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家堡“书馆”——民国初期华县私塾的真实状况

 华州文史荟萃 2021-01-12

邮箱:3125136050@qq.com


民国初年我读书的私塾
根据李子华口述整理

民国六年(1917)我15岁时,在华县城关马家堡城东关帝庙上“私塾”,以后改为英才学校。当时私塾也叫“书馆”,村民称“书坊”。

华州马家堡 自网络
私塾是该村赵大成、苏振芳(清监生)等人办起的。塾师(当时称师傅)刘乙照(清贡生),60余岁,崖坡人。学生有20余人,除该堡学生外,还有邻村崖坡、温家巷、白杨树等村的。学生除蒙学及上过几年私塾的外,还有县立高小和教育会高小毕业的学生,以后上大学当中学校长的姬德邻就是其中之一,因距离近,师生都在家食宿。

班级和课程按学生程度分甲班、乙班及补习班,甲班设有修身、国文、算术,选学(论语》、《孟子》、《千家诗》、《唐注》、《写信必读》及七言杂字;乙班系蒙学,设国文、算术,另外有《百家姓》、《弟子规》、四言杂字;补习班主要是学生温习原高等小学旧课,老师选讲《幼学琼林》、《古文观止》、《诗经》、《纲鉴》上的一些文章,并学珠算、应酬大全、杂录文等,以防升学落榜,学点应用知识回家实用。私塾学习没有一定年限规定,选学的课,多是学完一门,再学另一门,也有穿插进行的。

上课时老师坐讲,学生环立静听。进行新课前,学生先背,老师提问,如果背熟弄通,再进行新课。有时老师讲毕,再让学生复述一遍,然后老师领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反复领读几遍。甲班教完,再教乙班、补习班,依次进行。课毕,学生就位朗读,老师要求“字句要有抑扬顿挫之节奏,四声要有高下低昂之准则”。教完一本书,必须对全书所学课从头到尾背诵。对于补习班的学生,是根据学生本人的情况和要求,有些课可以不学。

早饭后到塾,先写毛笔大字一张,乙班蒙学照老师所写的影格写。甲班、补习班有的写空心,有的临摹名家字帖,写欧字体的是多数,老师随时指导,讲执笔方法、字的间架结构等。因此过去上过私塾的人,毛笔字一般都写得较好,这和在私塾苦练是分不开的。写完字,温书朗读,后老师讲课,熟记硬背,天天如此。

午饭后到塾及晚上在家,都是温课朗读。

作业甲班和补习班有作文、做诗,半月或10天1次,每篇诗文老师都精批详改。还作对子,老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记得有一次作对子,老师出“七岔口”,我对“寺门前”老师改为“三门巷”,进而为“西寨、赵村、七岔口”;“东关、张场、三门巷”。

马家堡学生甲乙班每班2元学费,补习班每班8元,外村学生较多。我父亲和苏振芳是好友,我去塾时,父亲从西关馆子买了一道菜、一壶酒,用红纸包了8个银元,端上方盘,到塾见了老师,行跪拜礼,我给老师磕头,父亲作揖,老师还揖。因父亲和老师相好,学费只收了4元。端午、中秋、冬至节,学生要给老师送节礼,学生出钱和买些礼物,集体排队送往老师家,并行跪拜礼。买的礼物有绿豆糕、粽子、月饼、肉等,还有拿鸡蛋的。我是每次送肉2斤。每年旧历八月二十七日,是孔子生日,学生凑钱买祭品,由老师领导在校举行祭孔活动。正月开学,腊月放学,还有冬至,办学人还办酒席,宴请老师。冬天老师烤火用的木炭,穿的毡鞋以及平常用的笔墨纸砚钱,由学生分担,钱交办塾人统一购买。老师在校喝水,是派学生到办塾人家中端提。

学生在塾一天三晌没有星期日,没有寒暑假和麦秋忙假,只是端午、中秋、冬至等节不上课,过旧历年(春节)当年腊月二十三日放假,来年正月十六日开学。

私塾管教很严,老师备有戒尺,约二市尺长,是用木板做的,上写“打以戒之”。谁不用心学习或违犯塾馆规则,老师就用戒尺打手心,犯规严重的打屁股,或罚跑顶発子等。

原文来源:《华县教育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