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不转之秘是什么?

 听涛小主 2021-09-12

打开所有的针灸教科书均未见到有对针灸方向角度、深浅、赤际做专门论述的,几乎所有的教科书讲到针刺方法的时候,无一不是直刺和平刺两种方法。果真应该这样吗?回答是否定的,在这里绝对没有挑战权威的意思,只希望用事实改变一个有待改变的观念,因为我们现在的针刺方法有许多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思想。纵观《灵枢》、《素问》,数处提到了“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从这句话我们延伸个案例,比如我们针足三里的时候,采用直刺的方法,有哪个医生注意到了针尖的方向?下针后有可能针尖偏上,也有可能针尖偏左或者偏右,当针尖偏左或右的时候其实已经偏离了经络,这样已经脱离了古人的思想,怎么还能奢望有好的效果呢?每看到或者听到人们抱怨针灸效果太慢我心中总是感到不平,这不全是针灸医师的错,也不是我们在学校学的不好,关键是我们的教科书错了,因为针灸教科书上就是这样教的啊!看看你周围的针灸专业毕业的医师,有几个能用针灸很好治病的啊!发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纠结,发表了就有可能遭到非议,因为他触犯了我们几十年的中医教育,触犯了权威。但是我们还是要正视错误,我们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毁了针灸、毁了下一代!个人得失与真理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是非自有公论,随他去吧。

1、论针刺方向和角度

对于针灸的针刺方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论各不一样。针灸教材除了直刺和平刺别无二法,参考《灵枢》、《素问》所述,结合临床验证其实并非如此。针灸讲究的是经络,我们随便取一个穴位阳陵泉做例子,当针刺入这个穴位的时候进针的点也许是正确的,但是如果采取直刺的方法针尖就有可能偏离了经络,即使没有偏离左右效果也不突出,让我们来打一个比方:经络是一条无形的通路,这个大家都明白。暂且把这个通路看做是普通的公路,当我们准备开车从A点到B点的时候是否应该顺着公路直走?绝对不应该有人会从公路横穿过去,如果这样永远也不会到达目的地。同样的道理我们针灸的时候采取直刺的方法和横穿公路有什么区别呢?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只有当针顺着经络刺入的时候效果才能达到最大化,而且只有当针尖对着病的方向刺入的时候效果更好。比如我们针右侧的阳陵泉,针尖向上治疗阳陵泉以上胆经循行线的疾病立竿见影,针尖向下的时候治疗阳陵泉以下胆经循行线的疾病特效,阳陵泉针尖向下治疗踝扭伤就是最好的证明(只扎患侧)。经验认为不论针尖对着上下都不可以脱离经络,进针角度以35---45度最佳。骨面无肉处针刺可以平刺,不在这个角度范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信者可以一试。

2 、论针刺深浅

中药的不传之秘在计量,而针灸的不传之秘即在深浅。从而说明深浅对针灸的重要性,根据古人思想及临床经验我们总结了3个指导针刺深浅的要点便于记忆。

1 、《内经》言:“在筋守筋,在骨守骨”。我们给予进一步延伸“在皮守皮,在脉守脉、在肉守肉”等。古人是智慧的,他们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惜我们现在很少有人重视。比如我们临床治疗皮肤病和外感病,病在皮毛,深刺有何意义?再比如其病在骨,浅刺怎能直达病所?所以根据疾病深浅不同针刺的深浅亦不同,故分别采用浅刺、深刺治疗,效果差异极大。

2、《内经》言: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正其理。无反其道。然春夏为阳。其气在外。人气亦浮。 凡刺者。故浅取之。秋冬为阴。其气在内。人气在脏。凡刺者。故当深取之。又言。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谓春夏为阳。谓阴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阴。秋冬为阴。谓阳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阳。春夏温必致一阴者。谓下针深刺至肾肝之部。得其气针便出之。是以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谓下针浅刺至心肺之部。得其气推而内之良久出针。是推内之阳也。故素问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此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法”。

