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症是心灵的感冒、癌症?NO!抑郁症更像这种躯体疾病

 晴日心理 2021-09-13

有人说,抑郁症是“心灵的感冒”;

又有人说,抑郁症是“心灵的癌症”;

在临床和心理服务中,部分精神科大夫或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为了更形象地解释抑郁症,可能会作出这样的比喻。

但其实这2个比喻都并不恰当,很容易令患者、家属对抑郁症产生误解,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

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一定要类别,抑郁症更加近似于哪一种躯体疾病?

我在以下视频中作了详细分析。

点击可浏览,欢迎点赞、关注视频号“晴日心理”

国内不乏一些权威的精神科大夫常把抑郁症比喻为“心灵上的感冒”。比如北京回龙观医院的陈红梅主任曾在网络讲座上说,“抑郁症像感冒一样很常见,像感冒一样也比较好治疗。但是它也像感冒一样,比较容易复发。”

陈红梅主任的讲座原文:

回龙观医院陈红梅:得了抑郁症,可以不吃药靠自我调整而痊愈吗?(上)

回龙观医院陈红梅:得了抑郁症,或多次复发后到底是不是要终身服药?(下)

众所周知,普通感冒很常见,即使不治疗,一般7天左右可以自愈。虽然将抑郁症比喻为“心灵上的感冒”,有助于缓解抑郁症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和恐惧,增强康复信心。

但如果他们误以为抑郁症一点也不严重、治疗也十分简单、甚至也可以自愈的话,就很容易导致消极对待,这非常危险!

而且,很多人认为容易感冒是因为免疫力、抵抗力太差。那么“抑郁症是心灵上的感冒”的比喻也容易令这部分大众认为患者之所以得抑郁症,是因为心理抗压能力太差,甚至认为患者“玻璃心”、“脆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不但可能导致大众对抑郁症的歧视,还可能导致患者病耻感加强。如果患者的父母也持有这种观点的话,甚至会用这些话去指责患者。患者得不到理解,病情会迅速恶化。

另一方面,网上有很多文章把抑郁症比喻为“心灵上的癌症”。2020年,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领头人、中科院院士陆林曾公开表示:“抑郁症是一种病,和癌症、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是终身慢性疾病,可防可治。”(发言全文:陆林院士称“抑郁症是终身慢性疾病”,这个观点立得住吗?

从积极的意义上看,陆林院士肯定了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应接受正规的治疗。但与此同时,他把抑郁症和癌症放在一起。

社会大众本来就对癌症充满恐惧,甚至谈“癌”色变。如果将抑郁症比喻为癌症,或放在同一类别,很容易令患者、家属误以为这也是“绝症”。这会加重患者家庭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康复。

而且,在现在,糖尿病已经不一定是终身慢性疾病了。已有不少案例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可通过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适量运动、甚至接受相关手术实现逆转,而且这些知识开始得到广泛的传播。

原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曹林结合药物、营养治疗,加上坚持跑步,最终逆转了重症糖尿病和抑郁症,并撰写了《奥森日记》分享心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林教授一下子打败了2个所谓的“终身慢性疾病”,他的经历就是推翻这个比喻的最好例子!

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服务者之所以会对抑郁症产生这样的比喻和认知,主要是因为对这种疾病的病因仍没有形成共识,也缺乏深刻的认识,未能看清抑郁症的根源。

我们基于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结合大量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临床心理干预实践发现,绝大部分抑郁症的根源是心理社会因素:是患者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并不断自我否定而导致的。

当在深度催眠下精准化地找到症状背后的创伤记忆,并予以高效修复后,抑郁症症状可快速缓解,然后快速实现减药、撤药,恢复正常社会功能。抑郁症患者最终可以走向康复。

如果一定要将抑郁症比喻为一种躯体疾病的话,我认为更加适合的是“抑郁症是心灵上的溃疡”。

人体的大部分部位都可以发生溃疡。比如常见的胃溃疡,胃溃疡的病因明确,比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导致,找准病因有针对性地治疗,很快就治愈。但如果不重视、不治疗,胃溃疡会恶化,出现胃穿孔,危及生命,甚至演变成胃癌。

抑郁症也是如此,它有明确的病因,如果能找准并高效解决这个病因(叠加性心理创伤),症状会快速缓解,很快就能康复。

可如果抑郁症患者得不到及时的重视和有效治疗,也会像胃溃疡一样,病情会不断恶化,患者无法正常学习、生活。病情还很可能发生演变,从诊断为抑郁症变为诊断双相障碍,甚至可能是精神分裂症。

若病情继续得不到有效的遏制,患者还可能自杀,严重危及生命!

抑郁症和胃溃疡还有一点也很相似。胃溃疡的常见“罪魁祸首”之一——幽门螺旋杆菌具有传染性,临床中要求家庭成员均参与治疗,并养成使用公筷等良好习惯,彻底杜绝感染,才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而当一个人患上抑郁症后,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患者,这意味着其家庭关系、家庭系统都出现了问题。

如果想让患者康复得更彻底、更顺利,需要家庭成员也接受家庭治疗。尤其是父母,他们需要认识到家庭教育中的不足,积极改正,提高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的意识,避免再次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令病情反复。

希望社会大众要更加理性、客观、深入地看待抑郁症,不盲目乐观,也勿悲观消极。积极学习科学的、高效的精神心理学知识,选择最适合患者的康复路线,最终“渡过磨难、晴日归来”。



家长怎么帮助抑郁、双相孩子加快康复?

扫码加入“晴日知识课堂”

购买高级会员,一年内免费畅享所有专栏内容


热门文章:

学生开学刚3天就喊着要回家,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适应障碍?

每40秒就有1人死于自杀,如果孩子说“不想活了”,父母如何科学应对?

从央视《走近科学》的采访中,了解何日辉的成长经历和从业背景


热门视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