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娇娇《他山之石可攻玉》

 秋平说 2021-09-13

今年的语文区域教研第一期于1126日在六中如期开展,这个活动对于我们欠缺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而言,就如同下了一场“及时雨”。此次上课的老师分别是胡诗琴和刘云两位老师, 听闻她们也是非常年轻的教师,我内心充满了期待,想着法子和其他的老师换好了课前往学习“取经”,但最主要还是想看看人家是如何在大型公开课表现的(说来惭愧,自己在学校年级里的教研公开课都紧张的半死)。
第一堂课八点开始的,胡老师执教的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首现代诗——《天上的街市》。上课伊始,就被胡老师洋溢的笑容,饱满的情绪,激扬的语调给吸引住了,当时我就猜想她班上的孩子在平常上课时肯定也特别的积极,因为有这么一位充满激情的教师上课怎舍得移神。首先她以杜牧的《秋夕》导入,一开始就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又巧妙地暗示了新课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对题目引发思考并带着自己的疑惑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紧接着分小节具体赏析,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想象并描绘画面以及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诗歌的音韵美与意境美。最后再穿插背景知识,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整堂课听下来,收获良多,让我学到了更直观可感的教授诗歌的方法,尤其是在帮助学生掌握联想与想象手法时设置了游戏环节,既生动有趣又缓解了紧张的上课氛围。我个人上课是很“怵”诗歌(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的)这一体裁,主要还是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和方法的欠缺,即使知道诗歌主要是通过品味鉴赏其凝练的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诗人创造的意境,从而再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但却是理论粗知,实践堪忧的境况。
最难的莫过于要把美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言传达到学生的意会,过度的讲解又只会破坏诗意美,难就难在如何把握这个度。胡老师在这方面也明显有点“过度”了,在引导学生品味关键字词的表达效果,描绘诗歌画面以及品味诗歌意境时,就几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这种有点灌输式的讲解方式,明显替代了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学生并未真正意义上的感悟到了意境和诗情。这也是我们年轻老师常犯的错误,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我们经验不足,怕课堂出现“意外”,学生一旦出现偏离自己预设的答案就会不知所措,更遑论是公开课的情形下了。
第二堂课是由刘云老师执教的一堂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课——八年级上册“综合性活动课:人无信不立”。我个人最直接的感受便是觉得这种课看起来就不好上,要搜集很多课外和生活中的资料,而且看起来跟考试内容也没多大的联系。仔细反思一下,自己的想法真是“无知者无畏”呀!其实这种课的影响在语言运用或写作中就已体现得淋漓尽致,现在需要培养的学生早已不是曾经只需掌握“死”知识的学生,更需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刘云老师这堂课的设计,始终以知识性、道德性和趣味性为导向,如在“引经据典话诚信”环节时,分成了三个小环节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有关“诚信”的名言、成语、故事,并给每个小组积分,积分多的给予奖励。然后又围绕本课的中心“诚信”用心挑选了古今中外,课堂内外的诸多小故事,故事之间更是安排得巧妙绝伦:对比突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如在揭示本课主旨——诚信乃立身之本,立国之本时,她就分别选取了“曾子烹彘”“狼来了”“烽火戏诸侯”“商鞅立木”等反差强烈的故事。最后又顺势引导学生审视自我在生活和学习上“守信”与“失信”的行为,化感悟为行动,握拳宣誓读“誓词”。整个课程一气呵成,让人回味无穷。我本就是教师内的“菜鸟”,也说不出一堂课的好坏在哪里,只是粗浅地认为一堂好课肯定是让人意犹未尽的,刘老师的这堂课便是这样的。刘老师精彩的课堂不仅来源于她的精心设计,更与她那从容淡定,又不失轻松活泼的教态密不可分,让我们在座的几位年轻老师都钦佩不已,故方一下课,我们便厚着脸皮问她传了课件,以供自己“管中窥豹”。
每一次公开课都值得我们为其鼓掌,里面的心血是不言而喻的。每一次公开课更是学习进步的机会,语文教学之路水很深,路很长,但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