病轻宜刺浅,病重宜刺深”古人对这点也早有论述,只是我们没有重视罢了。如《难经》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上面的思想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根据季节气候不同针刺深浅亦不同,春夏阳气在外邪气在表故针不宜深,深则引邪入内。秋冬阳气内收邪气入内故浅刺难收奇功。病在表在阳我们就要浅刺,病在表在阳的时候深刺不仅无助于表邪的发散甚至有引邪入内之虞。病在内我们就要深刺,病在内浅刺不能引邪外出。古人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发人深思。

3、经书言“刺远宜深,刺进宜浅”本言的意思是针和病相距较远宜深刺,针和病相距较近宜浅刺。比如足三里针刺可以治疗关节炎,因为足三里和膝关节较近所以针刺就要浅,如果针刺足三里治疗胃病就要深刺了,因为胃离足三里较远的缘故。

3、论赤白肉际

临床所见针灸医师取太白、公孙、束骨、京骨、后溪、腕骨等手脚内外侧穴位很少有正确者,取穴不准何谈疗效?究其原因对赤白肉际不明也。错不在古人,在后人不解古人之意也。

对于赤白肉际最早出现在《针灸甲乙经》:“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者中。”用于对穴位的描述,书中位置没有详说。现代解释:赤白肉际指四肢的内、外侧赤肉与白肉交界处,其中在上肢部屈侧(手掌侧)为阴面,皮色较白,所以叫“白肉际”;伸侧(手背侧)为阳面,皮色较深,所以叫“赤肉际”。在下脚部,脚掌为阴面,即“白肉际”;足背为阳面,即“赤肉际”。

纵观古人没有详细描述,今人以颜色论多有不妥。对于这个问题我也请教了许多专家学者,多与以上解释无异。再反观古人治疗多有效如覆鼓之说,而我们使用传统方法针刺很难达到那样的效果,是古人在夸大疗效吗?回答是否定的,原因是我们把穴位的位置都搞错了。对于这个问题我做了数年的研究,终于在09年看人类起源一章时找到了其中的答案,大家不可以小看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他在临床上直接决定了针刺的疗效。尤其是靳氏截针经常用到,并且对于手足内外侧各个穴位的准确定位有了一个明确的定论。

文章图片1

我们先来分析什么是赤白肉际,赤白肉际是怎么形成的?

1、赤,红色也;白,白色也。赤白在这里是说手足掌部和手足背部颜色的对比。赤白肉际是指颜色交界的地方。对于这个大家的说法没有区别。然而当我们伸出手脚观察的时候根本找不到明显的赤白肉际。为什么会这样呢,古人在书上明明写着的怎么会看不清楚呢?其实仔细想想一点也不奇怪,让我们顺着时空回到古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日出而作,手里拿着原始的工具不停的劳动,风吹日晒,因为手里一直握着工具,脚踩大地(赤脚或者穿着草鞋),从而使手握着工具的部分和脚踩着地的部分变成了白色,而手背和脚背一直裸露在外面的部分就变的颜色较深,所以当他们伸出手脚的时候便有了明显的赤白分界。而我们现在由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机械化代替人力劳动,已经远离了古人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不可能产生明显的赤白肉际的分界。当你针灸的时候再去寻找这个所谓的赤白肉际处怎么可能准确呢?

如果照这个理论那是否就是说我们抓握东西的部分和脚踩着地的部分都算作白的部分呢?没有接触物体和地的部分算作赤的部分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让我们继续回归古时看看古人的手足,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出一个真实的结论。

古人绝对不可能有我们现在的富足生活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因为很少活动导致脂肪堆积,而古人不停的劳动,加之物质极度匮乏,不会有我们这么高的营养饮食,故以肌肉为主而不会产生过多的剩余脂肪。从而可以推断古人的手脚的肉比较单薄,很难像我们现在人的手脚这样厚实。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一个没有丰满肌肉的手他抓握东西的时候赤白肉际会在什么地方,一个没有丰满肌肉的脚他踩在大地上赤白肉际会在什么地方?答案已经很明显:赤白肉际正好应该位于手掌和脚掌掌骨的下缘,这个地方和《针灸甲乙经》: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者中的描述正好吻合。大家使用的时候只看到了赤白肉际,而忽略了“大骨下”这么重要的部分。

