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文献证治规律研究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9-13

目的1.分析和总结近十年文献所涉及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归纳总结各证型的特征症状与体征,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判断提供参考依据。2.釆用数据分析方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与症状信息进行挖掘,探讨该病的中医证候规律。3.分析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不同证型的用药配伍规律,阐释方证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证型、症状、辨证、分型”等关键词为检索途径,检索近十年来(2008年12月-2017年12月)相关文献。包括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挑选出涉及到中医辨证、中医治疗等方面的相关文献936篇,经过精确查重,获取文献914篇;根据本研究的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确定本课题相关文献40篇。涉及病例共1346例,其中涉及具体症状、体征的病例有1050例,涉及具体用药的病例有1346例,对以上病例进行总结归纳,建立文献信息提取表,并对1050例中医病例所涉及的症状、证候等信息分别进行频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对1346例中医病例所涉及的中药,分别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1.根据文献资料,归纳出20种证型,其中虚实夹杂证类有7种,占44.68%,所占比例最多;虚证类有6种,占36.71%;实证类有7种,占18.24%。2.总结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常见辨证分型,依次为:肝郁脾虚证、肝脾不和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脾虚湿盛证、寒热错杂证七种证型。3.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涉及52项中医症状、体征,经规范化后。主要症状百分比大于10%的分别是为:大便时溏时泻(63.05%),腹痛(53.05%),腹胀(52.76%),大便急迫(43.24%),食少纳差(35.62%),肛门坠胀(32.38%),乏力倦怠(31.71%),痛则腹泻、泻后痛减(25.14%),舌淡胖、有齿痕(23.14%),苔白(21.52%),腹胀肠鸣(20.48%),脉弦细(19.71%),夹有黏液(17.71%),胸胁胀痛(17.62%),紧张、恼怒欲便(17.43%),脘闷不舒(16.86%),急躁易怒(14.86%),善叹息(14.76%),舌质淡(14.48%),食后腹胀(12.67%),餐后即泻(12.48%),情志抑郁(12.10%),形寒肢冷(11.43%),脉细弱(11.24%),腹部隐痛喜按(11.14%),共25个症状。4.运用主成分分析,提取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不同证型特征症状与体征分别为:(1)肝郁脾虚证:餐后即泻,食后腹胀,情志抑郁,痛则腹泻、泻后痛减;(2)肝脾不和证:脉弦细,急躁易怒,善叹息,紧张、恼怒欲便,恶心,食少纳差;(3)脾肾阳虚证:形寒肢冷,晨起腹泻,脉沉细,苔白滑,腰膝酸软;(4)脾胃虚弱证:神疲懒言,面色萎黄,腹部隐痛喜按,脘闷不舒,舌质淡,脉细弱;(5)脾胃湿热证:面色潮红,大便秘结,心烦,口苦,脉滑数,苔黄腻,舌红,排便不爽;(6)脾虚湿盛证:排便不爽,苔白腻,饮食不慎或感寒腹泻,完谷不化,脉细弱;(7)寒热错杂证:腹部冷痛,肛门灼热。5.文献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涉及用药91味,共28小类,16大类。其中以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类居多。


6.通过关联分析得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用药对分别为:白术-防风、白术-党参、白术-茯苓、白芍-防风、白术-白芍等。


7.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出7个组方原则:(1)补血药+理气药+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2)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祛风湿药+驱虫药;(3)补阳药+温里药+止血药;(4)补阳药+收涩药+驱虫药+活血化瘀药;(5)利水渗湿药+收涩药+祛风湿药+安神药;(6)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泻下药+驱虫药;(7)补气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8.将91味中药聚类分析,得出四个聚类组,


分析此聚类组,第1类属痛泻要方加减,第2类属于附子理中丸和四神丸加味范畴,第3类属于葛根芩连汤类的方剂,第4类寒热药物并用。



9.药证相关性分析得出


:(1)肝郁脾虚证相关的药物有:白术、陈皮、白芍、防风、柴胡、木香、羌活、乌梅、薏苡仁、延胡索、葛根、合欢花、徐长卿、枳壳

;(2)肝脾不和证相关的药物有:陈皮、白芍、甘草、柴胡、黄芪、半夏、人参、大枣、泽泻、独活、生姜、枳壳、厚朴

;(3)脾肾阳虚证相关的药物有:白术、党参、山药、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肉桂、附子、苍术、五味子;

(4)脾胃虚弱证相关的药物有:白术、茯苓、甘草、党参、山药、羌活、薏苡仁、大枣、白扁豆、合欢花、徐长卿、砂仁、肉桂;

(5)脾胃湿热证相关的药物有:甘草、木香、黄芪、黄连、半夏、葛根、独活、生姜、白扁豆、砂仁、苍术、厚朴;


(6)脾虚湿盛证相关的药物为茯苓、党参、木香、黄芪、山药、人参、砂仁、肉桂、苍术、厚朴;


(7)寒热夹杂证相关的药物有:白芍、茯苓、甘草、防风、木香、乌梅、黄连、延胡索、白扁豆。


结论1.文献研究显示本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性或虚、或实、或虚实夹杂,以虚实夹杂为主;病邪性质以肝郁、脾虚、气虚、阳虚、痰湿、湿热为主。2.本病临床常见证型为肝脾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脾虚湿盛证、寒热错杂证七类。3.目前IBS-D治疗以健脾补虚,疏肝理气为主,辅以温补脾肾、清热利湿,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辨证施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