段
 

示例(一)
    在陆地上“飞翔”
  ——亚洲飞人刘翔问鼎记
他单膝跪在鲜红的跑道上,他身上的五星红旗衬得他尤为醒目。(评:五星红旗点明这次比赛是为国而战,这是代表国家。)他像一只觉醒的雄狮,眈眈地盯着那雪白的终点线。(评:比喻修辞,觉醒的雄狮表现出刘翔强大的战斗力)一声“Ready”仿佛是时间静止器,让全场数以万计的人们鸦雀无声,都在等候那至关重要却迟迟来临的开跑声。
一声枪响落地,刘翔便用他那健壮的小腿“飞”了起来。(评:“飞”字写出了奔跑动作的迅捷)一个个一米多的栏杆在他眼里似乎隐了形,他只顾奔跑与飞翔。他像一只高傲的雄鹰,一旦确定了目标,就极速前进。(评:比喻修辞,像一只高傲的雄鹰,写出了他向着目标极速前进。)
没让其他运动员反应过来,他就伸开了修长的腿越过栏杆,既如猎豹一般敏捷,又如芭蕾舞演员一般优美。(评:连用两个比喻,写出了他动作的敏捷与优美。)其他运动员咬紧牙关,眉头紧皱,卯足了劲儿要超过他。他却只是自信一笑,轻巧地跨过一个又一个的栏杆。(评:“自信”与“轻巧”写出了他的志在必得的自信心)终于,在跨过最后一个栏杆时,观众们的喜悦已经快溢出来了。刘翔却丝毫没有松懈,而是一使劲儿,迈开长腿“飞”了起来。飞过了终点,他夺冠了!那条终点线不仅是他的王冠,还是一针“自豪剂”,深深扎进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人们的欢呼声如潮水,涌进他的耳中;人们高举五星红旗,映进他的心中。他向观众们抖了抖他的衣服,上面印的,是五星红旗!(评:人们的欢呼庆祝,写出了大家的喜悦。)
全场有各种欢呼,英文,法文,葡萄牙文,中文,无不对刘翔啧啧称奇。更有人高声欢呼:“亚洲飞人刘翔万岁!”
 
示例(二)
“飞”姑娘
        —1913班李佳瑞100米小组第一出线
她站在深红的跑道上,镇定自如,一缕阳光照在她身上,投射出一个矮小而又让人感觉结实的背影,她的脚一前一后,一副蓄势待发的模样,让旁边的观众情不自禁的投来期待的眼神(评:比赛前的氛围描写,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嘭!”只听发令枪响起。原本寂静的气氛沸腾起来。她犹如一颗子弹,嗖的一下飞了出去。她更像一只囚禁已久的狮子,狂奔而出(评:比喻修辞,像一颗子弹,写出了动作的飞快!)
再看看她,小步子明显优势不大,但是她加快了频率,小腿有力的蹬踏着地面,臂膀一前一后甩动着,像有节奏的鼓点,眨眼间,她已冲到第一,迎面而来的风吹起了她蓬松的头发,(评:人物细节描写,写出了她奔跑的迅速、敏捷。)有一分“亚洲飞人”苏炳添的感觉。
当她冲向终点的那一刻,旁边的观众用一双惊讶的眼神凝望着她,同学们呼雀跃声!一句一句溢美之词赞不绝口,一阵阵掌声经久不息。
听到旁边一位邻班的家长说:“这小妹子可以啊!”这普普通通的一句赞美,让我为1913班感到骄傲和自豪!(评:通过旁边家长的赞叹,突出她引人瞩目的胜利)                   

人物通讯
 

围绕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报道其言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

提示:
新闻人物通讯,是报纸新闻体裁的一种形式。它的写作特点,主要是用描写的方法,去刻画现实中发生变化的人和事。常见的新闻人物特写,是用文艺笔法写成的新闻人物报道,主要是写新闻人物所经历的事,而不是象文学作品那样主要写人。这就要求所写的事要有新闻价值,要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