经临床验证这样选取穴位治疗相应疾病确实可以做到效如覆鼓,由此更进一步说明古人所言不虚。

针灸三论不过言及古人针灸思想冰山之一角,其博大精深非一言能尽,但愿以上三论对针灸同仁有些许帮助亦足也。

什么是古法针灸。中医本身是一门经验学科,是术科(不能光说不练),理论搞得再好,临症犹豫漫无定见,对病人来说最重要是把病治好。难得是技传有缘。正是手底下见真章。

古法的传承,不是现在的针灸课程,记记穴位,针一下去就用通电的就了事(更甚者还加照灯)。古法传下来的是法门。针灸的治疗原理,运用患者本身的气,使之得到调整。整体上是从经络去看一个疾病。

不要忘记『经之所过必主其病。』疾病形成最初由于气血的淤阻,其次经络的堵塞,到最后病理性产物的沉淀产生。古法殊胜的地方是有自己的思辩方法和独到的见解。为什么要传承,就是要从师,书上记载的是事实,你没有亲眼看过,动手做过,怎会有经验,其他心得,体会就根本谈不上。

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二》曰:

『千学不如一见,是以从师习道,必经师率而视症,以冀见广识多,使遇症无疑。』

我有一位朋友程女士,也是学习中医的。她左手手腕桡侧长了一个腱鞘囊肿。刚巧她出席一个本港中医某学会的聚会,与她其中一位老师论及此事,突然老师用力抓着她手腕用另一只手暴力按在囊肿上使之破裂。程女士当时剧痛难当。还差点哭了出来。后来查到此法正是通行本全国中医教材的方法。

结果约一个月后同一位置囊肿又出现。后来在闲谈间论及此事。我一想『经之所过必主其病』,桡侧是手太阴肺经所过,是气逆故留水液以成囊肿。找患侧,用尺泽。她是行家自己在家中,自己扎针。隔了一天,告诉我用过针后,晚上开始咳嗽,吐出很多痰。到明早起床。奇怪的事发生,手上囊肿消失。

同样效果一个霸道,一个王道。差就差在古法的法门。

先让大家来看一个医案。引自『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第四卷。针灸验案(赵熙之弟赵杰医案)。

五十三、足趾外伤肿痛村人黄三妹。于壬申五月,因跣足行路,碰伤左足大指,肿痛难忍。扶杖缓行至余门,乞余针刺。余审其患处适在足太阴脾经部位,与他经无干,因令坐倚阶侧,用金亳针泻左足太白一穴,边行泻,边令伊以手搓揉其患处,须臾,肿消痛止,释杖试行,已无患矣……。

以上为山西雁门缉庵赵熙(1877~1938年)所记述。

诸君看了以上的医案有什么感觉。没有!没关系请看下文。

第一届全国董氏奇穴学术研讨会,其中由杨维杰博士所撰『董氏奇穴及学术思想应用』一文中有关『动气针法』,即针后令病人疼痛处所活动活动,看有无改善,再决定继续捻针或换针。本人(杨维杰博士)将此种手法为老师定名为动气针法,首见于1975年版『针灸经纬』,老师(董景昌先生)亦甚赞同此名,遂沿用至今。

大陆虽亦有类似手法,但首见于1988年『黄河医话』名之为『运动针法』并自谓首创,实则已晚于本人13年,晚于董师则更久矣。近年来大陆及国外对此几种手法研究者不在少数,事实早在1985年山西科技版吕景山先生(为施今墨老师、祝谌予教授之高足)着的『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已经引证本人著作及动气针法。

董师认为人体有自然抗能,并有相对平衡点,所以常采用『交经巨刺』以远处穴道疏导配以动气针法,疗效惊人。尤其对于疼痛性病证,往往能立即止痛。

例如三叉神经痛,董师针健侧,侧三里、侧下三里两穴,并令患者咬牙或动颚,可立即止痛;

坐骨神经痛,针健侧灵骨、大白两穴,并令患者腰腿活动,亦可立即止痛。

动气针法效由

虽说奇穴有奇用,但是动气针法的功效也是不可忽视的。动气针法不只限于奇穴有效,更适合于十四经,不但适用于止痛,用于内科,亦有着效……。看来董景昌先生动气针法其来有缘由。不要以为,这不起眼的针后动一动患处的动作,临床上可有可无,用之得法,效果之快。匪夷所思。

