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雪芹在第五回中用对联和判诗的意蕴

 马桥彭祖养生馆 2021-09-14

曹雪芹在第五回中用对联和判诗的意蕴

——现代文解读与理解

文/吴仕钊  图/杨和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表现在文体兼备方面,这是一大特色。小说的主体文字本身也兼收了“众体”之所长,其中有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等,可以说应有尽有,简直是各体纷呈,调动各种文体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以诗而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和咏的,有应制体、联句体、拟古体,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之格的,有仿中晚唐《长恨歌》、《击瓯歌》之体的,有师楚人《离骚》、《招魂》等作而大胆创新的。据初略统计,《红楼梦》中有81首诗、18首词, 18首曲、1篇赋、3首歌、1首谚、4篇偈语、1首谣、1篇赞文、1篇诔文、13首灯谜、11首诗谜、1首曲谜、16首酒令、7首牙牌令、1篇骈文,以及建筑陈设上的楹联匾额。其中,第五回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曹雪芹在这里用对联和判诗的意蕴,究竟是什么?我们如何去做比较接近曹雪芹写作思想的理解?下面,不才不揣浅陋,逐一道来——

一、 宁府上房内间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是贾宝玉在秦可卿的引领下,一群人来到宁国府上房,先看到《燃藤图》心中不快,复又看到这幅对联。这个不懂世故的公子哥心里想,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能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对联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用来反衬贾宝玉的叛逆精神是再好不过的。我们用现代文解读——

通晓世事就是学问,了解人情便是文章。

实际上,这两句话,一个人一辈子的修养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就非常成功了。世事都很洞明,都看得很透彻,这是真学问;练达就是锻炼过,经验很多,所以对于人情世故很通达,这是大文章。能做到“世事洞明”的人恐怕不多,但要是想增长点学问,只要处处留心就能做到,从平常的事情中获得知识,日积月累,这些知识就会如粒粒沙子,堆成一个小沙丘。当你遇到问题时,你便可从自己的积累中找出相关的知识来解决,使问题迎刃而解。

曹雪芹在这里借宁国府的对联,反衬贾宝玉这个在封建社会里不谙世故的性格,为后来贾宝玉性格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 秦氏卧室对联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袭人是酒香。

曹雪芹特意在秦可卿“香艳”的卧室里安排一幅美人图以及秦观(与秦可卿同姓)书写的一副对联,暗示秦氏对宝二爷的引诱,也表现了贾宝玉的情趣。

在微寒中贪睡不醒,是因为初春的凉意;芬芳的气息沁人心脾,是美酒的香味。

唐伯虎的风流佳话很多,他画的“海棠春睡图”,是有来由的:传说杨贵妃一次午觉,唐玄宗把她比作海棠春睡未醒。秦可卿卧室挂着这一类的美人图是有用意的。宋朝的大学士秦太虚,就是北宋诗人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和苏小妹的故事颇有浪漫意蕴,又与秦可卿同姓。这幅对联不是秦观所作,而是曹雪芹的拟作。可见,曹雪芹在人物刻画上,让秦可卿在贾宝玉身上下功夫,是用心良苦。

三、 警幻仙姑歌

春梦随云散,

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

何必觅闲愁。

这是《红楼梦》第五回警幻仙姑出场时吟的一首五言绝句。警幻仙姑“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她这次出场,是接受贾家宁、荣二公鬼魂的嘱托,来点化贾宝玉的。她是曹雪芹所塑造的女性神仙形象。

中国古典小说每逢重要人物登场之时,为了引起读者对人物的注意,或者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往往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对人物进行渲染,而诗词歌赋的插入就是其中一种。曹雪芹对警幻仙姑的出场就运用了这一手法。在警幻仙姑还未露面之前,作者先让仙姑吟歌一首,刚一露面,又用“赋”对其外貌、风姿、气质等进行描绘。由此观之,警幻仙姑是曹雪芹着力塑造的女性神仙形象。曹雪芹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借仙姑之口预示大观园儿女的未来命运。   

人生的欢乐会如春梦一样烟消云散。

青春年华也会像飞花那样落水东流。

我要告诫大观园的痴情男女啊,

你们何必要自找无谓的闲愁!