满分习作
 

一名护士长的“速度与激情”
江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红区”。
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因其感染风险极高被称作“红区”。这里,就是李晓莉每天奋斗的地方,是她演绎“速度与激情”的战场。
(评:第一、二自然段是开头部分,比较简洁地交待了本作品中主人公的职务、名字、工作场所,并特别提到了“红区”就是她演绎“速度与激情”的战场。“麻利地”这个词,将一种干练、有速度的人物个性鲜活地描写出来了。“速度”这个关键词第一次出现在读者眼前。)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事就一个字:快!她说,这是在部队一点点练出来的。 当兵31年,从事临床护理26年,参加过国际维和,执行过抗震救灾、泥石流抢险等军事任务,见过了太多的“生死瞬间”,李晓莉更加清楚:“救人如作战,胜负分秒间,多出一秒,我们就多出一份救治胜算。” 速度就是生命,救治就是打仗!战“疫”月余,李晓莉经历着一次次“生死时速”。(评:继续描写“李晓莉”这个人。主要写她的外貌特征——“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事就一个字:快!”这几句描写,用了最省的字数,将她外貌特征下所反映的人物身上最重要的特点“干事快!”写了出来,文中也交待了她这样的行事风格是“在部队一点点练出来的”。)
一天上午,李晓莉查房时发现85岁的郑大爷目光有些呆滞,生命体征检查却基本平稳,她便叮嘱当班护士多留意。不出所料,晚饭时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钾减至正常人一半,血氧饱和度急速下降到56%。李晓莉结合医嘱立即实施急救: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通知重症病房做好插管治疗准备。一连串有序的救治操作,把郑大爷从死亡边缘拽了回来。郑大爷的儿子也在同屋治疗,见证了这惊险一幕,激动得不知说啥是好,只是一个劲儿地致谢。“作为护士,不是量体温、测血压、打针送药那么简单,关键时候要有与死神拔河的本领。”李晓莉说。(评:写了一件真实的事情。这是新闻人物特写中,必须要有的内容——事实!其实就是选取了一件李晓莉在战“疫”工作中的典型事情,突出她在“与死神拔河斗”中那种争分夺秒、专业救治的专业本领。从文字中我们再次体会到了“速度”在救治生命中是多么地重要!(第三次点出“速度”这个意思,仍然紧扣主题))
李晓莉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在她离家当兵时送了她一句话:“真的勇士,上了战场应该兴奋,这样才能打胜仗。”这些年来,父亲的“精神衣钵”在她身上得到很好的传承。(评:这部分引用的“她父亲”的原话,将文章要表达的第二个主题'激情'给带了出来。“上了战场应该兴奋”其实就是一种军人面对工作时的“激情”)
 


相对完整的记录新闻事件,展现其发展过程及社会意义。

提示:
事件通讯的报道对象有:突发事件、预知事件、典型事件。事件通讯的采写要求有:充分收集现场材料:是否有充分的现场材料,是决定其优劣高下的一个重要因素。精心提炼主题:记者应当首选民众最关心的角度去精心提炼报道主题。

满分习作
 

中秋节母亲向我要“新礼”
 中秋节前的一个中午,在镇上读初三的姐姐来到我家,笑眯眯地对我说:“小妹,奶奶让我告诉你,中秋节回家什么礼物都可以不带,只是千万别忘了带3斤油菜种子,叫什么'华杂三号’的。”我听了,不禁有点愕然。(评:开头写出了母亲要油菜种子当礼物,我有些惊讶。)
 母亲已年过花甲,一生未进过学堂门。以前种庄稼总是传统的老一套,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就说更换作物品种吧,她总是全村最后一个,非等新品种在当地全部应用后不可。结果,往往因新品种应用好几年种质已退化,或又出现了更优质的换代品种而赶不上别人,老是吃亏。(评:写出了母亲的艰难、辛苦,作为庄稼人的心态。)今年,她老人家怎么走在别人前面,要买本地尚未大面积应用的“华杂三号”呢?再说,家里也不需这多啊?
 中秋节前一天,我带上刚从乡种子站买的3斤“华杂三号”种子兴冲冲地回到老家。母亲乐滋滋地接过我的“礼物”说,明年的油菜一定能增产增收好几倍。(评:乐滋滋写出了母亲接到礼物的开心愉悦。)
 母亲接着告诉我,现在种田可不能依老黄历了。以前,庄稼人是忙半年,闲半年,割了晚稻,一年的活路就到头了。而今,广播、电视、政府的干部天天讲要消灭冬闲田,讲油菜移栽下田的好处,据说一亩田一季油菜籽可收入四五百元钱呢,这样的便宜哪能不拣呢?家中的三亩稻田以往每年冬季都闲着,今年我也要叫它变成“冬钱田”了。(评:通过母亲的言谈,写出了庄稼人一生的辛苦)
 母亲又说,目前,油菜苗床已施了十几担土杂肥,苗床已整得畦平沟直,土细如粉,只等中秋节一过,就可下种了。听说移栽的品种算“华杂三号”最好,我就让秋香给你带了个信。
 看着母亲饱经沧桑的脸上漾起的道道笑意,我兴奋不已,感慨不已。
 

