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杞历史——万寨义学

 夜色微凉9kysxl 2021-09-13
三、义学经费

义学每年所需经费,分为两大项第一是教师"束修"(工资),除第二年为400元外,其余各年均为250元。前三年全由杜绍曾捐助,第四年因他办学三年之期已满,始由学生分担,教师除“束修”外,还有入贽敬金,端午节、中秋节的节仪,每年有130元左右,是学生出的钱。春节无节仪,而是由学生们自愿去老师家拜年,随带一点年礼,老师只收每人一个馍或一包点心就算受礼了。不过老师还要留饭,一桌一个大冷拼盘,10个汤碗,两碗蒸肉,算起来老师还要折本的。

第二项是杂费,包括学生茶水和冬季烤火用煤、自习灯油、打扫卫生工具、外校师生来校招待、同学家的婚丧应酬……每年约200元上下,起初校董们打算由学生分摊,张老师想了个办法,年初学生每人预交2元作为集资,从开封批发些笔、墨、纸张、课本、作业本……由甲班学生轮流经卖,一班2人,一轮一月,均按零售价出售,交班时由老师监督,务求帐、物、现金相符,收支清楚。这样一年可盈利300-400元年终放假时,除已开支者外,作为红利随本金付给学生,这样一来防止利益外溢(过去都是买游学小贩——书倌的)二来方便学习;三来本金付还又得红利,达到教师、学生、家长三满意。给学校捎带物货的是万寨20多户到开封卖面的人,他们卖了钱给学校买东西,回来到学校取款,路上不带钱,也避免了中途被抢去的危险,他们争着干这件事,看来群众也是满意的。这真是一举数得,皆大欢喜的事,

四、课程与教学

开学时,学生已八九十人,绝大部分是本村的,文化程度悬殊很大,有的已上过五六年至七八年私塾,或已上过初中,有的上过三四年私塾或上一二年初小、按以上类型分为3个班级,第一类叫甲班。有10人第二类叫乙班,有近40人,三类叫丙班,有40人。开学不久,又从马房、王庄、孟花园、刘黑塔寨,英庄、王庄、田庄、韩楼、步大楼、于寨、焦寨、周寨以至李指挥屯、小集……来了几十个学生,也是根据各人原学历分别插入了相应班级。次年又招收一批从未入学的学生,编为幼学班,称为蒙童,有20多人。全校共140多人。开设的课程分两类一类是德育课,有《弟子规》《小儿语》《孝经》《小学》等,这是全校的必修课,即使甲、乙班虽不要求背诵《弟子规》《小儿语)但亦需随堂听讲。

第二类是专修课,甲班有四书、五经、古典文学、(如古文《东莱博议》《战国策》)课外读物有程朱理学的一些哲学著作,乙班只讲四书,五经只讲《诗经》,古典文学也只讲古文的部分选篇。丙班只讲四书,份量也较乙班少一些。幼学班则只有(弟子规》《小儿语》《三字经》。此外还有书法课,甲、乙班每人每门大楷一张、小楷三至五百字,丙班、幼学班以大楷为主,小楷二二百字而已。为了应付群众需要,甲班还学了《玉匣记》、合八字,书函格式以及婚、丧、祝寿、生子、建房,行店各类对联和各种帖式,遇有请托,我们替老师代劳,让他摆脱俗务,专心教学。

教学的方法仍是旧私塾的办法,老师讲,学生听,是不准提任何疑问的。讲了课便是死记硬背,向老师回书(背诵)。回讲。(答复老师提问),但比过去只念不讲已是一大改革了。老师十分重视基本工,他所授课程,任何人都必定背得烂熟,一部书讲完了还要“通背”,年终还要把全年学的通背起来。一字一句也不准错漏,一个人背起来就是一大晌。第三年他又叫我们搞一次总背诵,我学的课程比任何同学都多(一般同学每日两节课我每日五至七节课),我带上全部课本、向老师回书,一下子连背4天,才算通过验收了。这方法虽笨,也使我吃不少苦头,但受益也不小,我当时经老师所授的专修课,距今已55年了,但仍能大段地背诵,基至还可背诵注释.看起来这还是老师一片苦心的结果呢.我的体会是即使再聪明的学生,不经过严格的训练,不吃一番大苦是很难牢固掌握一定知识的.