一派繁荣和美好的梦想像云一样飘散,而飘零的飞花随着水流,也渐渐远去。“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开首两句表达了仙姑对世间人事的看法,在警幻仙姑看来,人的青春年华是美好的,人生际遇中也会有欢乐,但可惜往往又是好景不常,转瞬即逝,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化为乌有。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这两句写警幻仙姑对世上男女包括大观园痴男怨女的所谓“忠告”。“寄言”,即托人传达或直接传送的话语。“觅”,即寻找之意。“闲愁”,指不必要、多余的烦恼。基于前两句对世间人事的看法,警幻仙姑最后对大观园的儿女进行“点化”,要他们凡事得过且过,不必“庸人”自扰,自找烦恼。

四、 警幻仙姑赋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髻堆翠;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风回雪舞;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欲颦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欲止而仍行。羡美人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美人之华服兮,闪烁文章。爱美人之容貌兮,香培玉篆;比美人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蕙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远惭西子,近愧王嫱。生于孰地,降自何方?若非宴罢归来,瑶池不二;应定吹箫引去,紫府无双者也。

赋,是古代文体名称。汉代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赋讲究文采,注重韵节,兼备诗歌和散文的气质,在汉代风行,称“汉赋”。《警幻仙姑赋》写的是贾宝玉眼中的警幻仙姑的形象。文章从曹植的《洛神赋》中取意的地方很多。如“云髻堆翠”、“风回雪舞”等等,曹雪芹是有意使人联想到曹植梦遇洛神一事,所以作这样的模拟。作为赋体文章,文中反复铺陈,不厌其烦地比喻,夸饰有加地赞叹,这一大篇文字,只说了一个字,那就是“美”。从这篇赋中,我们可以窥见曹雪芹运用语言的绮丽才华。因为是赋文,不太好理解,我们用现代文解读——

就像鸟儿刚刚飞离柳树芳林,又像蝴蝶飞离花房,香洒全身。美丽的仙子啊,你走到哪里都是风光一片,就连园中的小鸟看见你,都会惊讶你的美丽,离开枝头,跟在你的身后飞鸣殷勤。你轻盈的脚步刚一挪动,你苗条的身影,就在九曲回廊上摇曳光临;你宽阔的衣袖刚一飘起,浓郁的兰麝早已芳香沁人;你荷花般的裙裾轻轻移动,早已传来环佩叮咚的一片玉音。脸上的笑靥能和春桃媲美,祥云般的发髻,像流淌的小溪垂洒在耳鬓。微笑的玉口如樱桃般大小,石榴般的牙齿,含香红唇。看那妖娆的身段,颤微微的就像雪花飞舞,清风吐波静无尘。和珠玉钗环交相辉映的,是那鹅黄和鸭绿。在眉毛和额头上,蕴含着彩色的光晕。你在万花丛中时隐时现,生气和高兴,都一样的美丽动人。你在池边留恋玩赏,风吹衣带,轻飘飘的,美轮美奂。蚕丝般的眉毛将要皱起,想要说话,却欲言又止,始终没有发出声音。莲花般的脚步轻轻抬起,想要停下来却又落在地上向前找寻。

我爱慕仙子的优良品质,像冰那样晶莹清澈透明,像玉那样洁白清芬。我爱慕仙子的华贵衣裳,闪烁的光彩映衬出灿烂的花纹。我爱慕仙子那倾国倾城的容貌,如同用香料做成了玉石,然后再雕出那美得天下难找,地上难寻的玉人。仙子的风姿好有一比啊,就像飞舞的凤凰在空中舒展,又像起舞的神龙在云中歌吟。你的洁白像什么,白梅带雪开在早春。你的清纯像什么,秋蕙披霜不染纤尘。你的宁静像什么,幽谷青松自成独林。你的艳丽像什么,朝霞映红池塘里的缤纷;你的文雅像什么,长龙在曲池中缓缓悠游的波纹;你的神采像什么,犹如晶莹的江水照着皎洁的月儿画一轮。这样沉鱼落雁的容貌,哪个美人能比得上啊?羞愧了那位浣纱沉鱼的西施女;还有那位远嫁塞北,让空中飞行的大雁看见她,只顾欣赏美丽,忘了扇动翅膀而跌落云头的王昭君。

太神奇了,我的仙子啊!你生在何地,来自何方?为何长得这样美丽,这样动人?我相信,就是在天上的瑶池也找不到像你这样的第二个,那里的七仙女,没有你这样举止文雅,丰姿绝伦。至于在神仙洞府里,你的容貌,更是天上难找,地下难寻。独一无二,俊俏超群。我知道了:你是从天庭宴会上刚刚归来,你是不是坐在瑶池边上的,那位最美丽最尊贵的上座佳宾。你是仙宫中举世无双的好姑娘,天地间最最美丽的化身。你究竟是谁啊?我的警幻仙子,如此的美丽,你是一位绝无仅有的神仙美人。

“警幻仙姑”,是曹雪芹采取浪漫主义的手法,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在这位仙子的引导下,贾宝玉梦游了她所管辖的太虚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钗册子,听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为下文铺开来写做了伏笔。曹雪芹没有把这位神话世界的主宰者写得像人间的统治者那样严肃、凶恶、虚伪,相反,仙姑的容貌是那样美,体态是那样袅娜,性情是那样温柔,品格是那样诚挚。

 

