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种知识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

 专精一门触类旁 2021-09-12

   养生就是养胃。五脏六腑的生杀大权都握在胃的“手”里,胃不行了,谁都别想“活” 

 导语:胃就是个粉碎机,如果功能好,粉碎的就细腻,如果功能减弱了粉碎的就粗糙,脾就无法全部运化。这就像磨豆浆,磨得越细,浆汁越多。浆汁就好比胃消磨水谷后的精华,需要脾运化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五脏六腑中,胃才是真正的“大哥大”,谁都不能伤害它。桂枝汤有多好,喝了才知道,加上四物汤有多妙,虚寒贫血才知道。

 张锡纯的珠玉二仙粥已经人见人爱,可是,近几年又有一款神汤横空而出,被誉为彻头彻尾的补脾养胃的第一仙粥,食材易得,老少咸宜。能健脾能开胃,脾胃好了造血就好,血液足了,脉道就充盈,脉道充盈皮肤就好,皮肤好不就是脸色红润年轻吗?
 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都知道张仲景治病方法中,不管是伤寒病还是杂病,在拟定的方剂中几乎都顾及脾胃。保护脾胃是张仲景治病的根本大法。
明代徐春甫说:“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
 《内经》中关于脾胃的论述最具震慑力的一句话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黄帝看来,“胃气”就是司命手里的“生死牌”。张仲景一定是看到了这句话,才坚定了“保胃气”的决心,并且认真落实到了行动上。也可能是因为《内经》这句话,也把后世大医李东垣也彻底给镇住了,心无旁骛,花了一辈子的心血写出了一部皇皇巨著《脾胃论》。整个著作治病总纲:“人以胃气为本。”
《内经》中对于脾胃的重要性是动了大篇幅的,其中,耳熟能详的还有:《素问.平人气象论》:“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这句话跟“无胃气则死”基本一个意思,也是对胃气重要性的强化。