五、礼仪和管理

义学礼仪繁多,最隆重的是入学典礼,记得第一年我们去接老师时,家里的校董们己派人把祠堂院和大厅打扫得干干净净,大厅正间后墙上挂了一幅孔夫子画像,两侧挂的对联,上联是“泗水文章昭日月", 下联是“杏坛礼乐冠华夷”, 都是颂扬孔夫子的, 画像下面靠墙是一个长条几, 上放香炉, 条几前是一张大方桌还系有桌裙,这桌子是准备放祭品的。桌子两边有几把“交椅”,有一张特别精细,上披红“椅披”,是准备给老师坐的,另外几张是陪老师的人坐的。

老师到校后,校董们把他请入大厅就坐,在香炉里燃上香,桌上放上供品,然后请老师“拜圣人”(祭孔),老师在前,校董们在后一排,叩拜己毕,宾主就位,接着一位校董把我们的“门生帖”放在条几上.这种帖是确立师生关系的文书,里面是十幅大红全帖,内写“恭呈韵庚张老夫子大人",次行写学生的名字,先写受业,下写姓名,名下写贽敬(见面礼)若干,一人一行,写满了好几幅才写完.全帖外加封套,套上加个红签,上写“贽敬”二字,接着叫我们“拜师”,我们站了好几行,占了半个大厅.站好后,校董请老师受礼,老师起立站到桌旁,我们按“赞礼”人的口令作揖叩头.叩拜后,老师拱一拱手就算还礼了.礼毕我们就没事了.

校董们安排厨子(炊事员)把供品作成丰美的筵席,陪着老师“享神余”,也算给老师接风洗尘.以后新生入学因人数只是一次一两个人,仅只点上香,呈上门生帖,献上贽敬礼,拜圣人,拜老师就算了.再一个较为隆重的礼仪是年初(改为正月十六日)开学,年终放假(腊月二十)接送教师,都要摆供祭孔,“享神余”开酒筵,但这都不干我们的事,校董们作陪,我们只是迎来送往就行了.其他如每日上下学,进门向圣人像作揖,老师来课堂讲课起立致敬,向老师“回书”先作揖后背书,背完了再作揖告退,虽是常事,但谁也不能省略, 也不准马虎应付的.

对学生的管教是老师亲自动手的,但因学生多,一个人管不过来,所以每班选两名班长负责维持课堂秩序, 辅导学习差的同学, 轮流打扫卫生, 烧水, 点灯等杂务: 全校还选两位 “大学长”, 总管各班事务,还代替老师应酬校外杂事,也可以代老师批准学生的病假、事假并惩罚某些越轨的学生.班长和大学长都必须是学习好、 品行好, 办事公道, 有办事能力的人, 由同学们选举, 老师批准, 他们在学生中是有相当威信的.

学校也有奖惩制度,年终由老师考评,前10名获奖,第一年是物质奖,以后都是荣誉奖.对学生的管教,有一种特殊限制,就是在上课时间(事实上是整上午整下午,没有课间休)不准搞小动作,不准无事外出,即使大小便.也要凭“出恭签”(全校只有一个,不带签外出或外出时间长了都要受惩罚).此外还有4种体罚.对完不成学习任务或扰乱学校秩序及其他错误的,最轻是“罚站”,站在个人座位上:二是“留校”,不准回家吃饭:三是“罚跪”,跪到圣人像前悔过:四是“打手板”,轻者三五板,重的十板,个别二十板.打得你手心火辣辣的,有时就会肿痛好儿天.这些办法都是沿袭旧私塾的办法,使不少学生吃了苦, 不能说不是义学的一个重大缺点,是应当革除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