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正确的姿态分享一场“语文之旅”

 秋平说 2021-09-13

语文对我来说从来都似一段浪漫的旅程,沿途的风景时时令我惊喜、沉醉,每一曲诗歌、每一阙篇章、每一段词句都能让我回味不已。但在语文教学的长河上,我却常遇礁石——磕磕绊绊、不知所往。有幸参加江西省“部编本”语文教材教学研讨会,有幸听取彭金林老师一席话,他“字字戳心”,也使我再次陷入深刻反思。

彭老师精准地用四句话总结了语文教材使用中的“不和谐”:穿新鞋,走老路;目光短视,格局浅小;读书单薄,视野狭窄;对教材缺乏整体把握。回顾我短短一年多的教学生涯,似乎踩中了不少“雷点”。八年级的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文体特征鲜明,涵括了新闻、散文、传记、说明文、诗歌等多种文体。其中又将新闻分为消息、通讯、新闻特写,将散文分为回忆性散文、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内容全面,种类繁多。而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几乎将所有课文“一视同仁”,没有针对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教材中的自读课文我也常常当作教读课文来讲,不曾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那么究竟如何把握住不同的文体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呢?接下来的四堂示范课便为我一一解惑。

一、“走一步,再走一步”

八年级语文教材开篇便出现一个特殊的单元——活动·探究单元,和常规单元不同的是,它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掌握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方法。早在学期初我便完成了这一单元的教学,按照常规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新闻阅读”板块,之后的“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则是以作文课的形式完成。但是徐吉凤老师的示范课却打破了我对常规教学的看法。

“何为活动探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以课文为中心的单元组织方式便是以活动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基础、以探究为内核,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的学习系统。”听完课后我突然回想起王芳老师在解读八年级语文教材时的话语,徐老师的课正是以这样的形式在我们眼前呈现。

在阅读板块,她采用了“四遍读书法”,让学生自主填写表格,理清新闻的六要素,总结新闻特点。自主阅读与思考的方式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略有难度,所以在阅读与探究初期阶段,学生很难将文章思路理清,也容易漏掉一些要素,于是徐老师慢慢引导、把控细节。在探究的中后期,学生已经能完整表述,并深入探究文体特征。其后的新闻采访板块和写作板块则是这堂课的亮点,学生在徐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对在场的几百名老师进行采访,最终整理素材进行新闻写作。学生的作品虽然还稍显稚嫩,却已经能够将之前阅读阶段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篇篇合格的新闻稿。

徐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稳扎稳打”,就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那样,每一步只关注当前的目标,当双脚已经在这块石头上踩牢后,才往下一块石头迈步。活动·探究单元用三个任务将活动环节串联起来,想要达到每个环节的目标,必须一步一步踩实,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否则阅读与写作之间容易出现脱节现象,也就无法最终达到单元写作的目标。

二、风景不必看尽,意蕴不必言尽

语文教学中的另一个难题是如何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尤其是在散文教学中。散文最大的特色是“形散神不散”,这导致学生往往无法精准地抓住文章中心思想,看不懂、读不透,也因此无法对散文产生阅读欲望。对此,刘珊老师提出了一个令我醍醐灌顶的想法:散文教学不必点破,学生在阅读后有所得即可,不必过于追求读透文章。

谢亮老师的散文教学便是一个使学生“有所得”的过程,在自读《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之后,一名学生道出了一句让全场掌声雷动的观点:“人们应该有追求地活在当下!”这对于一个八年级学生来说,可谓是非常深刻的人生理念,而这个结果的产生,正是因为谢亮老师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放心地将手中的白纸交给学生尽情泼墨。

语文是如此感性且浪漫的一门学科,语文学习也是一个欣赏的过程,就像是欣赏一段旅途中的风景时,不必用眼睛把每一朵花、每一棵树细细描摹,语文学习也不必过于深究文章的意蕴,点得太透彻反而失去了乐趣。课堂上老师要敢于“放开手”,将学习交给学生自己完成,享受安静阅读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而老师负责引导和纠正,最后要能够“收得回”。在自读课文中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余地,会让语文学习变得趣味横生,甚至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

三、紧握抓手,蜿蜒前行

文言文不仅是学生的苦恼,更是老师的烦忧。学生每每上文言课文都叫苦连天,直呼“太难!”,老师也苦于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于是易珣老师的示范课采用了特别的方法解读《<孟子>二章》与《周亚夫军细柳》——不专注于文章翻译字字落实,而是通过几个问题将文章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断地重读课文,最终落实字、词、句含义。

这种方法其实很经典,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把问题当作抓手”,而不是把问题的解决当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学生在探寻课文的途中很容易迷失方向,这时就需要老师提供“抓手”引导他们前行。旅途中的风景是值得细细品味、反复琢磨的,紧握抓手、蜿蜒前行,就能在正确的道路领略到更多美妙的景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