左足膝痛

有一位五十多岁的男病人找笔者。左足膝痛,诊过脉后。在右手用董氏五虎穴(大拇指侧),左手就用尺泽直下两寸的扭伤穴,并告之要行走一下。他半信半疑。走了两三分钟。脚和膝都变轻松了。

外感风寒

古法看待病症,有自已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外感风寒轻症(伤风)没有全身症状,以咳嗽鼻塞或流鼻水为主症偶有精神不振(并非头痛项强)。在古法的传承里,风寒从风门进入肺俞,再送至肺经,往本经井穴之前,从络穴至大肠经。如是病邪一经一经下去,便有一经的症状。风寒初犯肺经,就有咳嗽脉浮恶风寒鼻流青涕或有汗或无汗,这一切是寒邪所致(因风送寒来;寒随风入,故风寒并称)又因邪客其经是由于气血的淤阻,其次经络的倒塞,不能把肺经的经气传至大肠经。

喉咙肿痛

肺经经络的倒塞,令喉咙肿痛(常见即扁桃腺发炎),《灵枢· 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从肺系(喉咙),横出腋下……知道了之后立即在少商商阳刺络(一般放两三滴血)之后叫病人喝一点水。马上喉咙痛楚得到舒缓。

由经络的倒塞从而产生病理沉淀物,再具体一点若出现经络的倒塞现象。在经络循行位置上便会出现痛觉过敏现象。在这一个基础上再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出现皮下结节、条索状物。表皮会看到色素沉淀、不正常纹理就会产生。

假如直犯足太阳膀胱经,则项强肩背腰痛,或患者自觉全身骨节痛(广东方言谓之骨火),想一下足太阳为六经之外藩统荣卫而总六经。伤寒者卫阳为寒邪所伤,故名伤寒。除了动气针法外有没有其他思路。

第一例

唐薇薇,二十六岁,业商,自诉双肩疼痛一周,系吹冷气所致,次日不能活动,前举及转向背后困难,曾被针后溪、肩贞等,效果不良。检查分析:两手臂上举疼痛非常,只能前举平乳部,不能再高,脉皆紧,舌苔白,由于生活失常冷气过度,卫气失固,外邪侵入,气血不能畅行而痺痛,痛位为小肠经所过之处,诊断肩关节风湿。

针灸:取接经治疗法,取足太阳膀胱经之络穴飞扬提插捻转,并活动患部(动气针法),当时效果显著好转,十分钟后,两手臂运转自如。

第二例

胡慧莲,女三十一岁会计自诉右侧腰连腿痛已十六日,夜间较重,日间稍轻,近日来因疼痛夜不成眠,腰背无法伸直,不能翻身,行走时腿如电击于胆经麻痛,曾被针灸治疗环跳承扶等穴,效果不佳。检查分析:状容痛苦,面色尚佳,右腿举高四十度,试验髋部局部红肿,并有压痛,脉弦实,舌苔薄白,因劳累过度并受风寒湿邪侵入足少阳胆经经络经气痺阻所致之坐骨神经痛。

针灸:以接经取穴法,取上接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穴,以提插捻转手法,三分钟后患侧有热感,五分钟后,腿可举高八十五度,次日同上法用针计二次愈。

接经配穴

这是接经配穴。接经就是经脉上下相互接连的手足同各经脉相接连,接经配穴法,应先行诊断为何经之病症,再取其同侧或上或下所接的经脉,或取手足同名经(手太阴病取足太阴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当然这是一招半式,也不要轻视之。

三阴交,三、八同身寸之差

理所当然的想法最要命,不相信。很多同道,三阴交是在内踝上三寸。《明堂经》所载内踝上八寸。六朝以后就变了样。南朝刘宋医家徐文伯的针刺妇人泻足太阴(内踝上八寸),补手阳明(合谷)而至引产。后世把足太阴和三阴交两穴混同一穴。三、八同身寸之差,效果呢!针刺八寸的针感依足太阴经上窜入腹。三寸呢!局部胀麻。

复溜、交信前后问题

在古法传承中足少阴肾经复溜和交信平行复溜在前交信在后。问题是大陆统一教材,与此相反。但1940年10月所出版承淡安前辈的中国针灸学讲义153页的图和156页两穴的记述是复溜在后胫骨部交信在长总趾屈筋部。即和古法复溜在前交信在后一致。