  《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有多重要?五脏六腑都要依靠它,生杀大权就握在胃的“手”里,意思就是:“我胃不行了,你们也都别想活。”
 脾胃伤则百病生。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他用两个“必须”强调“胃气”的重要性。只要胃气没有损伤,所有的病都无须忧虑。
  脾胃真得那么重要吗?脾胃都管什么?《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先大略一下,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胃就是个粉碎机,如果功能好,粉碎的就细腻,如果功能减弱了粉碎的就粗糙,脾就无法全部运化。这就像磨豆浆,磨得越细,浆汁越多。浆汁就好比胃消磨水谷后的精华,需要脾运化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五脏六腑中,胃才是真正的“大哥大”,谁都不能伤害它,不然,就给你眼色看。五脏本是弟兄五个,心肝肺肾,都得喊脾为大哥。《素问.痿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如果没有脾的正常输送,四个小兄弟,哪一个都活不滋润。
 《黄帝内经》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这是在说,人的九窍如果不通利了,那一定与肠胃有关。脾胃强则耳聪目明,嘴唇粉红,鼻窍灵敏,二便通畅。否则,不是两目无光,耳鸣重听,就是二便失禁或艰塞不利。可见,养护脾胃有多么重要。
  九窍空虚如此,四肢实体也要仰赖脾的滋养。《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主四肢,脾胃功能好,胳膊腿就有力,就灵活,双壁可攀援,两腿能登山。脾胃一衰,手无缚鸡之力,双腿羸弱,弱不禁风,步履蹒跚,颤颤巍巍。
 《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这个主肌肉,不只是四肢肌肉、肚腹肌肉,连心脏的肌肉以及男人多出的那块肉都主。脾的功能好,肌肉是丰满的、结实的,肌肤是润泽的、光滑的。如果一个人突然瘦下来了,一定是脾胃虚了。每每看到一些大病患者,一天天的消瘦,就知道胃气已经衰败。
 脾还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脾的功能好,血液就会循规蹈矩,在大小脉道中川流不息。统摄无力,血液就会离经叛道,溢出脉道,生出各种出血病症。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如果脾胃虚弱,分清降浊功能就会出现混乱,该升的不升,该降的不降,造成升降失司,痰涎湿浊浸淫,漫漶上下。在上则口吐痰涎,在下则肠鸣便溏。诸多症候蜂起,以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小孩流口水脾虚了,口水带臭味食积了。老人流哈喇子脾虚了。
  脾胃如此之重要,万不可等闲视之。所以,大医张锡纯感叹道:“大哉坤元,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所以啊,保护好脾胃,才有底气说人这个乾坤定矣。
 张仲景保胃气最主要的三味药:生姜、大枣、甘草。这三味,药食兼用,几乎在伤寒、金匮方剂中经常被用到。
  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云:“桂枝同姜枣,不特专于发散之用,以脾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
 生姜(包括干姜)是黄色,甘草也是黄色,黄色脾土之色;大枣皮是红色的,而肉也是黄色的,被称为“脾之果”。大寒大热易伤胃之药,离不开姜枣的和谐,苦寒有毒之味,少不了甘草解毒和胃补中。
 有时候姜枣并用,有时候姜枣甘草同用。也有时候只加甘草,也有时候仅用大枣。比如治水饮的十枣汤,用十个大枣顾护脾胃。用十个大枣,不是三个五个,一定是仲师多次试验后定下来的数量。大枣是一种神果,无论是新疆灰枣,山东乐陵金丝小枣,还是灵宝、沧州产的大枣,都有一个其他水果没有的共性,那就是皮干皱缩而肉质仍然柔润甘甜。
 《伤寒论》中第一方是桂枝汤,桂枝汤也是补脾的根方,姜枣、甘草一并入方,配合桂枝、芍药,内外兼治。解肌和营卫者,桂枝芍药;化气和阴阳者,姜枣甘草。
 桂枝汤有多好,胃弱者能强,体寒者能热,经脉不通者能通,血液不畅者能畅,所以,它是伤寒论开篇第一方,由它幻化出了很多加味方,个个都是精兵强将。只要舌头不红,体质不热,又弱不禁风爱出汗,可以每隔两三个月喝上十副八副,甜甜的,辣辣的,温温的,香香的,其妙全在氤氲的气味中。想通血脉补补血,好,加上四物汤,桂枝四物汤就是一剂,温通气血,补益身体的神剂。全方五味药,都是食药两用之味,不用不知道,一喝真奇妙。
 建中者,建中土脾胃也。如果觉得小建中汤(桂枝汤加了饴糖,就是麦芽糖,用蜂蜜行不行,不行)补脾胃力度欠佳,那么黄芪建中汤(桂枝汤加了黄芪)就是仲师的“十全大补”。两个建中中的建中主力仍然是姜枣和甘草。姜枣和甘草,简直就是养护脾胃的“必胜客”,大有本草养胃“舍我其谁也”的高傲。
 姜枣之外,仲师尤重米粥。《内经》云:“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靡粥自养”,也是仲景利用五谷保胃气的一大手法。在伤寒论开首第一方桂枝汤中关于米粥的使用,已经交代的清清楚楚。并告诫,其后各方凡是涉及用粥的均如法将息。粥有多好,需要写一篇文章介绍,粥最养胃,尤其是粥油(熬稀饭上面浮着的那层皮),就连化疗、大病没有胃口的都能开开。
 仲景顾护脾胃采用的方法是攘内安外,攘内用的是姜枣甘草和米粥,安外则是拒“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于脾窍之外。
 脾胃虚弱的主要表现是,吃下去的东西不消化、容易胀肚子、大便稀、面色发黄、四肢无力、语声低微、总是觉得很疲乏、老想坐着或者躺着、下肢容易水肿。舌头胖大两边有齿痕,舌苔白腻。