满分作文
 

习作一:
奋笔疾书
—数学学霸周镇海一分钟算出难题
他微微皱眉,思考着老师布置的难题,拿在手上的笔始终下不去,内心煎熬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正埋头苦想,忽然,不远处的数学老师嘴角浮现一丝笑容。
他开始动笔了!他先是在图上画了几下,又掐指一算,眉头舒展开来,好像知道了答案,马上写了个“解'字,作为答案的铺垫。随后,他深呼吸一口,慢慢地将笔尖放在纸上,然后迅速地写出一连串“因为所以”,看了看图,又看了看过程,写出了答案。整个过程,犹如一个精密快速的的计算器,一气呵成,仅用时一分钟。
数学老师批改后,会心一笑,道:“完全正确!”
在同学们赞叹的目光下,他满面春风,好似战场上的将军凯旋归来。
下课后,一圈同学围着他请他“指点江山”。一位同学道:“周镇海真乃大神也!
 
习作二:
丁香明勇斗凶顽受称誉
最近,在舒安乡及其邻近的方圆几十里地区,人们都争相传颂着该乡明星小学教师丁香明临危不惧,赤手空拳勇擒持刀歹徒的英雄事迹。
丁香明今年37岁,是舒安乡何桥村人。12月8日上午,他正在家中休息。忽然,妻子“嘣”地一声推开房门,气喘吁吁地对他说:“快把门闩上,外面有个满身是血的人,拿着一把镰刀见人就砍。”丁香明一听,马上就想到外面正在玩耍的村里儿童和路人。他当机立断,不顾妻子的拼死阻拦,喊上弟弟一同冲出家门。
这时,门前路面上到处血迹斑斑,两名无辜者已被砍到在地,不省人事。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壮汉正举着一把带血的镰刀,拼命追赶一个十岁的男孩。情况万分危急。丁香明来不及多想什么,大喊一声,毫不畏惧地向歹徒冲去。
歹徒撇下小孩,举着血淋淋的凶器恶狠狠地向他砍来。他机敏地一闪身,避过了凶器。杀红了眼的歹徒转而挥起镰刀,顺手将一过路妇女背部扎得血流如注。
面对如此凶残血腥的场景,丁香明没有退缩。只见他飞快地赶上前去,一个侧踹,将歹徒手中利器踢飞在地;紧接着一个急转身,将其拦腰抱住,任凭歹徒如何疯狂地抓他、咬他,也丝毫没有放松。在弟弟和其他闻讯赶来的村民的协助下,终于制服了歹徒。此时的丁香明,脸上、身上、手上到处都被抓、被咬,殷虹的鲜血汨汨地流个不停。
原来,歹徒系邻村一村民,因长期家庭不和,导致心理变态。在来何桥村以前,他已砍伤了自己村子的四位村民。
丁香明制服歹徒后,一方面耐心地向被害人亲属及愤怒的群众宣讲法律知识,防止他们盛怒之下采取过激行动,扩大事态;一方面组织人员救护受伤群众,将歹徒移交到公安机关。至此,一起凶残的恶性伤害事件迅速得到平息。
 
习作三:
“我还想多活几年”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你的光辉思想……”
4月10日上午,我们来到舒安乡铜山村上孙湾,一阵悦耳动听的童声合唱把我们引入孤寡老人丁桂兰的家。
屋里,十几个少先队员或扫地,或洗衣,或提水,或劈柴,正乐滋滋又紧张有序地忙着。那极富抒情意味的“红太阳”颂歌就出自这一群天真活泼的孩童之口。
原来,丁奶奶已年届七旬,双目失明五年了,生活不能自理,五年来,铜山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将照顾丁奶奶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他们在学校大队部的统一安排下,分成七个小组,天天轮流照顾老人,使老人的日常饮食起居有条不紊。
丁奶奶动情地对我们说:“我眼瞎后简直不想活了,而今,有这么多孩子来照顾我,真有点舍不得死了。我还想多活几年呢。”
 
习作四:

信迷信  送条命 

最近,舒安乡王班村农民王某被蛇咬伤致死一事,又为那些笃信迷信的人敲响了一声沉重的警钟。

6月29日早晨,王某10岁的儿子放牛时,不慎从牛背上跌下来,摔伤了右手前臂骨。王某不及时送儿子去医院就医,而是乘车到大冶县金牛镇,请来了当地人称“龚半仙”的神汉龚某。晚上,龚某酒足饭饱后,装模作样地绕屋察看了一番,说孩子是鬼魂附体,须制两面黄旗驱走鬼魂。10时左右,王携带一把柴刀,到村子后山砍了两根做旗杆的竹子。不料转身没走几步,便踩着一条剧毒银环蛇,小腿肚被狠狠地咬了一口。

王某此时仍执迷不悟,回家后继续让龚某为儿子和自己治伤。龚某又念念有词地故伎重演,并烧了两道黄表纸,让他将灰和水一块儿喝下去,包管无事。王对龚的话深信不疑,当即照办。龚某谎称到一老朋友家借宿,逃离了王家。由于王思成听信了龚某的话,贻误了救治时机,致使蛇毒扩散全身。第二天下午便一命呜呼了。其儿子的手在医生精心治疗下,已基本痊愈。

日前,经群众举报,公安机关已将龚某捉拿归案。

 

习作五:

强渡大渡河

——红军战士英勇过桥

三十名红军战士组成冲锋队,背着毛瑟枪和手榴弹毫不畏惧地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他们的手紧紧地抓住了铁索,后脚也登在了铁索上。眼神中坚定与愤怒!

他们匍匐着,一步一抓地前进着。对面的狙击手向着在湍急的、水势浩大的河流上空摇晃的慢慢前进的红军战士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激起了血红色的浪花。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看到自己的同伴一个个掉入了水中,眼神中依旧是毫不退缩、坚定!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些保护作用。

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他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的碉堡投去,又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地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南岸的战士们大声欢呼了起来:“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英雄万岁!”

此时敌军已吓得仓皇逃跑!岸边红军战士们欢呼着!敌军的飞机在空中无可奈何地盘旋着、怒吼着!


习作六:

“成吉思汉”再现

---爱国大将周恩来飞奔记

   他坐在两米高的马上,沉静自若,表情严肃,刺骨的寒风在他脸间刺过,这是他收到毛主席的作战方针后将紧急支前最后的准备。

   坐牢马鞍,手拉辔头,只见他“驾”的一声,马儿“嘶嘶”一叫,便带起他飞奔起来,一瞬间,马儿已经跑了数十米,他的样子好似蒙古大军中的成吉思汗,好不威武!紧接着,他拿起鞭子,打在马尾上,马儿嘶叫一声,跳了一下,可周恩来似乎贴在了马背上,只是斜倒了一下,便又迅速坐正。

   这几秒似乎对我非常慷概,让我看清了周恩来的着急、英勇。“妙,妙了。“我”不禁感叹到。不过10 秒,他就消失在我的眼前。

 

习作七:

飞夺要塞

——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

红军为突破蒋匪军的围追堵截来到大渡河。大渡河岸仅有三艘渡船,红军虽然不停的在渡河,但是随着大渡河山洪暴发。水流逐渐湍急,过一次河要四个小时。此时,有一师人员运到北岸,但要全部运过去仍需要几个星期。蒋匪军的飞机已经发现了这个地方大肆轰炸。敌军从东南北方疾驰而来。红军只好向泸定桥进发。为了赢得时间,红军一天时间跑了240公里,终于按时到达泸定桥。

红军站在泸定桥桥头,组成了30人的冲锋队,面对光秃秃的铁索,桥下是汹涌澎湃的江水,对面是国民党漆黑的枪口,空气似乎凝固,战争一触即发。

随着冲锋队长的一声令下,伴随这大渡河的怒吼,红军战士紧紧的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步的前进。敌军的机枪如雨点一般,扫射在向他们慢慢爬行的红军。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第二个、第三个不断地有人中弹,被无情的水流吞噬。这并没有使红军冲锋队队员溃退,反而更加激起他们的斗志。在桥那头。红军用木板铺好桥。随着红军进攻人数越来越多。敌军已经逐渐开始退败。在枪林弹雨中。第一个红军战士成功上岸。第二个,第三个红军战士应勇地站在了对岸桥头,更多的红军蜂拥上岸,把敌人丢弃的机枪调过头,复仇的子弹扫射向敌军。敌军全面溃败窜逃。

泸定桥的英雄们的年纪都不到25岁,因为他们的英雄壮举得到了红军最高勋章“金星奖章”,是我们民族永垂不朽的榜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