砭石石材之误

再举一个中医界理所当然的想法。请看一下现在针灸学全国通用教材。砭石(即针石、鑱石)是锐利的小石片用以。《山海经》:

“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另有“有石如玉,可以为针”

所以经过中医学院出来的学生都会认为砭石不过是石头,比较好一点或滑一点硬一点的石头。

结果呢?1978年山东出土春秋时期曾候乙墓。出土十三枚砭磬(乐器)。其中两枚损坏,要进行修复工作,比对国内石材后来抓到泗滨浮石,交由音乐专家复修(重做两枚砭磬)其中一位音乐专家范业伟教授。本身一直受中风后遗症之苦。就因打击砭石所做乐器及后不治而愈。

这事引起注意,比对历史上砭石资料,才确认泗滨浮石即自东汉之后失传的砭石(灰灰黑黑的石头有用?)民间的刮痧是砭术的旁支。因砭石在皮肤上轻擦皮肤上会变红和有轻快感(非一般按摩),后来由于砭石失传,人们用其他材质要做出相同较果,用力使皮下出血。

试想一下用石头去排脓、放血、按摩。世界上其他的民族不会,为什么祇有中国能发展出针灸。因为我们老祖宗找到别的民族没有的砭石。一种有35种元素能发出超远红外线和超声波脉冲的砭石。所以理所当然就是一叶障目。中医又怎会进步。新的是从旧的蜕变过来。不要以为中医去套用西医的东西就是进步。

不知道你们平时有没有发现,用手指按身体某一个点,身体另一个点却会有针刺痛感?针灸左侧足三里的时候,有可能你右边的足三里也会有热感。

你还可以试下,当左肩膀酸痛,按摩右肩膀对应部位,其缓解疼痛的效果反而更快。还有,当我们腰背疼痛时候,针灸腿上的委中穴,疼痛很快就能消失。

这正是运用了中医学“左病右治”、“上病下治”的原理。中医有个极大的优势,就是整体观,如果你局部有病,治局部没有效果后,就从整体观入手,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章图片2

为什么左病右治,上病下治

《素问》:“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灵枢》:“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腘是指膝部后面,腿弯曲时形成窝儿的地方。

为什么取穴能这么任性呢?

人体的四肢及躯干左右对称,并相互影响。12经脉气血相互流通的,其调理思路源于“阴中求阳,阳中引阴”的道理。

阴阳互生,互根,在一定条件下还相互转化。在人体: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所以才化生出了左右,上下病互治的疗法。

当然左右病,上下病互治,并不是说所有左右病,上下病都能互治,比如当你左臂痒痒,总不可能跑到右边去挠。这主要针对经络针灸而言,常应用于缓解调理四肢痛、腰腿痛。

“左病右治”的应用

四肢疼痛:当你左脚踝崴了,急性肿处没法针灸或按摩,会加重瘀血和肿痛。此时先在左脚扭伤处轻轻按,找到最痛的那个点,然后对应到右脚相同的部位进行针灸,可明显止痛。

当腿脚疼痛麻木时,就按揉另一条腿。膝盖冷痛,就针灸另一个膝盖。有时候比直接针灸疼痛的部位那条腿效果还要好。

这是因为,两边的经络是完全一致并相通的,你疏通右边的经络和气血的时候,左边也会跟着恢复,绝对不会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

“上病下治”的应用

头痛医脚:涌泉穴—当你有虚火的症状,如咽喉炎、口腔溃疡、眼睛赤痛、痘痘,就可以取脚底板的肾经涌泉穴,针灸引火下行来进行调理。

牙痛时,针灸合谷穴。具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等作用,主调头部出现的牙痛、上火和发热等。

腰背委中求:就是腰背疼痛针灸或者按摩膝腘处,也就是膀胱经的委中穴这个地方。除了针灸外,很多养生方法都有运用到上病下治。比如:泡脚。

文章图片3

以下是几组上下搭配,作用神奇的穴位:

百会穴——涌泉穴:主治神经系统疾病,如厥逆,卒中,休克等,一补一泻,有良效。

合谷穴——太冲穴:主治筋脉拘急,痉挛,抽搐,口噤以及头疼,牙疼,疝痛,无汗等症。

肩髃穴——环跳穴:凡肢体(四肢所发生的一部或半侧)痉挛疼痛,麻痹等,用之皆效。

天枢穴——足三里:可调治消化道诸疾,如腹疼腹胀,消化不良,泻泄,痢疾等。

肺俞穴——俞府穴:主治咳嗽,哮喘,咳血等肺部疾患。

命门穴——关元穴:主治一切虚脱,宜灸。

针灸,中国古代先辈的最伟大的创造,不用吃药、不用输液、不用手术,竟然一根小针就能把人的病给治好,起死回生、针下病除。伟哉,我中华之创造!壮哉,我中国之文明!

我们难道不被先辈们的发明创造所震撼,不被先辈的聪明智慧所吸引吗?

当然不是,我们要把中国的这独门绝技继承下来,更好的为我们中华儿女服务,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推广至为全人类服务!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既然如此被针灸之威力折服,欲恨不得马上就学会!那说明你已经产生兴趣了,很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带着兴趣去慢慢揭开针灸神秘的面纱,带你走进针灸的世界,领略它的内涵,它的美......

1

初学扎针

小小的一根针,看着很不起眼,但如果让你给自己扎或者给别人扎,并没有多少人能够一次很顺利的给扎进身体中去。

第一 :给自己扎,怕疼,不舍得下手;

第二 :给别人扎,手不熟练,不但扎不进去,还把针扎弯了,别人也疼,自己也更加没有下针的勇气了;

第三 :即便是很勇敢的给人扎或者给自己扎入体内,但自己或者别人仍呲牙咧嘴的疼,也许能扎这一次,但绝不会再让你扎第2次了!

因此,初学针灸的第一步,首先学会扎针,也就是无痛进针。我认为这是学习针灸的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只有迈出了这一步,患者才有可能接受你的治疗。

如果你扎针进针不好,即便是你的理论再好,患者已经心存畏惧了,甚至不会给你扎他第二次的机会了。

因此,只有做到扎针不痛,患者才能够接受你,你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的在患者那里去应用你的所有的理论。

辨证论治,针到病除。这就是未学理论先学针。那么如何做到无痛进针呢?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很容易解决,但你一定要知道针刺疼痛产生的原理, 牵牛要牵牛鼻子, 原理知道了,也就怎么知道避免针刺疼痛了。

◆ 痛是针扎到血管所产生的感觉

◆ 酸是针扎到肌肉所产生的感觉

◆ 麻是针扎到神经所产生的感觉

◆ 重是针扎到骨膜所产生的感觉

知道了以上针扎到不同的组织所产生的感觉之后,就会知道原来并不是扎到任何地方都会出现疼痛,而只有在针扎到血管时才会出现痛的感觉。

因此,要避免针刺产生疼痛,只要避开血管就好了。但大的血管可以避开,小的毛细血管却是看不到,避不开的,怎么办呢?

其实,很多疼痛的产生都是在进针的时候出现的:针刺破皮肤,进入肌肉层以后,就很少产生痛的感觉了,原因何在呢?

大家知道,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表皮主要是表皮细胞做成,而真皮层却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和毛细血管,所以进针时疼痛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针刺透过真皮层时候,刺到毛细血管所产生的

因此,只要能够让针尖快速穿透真皮层进入肌肉层,也就会有效的避免进针疼痛了。

因为肌肉层血管的分布还是很稀疏的,不容易产生疼痛。我们也知道皮肤最厚的地方也就是一毫米左右,针尖那么细,想让针快速穿透皮肤进入肌肉层,相信稍微用点力量就可以做到的。

因此,并不需要怎么去练什么俯卧撑,这个力量是巧劲,而不是蛮力。稍微用手指在皮肤上一点叩的力量就足以让针尖快速穿透皮肤,进入肌肉层了。不要试图一次就把针尖扎很深,只要先让针尖穿透皮肤,进入肌肉层以后,再慢慢地以提插捻转的手法把针向肌肉层推进就足够了。

文章图片4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知道如何避免进针疼痛了,也就能够达到无痛进针的境界了:拇指和食指持针身或针柄,中指抵住针尖,也就是把针尖藏在中指指腹处,用中指瞬间点扣所要针刺得穴位的时候,针尖也随着点扣得动作而迅速穿透真皮层而进入肌肉层,患者根本就感觉不到疼痛而针已经进入了肌肉层中。

然后,再慢慢的小幅度捻转或者用力慢慢推进进针,使针进入肌肉深层而产生各种酸麻重胀的感觉,从而达到所谓的得气。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知道了针刺疼痛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针刺避免疼痛了,还要知道针扎在哪些部位容易产生疼痛?