图片


 除了药物顾护胃气之外,平时应该怎么做才能不使脾胃受伤呢?这个问题比较大,但是,主要的几点养护脾胃的方法还是要认真对待的。
 中国营养联盟副秘书长、中国营养学会会员王旭峰说,按照人70岁寿命计算的话,人的一生大概能吃掉50吨食物,还有人做过计算,称人一辈子要吃掉60吨左右的食物。因为这个说法,有人说“谁先吃完谁先走”。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恐怖。其实,吃得多和吃得少对养生保健确实很关键。英国伦敦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少吃40%可以让你延寿20年。
 能不能像数据这样标准,暂且不论,但是,少吃确实可以减轻脾胃的压力,避免消耗更多的气血。
 我国自古以来,在饮食养生方面都是有一套理论。比如“过午不食”。古人认为,吃了午饭之后,晚饭就不需要吃了,因为过午之后特别是晚上不再劳作,又要休息,吃多了不利于消化还影响睡眠。如果胃本身虚弱,那就会出现“胃不和则卧不眠”。
  民间对过度饮食有“一顿吃伤,十顿喝汤”的说法。说明吃多了吃撑了对胃的损害是相当大的。经常吃多吃撑,首先会得脾胃病,从长远看就会影响寿命。不是有句成语叫饱食终日吗?虽然说的是无所事事,也可以引申为危害健康,使人短寿。与之对应的另一句成语是坐以待毙,如果吃了饭就坐着,长久下去,身体不败才怪。
 《内经》在饮食与脾胃的关系,也有重要论述。《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说,饮食超过了胃的承受量,就会损伤脾胃。《素问.五常政大论》:“谷肉果菜,食尽养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什么事情都不能过,饮食也是如此,过犹不及。美味面前,更应该有所节制。
 现在的人,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美味繁多,很难控制自己的口腹之欲。经常是不吃则已,一吃就多。再加上冷热不拘,年纪轻轻就把胃吃坏了。胃坏了,还谈什么长寿?那些百岁寿星,没有一个脾胃虚弱的。
  生活好了,又不能长寿,问题出在哪里?《内经》早就有所预料:“今世之人则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精,以耗教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特殊的癖好,没到50岁就开始衰老了。看看周围肥胖的人越来越多,“三高症”年轻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你就知道《内经》这段话是多么具有前瞻性。
 而过去的人,尽管可能饮食生活条件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但是,却活得健康,活得长寿。为什么?《黄帝内经》给出的答案是:“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话中“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12个字,简直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一以贯之的养生保健的根本大法。
治病用药需要顾护脾胃,平时也要顾护脾胃,每一个人都应该把“顾护脾胃”作为养生保健的终生准则。
 养护脾胃不是整天山珍海味大鱼大肉,而是多食五谷杂粮。天生五谷以养人。五谷杂粮是中国独有的食物,不仅能做成“硬食”,更可以熬出“软食”——糜粥。“糜粥”易消化,最为养人。古代许多名人都是非常看重米粥的养生功效。苏东坡曾说:“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普通白米粥竟然被大文豪觉悟出有“推陈致新”的作用。晚餐喝粥,有益睡眠,看来东坡也是切身他体验。
  陆游还专门写了《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他把喝粥当成了可以成仙得道的“平易法”。是诗人中的长寿者,活了84岁。东坡比陆游少活了20岁,只有64岁,那不是不喝粥造成的,是三次被宋神宗贬谪黄州、惠州、儋州给折磨死的。不然,凭他那写豪放词的豪迈性情,活到百岁毫无悬念。
 世人皆知粥能养胃,但是熬粥也是有讲究的。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公布了煮粥的标准:“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这个标准就是火候把我到稀而不水,浓而不稠是为功夫到家。
 《菜根谭》中说:“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坚持素食,不必担忧“足生大丁”,因为没有“膏粱厚味”。那些名山古刹中的僧道,三餐多以素食果腹,很多都是仙风道骨,精神矍铄。
 五谷之外,还有一些食物是亦药亦食的。张锡纯的珠玉二仙粥(生山药要用糯糯的淮山药不能用菜三药、生薏米、柿霜饼,柿饼只需一枚,其它酌量)不仅养胃,还能清虚热,还能“益力生肌肉”。真乃至平至和之药食,无上养胃之神品。
  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今,一款名曰“四神汤”的补脾益胃的药食兼用的药粥,风靡朝野。茯苓、山药、莲子、芡实(或薏仁)四味,分量完全可以自行调整,山药一定要那种糯糯的淮山药,莲子、芡实比较贵少放点。这四味既是药物也是食品,“四神”汇集,可谓强强联合,互相襄助。制成的汤水对人体具有养颜、清火、利尿等诸多益处。
 据悉,台湾民间常用四神汤养生保健。尤其对能吃不生肉,长不胖的人更为适合。
  顾护脾胃的食药有很多,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只靠药食还不够,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又能坚持适当锻炼,综合发力,才能使自己有一个强壮的身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