有些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血管丰富,再快也会疼痛。比如手指、脚趾、人中、面部穴位等。那这些该怎么样去操作呢?这就涉及到第二步的内容了。

文章图片5

2

身体各部位针刺手法操作技巧

注意:本内容仅提供学习,非专业人士请勿随意操作。

头顶及所有头发覆盖处:

1、平刺法:

操作方法:先将针身与头皮所要进针部位成30~45度角,快速将针尖穿透头皮进入至腱膜下,然后压低针身,使针身与头皮呈平行状态,慢慢往里推进针身,若有阻力,则说明碰到头骨,则可以往后退针身,再进一步压低,再慢慢向前推进。

如果患者比较疼痛,则可以停止推进,一寸半的针身完全可以全部进去/ 对于治疗偏头痛或者全头痛患者有很好的疗效,最好能在拔针时有血流出,说明邪气随血排出,医者,意也,其关键也在于此,邪气随血而出,则病也会因此而愈!如头维、头临泣、上星、率谷、曲鬓等穴。但有一点禁忌切记:绝不可给小儿如此进针!

文章图片6

2、面部穴位进针方法

面部皮肤薄,且额部下面就是骨头,因此,在额头部仍以平刺为主。双侧面颊及口角四周和鼻翼两旁,可以用一寸或半寸的针直刺,如下关、禾廖、人中、承浆等。

如果需要透刺如地仓透颊车,建议用提捏进针法:用左手食指和拇指捏起面部皮肤,右手进针,针刺时一直捏着皮肤,直到针尖达到所要的深度,且可以边往前捏着皮肤边往里进针,一寸半的针或者两寸的针在面部完全可以全部透入!

额头平刺也建议采取提捏进针法,本人在印堂处进针时,绝对提捏进针,很好的进针方法。对于眼睛周围穴位的进针尤其是睛明穴与球后穴,以直刺为主,宜选针身较细者,将眼球向另一侧压迫后,针身缓缓向里推进,切忌快速推进,防止损伤眼睛。可以进入一寸二分左右。

面部及太阳穴和眼睛周围的穴位针刺最关键的是拔针:这是避免乌眼青和面部出血的唯一的关键就是一定要把按压的时间给足了,可以绝对防止乌眼青等的发生。人的正常凝血时间为1~3分钟,因此每个穴位出针后一定要按压最少一分钟,而且一定是有效按压时间,而不是仅仅做个按压的样子。防止内部出血产生瘀青,影响美容,也影响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切记切记!

3、颈项部

颈部穴位本人较少选取,即便是选取也是以半寸小针直刺,有些保守,但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以安全为第一要务。曾有一老师善于扎人迎穴。但本人仍以安全为第一,很少选取,故没有多少建设性的意见。这一点还希望能向同道多学习经验!

4、后项部

这里针刺主要用于调理颈椎病,但一定要掌握针刺方向,向脊柱方向斜刺,可以深入一寸半左右(视患者胖瘦程度决定)。出针时 ,要注意按压穴位,防止皮下出血肿!对于风府哑门这些穴位,安全第一,手底下没有根的,最好还是避免深刺,浅尝辄止。

至于用三寸长的针向咽喉方向深刺治疗咽神经麻痹之吞咽障碍患者,如果手底下没有根,建议避免去尝试,最好先把解剖学给了解清楚,再去尝试,否则,后果自负。

5、背部

腹深如井,背薄如饼!对于胸部和腰部的夹脊穴来说,可以适当的深刺,但一定要向脊柱方向斜刺,以知为度,患者如果感到疼痛或不适,马上停止进针,并稍微向上拔一下。避免意外情况出现。对于改善胸腹脏器的功能有着非常好的改善,对于胸椎和腰椎病有着奇特的疗效。对于太阳经穴位,可以直刺,但绝对不主张深刺,视患者胖瘦程度,可以用半寸的小针直刺,更深的还是建议斟酌。

6、腹部

腹深如井,但在肝胆区,还是谨慎小心,别深刺!还有就是如果给患者小腹部施针,最好让患者在治疗前排尿!注意细节,有时候细节决定成败。国内医疗环境如此之差,还是谨慎为主。

7、四肢穴位

各种针刺手法均可以在四肢部位任意选择使用,毕竟没有脏器的干扰。针灸知识基本功扎实者,四肢选穴有时候可有奇效:比如五输穴的选择和应用,八脉交会穴的选择和应用等。其实,四肢穴的选取来治疗疾病,是判断一个针灸医生道行高低的最佳方式。从四肢选穴来调理脏腑功能,气血运行。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对于四肢末梢以及手心脚心部位,建议用半寸或一寸小针,快速点刺入,就疼那一下,一定要心狠手辣,否则,患者痛不欲生。切记!

文章图片7

患者过于紧张造成肌肉收缩而难以进针,可采用迂回之术,声东击西,用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法,左手点压要进针部位的对侧,使患者注意力集中到那里,要进针的部位的肌肉反而能够完全放松,然后快速将针刺入。可有效避免疼痛的发生。

好了,针也能扎进去了,患者也能够接受了,下一步该干什么呢?也许你还忘了,现在你光学习怎么扎针了,中医理论你还没有学习呢!

所以下一步就是认真钻研针灸理论,为自己的技术发挥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根据。这是必须的,我们不能做扎针匠,我们要做的是针灸师。

文章图片8

3

认真学习中医针灸理论

第一:首先你要知道哪些疾病适合针灸治疗。这是比较关键的。《内经》中所说“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好像什么病都能够调理,但我们之所以不能调理,是因为还没有真正掌握调理它的办法而已。但对于疼痛性疾病、内科疾病包括脑系科疾病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等,针灸还是首选的调理方式。

第二:辨证论治永远是指导中医临床的最根本原则,汤药方剂如此,针灸也如此。把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好,望闻问切四诊要明确,通过所得的四诊以判断患者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从而确定用针用药用补用泻。对于非专业中医人士,难度较高。但这些你必须知道。

第三:将十二经络以及奇经八脉之循行走向了然于胸,非常熟悉。以及十二经络之是动病和所生病之原文描述都要烂熟。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知经脉之循行所过,想成为好的针灸医生,绝对不可能。

第四:穴无虚设,当明确各穴位名称之由来,尽管有些牵强,但仍然建议看看各家之解释,对于开通针灸调理的思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如天枢、天突、胸乡、云门、关元、隐白等,均对调理疾病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第五:明确五输穴及八脉交会穴和其它特定穴的用法和所代表的意义:如井主心下满,滎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等,这都是老祖宗的经验之谈,我们可以在临床中充分的去验证其正确与否。

知道了以上的理论,那就可以在临床中去发挥去验证,去享受这一点一点积累的知识,去享受这慢慢得来的患者的认可和这让自己得以感到自豪的职业上的满足。但这仅仅是刚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4

在实践中提高,在提高中实践

到了第3步,基本上可以解决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问题,可以给自己带来一定的职业享受,也可以感受到针灸给自己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金钱上也可以让自己小有所获。

但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的知识才仅仅知道的是皮毛,还有更多的知识更多的理论需要我们去挖掘去验证,来提高我们针刺的疗效。

文章图片9

5

针人合一

当真正把针灸理论和实践上升到最高度,这时候,任何一个工具都可以拿来当作针使用,任何一种调理方法都可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病痛。

人就是针,针就是人。人针合一,以意行针,以针传神,这才是针灸医生的最高点之所在。管它病来几何,操作自在由我。说得有些神乎其神,但这并不是达不到的。我们老祖宗告诉我们,这是能够达到的。我们之所以达不到,是因为我们的努力或者说智慧还不够而已。你们说呢?

针灸之道,源远流长,传承之责,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为我们的国粹发扬光大而努力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