五、 太虚幻境宫门对联

上联:厚地高天,勘叹古今情不尽;

下联: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横批:孽海情天

“太虚幻境”的虚构,一方面是为了逃脱当时的文字狱,故意给作品蒙上一层迷离恍惚的面纱,另一方面也是作品艺术结构的需要,作者通过警幻仙姑引出《红楼梦》十二支曲,这对于全书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起到了隐示作用。贾宝玉被仙子领入这个“太虚幻境”,在宫门口看到这幅对联,我们用现代文再理解一遍——

天地虽然宽广,但可叹的是从古到今爱情却受禁锢不能自在;

世上有多少痴情的男子和哀怨的女子,然而可惜的是这男女的事情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罪孽的情种深似海,儿女的情长大如天。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曹雪芹能够冲破封建世俗,敢于这样大胆地讴歌男女之间的爱情,表现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民主思想和勇敢精神。

《红楼梦》在半文半白的行文之间,总是夹杂着诗、词、曲、赋或联语等。有时在每章回目的开头、结尾,作为每段情节的总述;有时在文中,作为对人物与情节的进一步描述。这里的一幅对联既有承前的作用,又有启后的用处,为主人公进一步深入梦境,起着导引的功用。

六、 薄命司对联

春恨秋悲皆自惹,

花容月貌为谁妍。

“薄命司”是曹雪芹杜撰的掌管“薄命女”的衙门机关。你看,在这里的薄命人的感叹:时光变迁,春去秋来,所有的悲欢离合都是因为自己内心的起伏,而引起的。内心的茫然,不知道自己美丽的容颜会为谁老去,又会为谁娇艳。这种少女怀春的伤感,实践上是暗示林黛玉的悲剧。用现代文理解这幅对联的意思——

一年到头含悲饮恨,都是自寻自找;

如花似月的容貌,为谁长得这般美好?

这里的“恨”是遗憾,是不满意。古书中,恨不表示仇视、怀恨。“悲”是悲哀;伤心。“孽海情天”“薄命司”的对联,都是用以隐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七、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判词

(一)晴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这个“薄命司”还真的管了不少薄命女,名册就装了许多柜子,抽屉里一册一册的画本,别的不说,单就金陵十二钗就装了《副册》《又副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既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满纸乌云浊雾而已”,这个是暗指晴雯的,这个判词的现代文诠释就是——

天晴月朗的景观实在难以遇到,易于消散的云彩难存于世间。

心地纯洁比天高,身为奴才不堪下贱。

美丽多姿,聪明伶俐,却惹得别人仇视和嫌弃,短命的这个人是因为有诽谤的言语不断发生,只落得多情的公子白白地想念,徒然挂牵。

晴雯在《红楼梦》众多女婢中,性格极其鲜明。这个连籍贯都不知道的奴婢,并不自轻自贱,对封建的礼教予以反叛,保持了做人的尊严。曹雪芹把她安排在十二金钗图册的首位,说明曹氏是十分欣赏这种蔑视权贵的个人性格的。

(二)袭人

枉自温柔和顺,

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

谁知公子无缘。

袭人的画面上是“一簇鲜花,一床破席”,暗寓“花”“袭”。上述四句判词是对袭人俯首驯顺的奴才性格的嘲讽。袭人和晴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曹雪芹有几分嘲弄地写这个判词,对袭人的所谓“美德”,冠以“枉自”、“空云”,对她的结局,冠以“堪羡”、“谁知”。本来袭人想通过自己“温柔和顺”、“似桂如兰”的品貌,博得主子的欢心,第一个委身于贾宝玉,满有把握地想当个“姨奶奶”的,但由于变故,未能如愿。在曹雪芹的八十回本里,袭人出家的时间比贾宝玉早,但在高鹗的续本中,改变成贾宝玉出家后“不得已”才嫁给蒋玉函,看起来合乎“人情世道”,实际上却与曹雪芹的愿意不合,减轻了曹雪芹对袭人这类人物的批判。

八、 金陵十二钗副册判词

(一)香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红楼梦》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薛蟠之妾,原名甄英莲(谐音:真应怜),甄士隐的女儿。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被骗子拐走,十二三岁时,被薛蟠强买为妾,改名香菱。她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这个判词首句写的是菱与荷花同长在一根茎上,一样芳香。荷花也称莲花,这里暗示香菱原名英莲。“自从两地生孤木”的“两地生孤木”寓一个“桂”字,点出夏金桂(薛蟠正妻)的名字。最后一句“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死亡,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香菱由地主阶级出身的小姐而终于落入四大家族的罗网,这种遭遇深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的斗争中,中、小地主必然破败的命运,也抨击血淋淋的妻妾制度的残酷,从而揭示封建“末世”女子的悲惨命运。可否用现代文这样理解——

菱藕与荷花连着一根茎,一样散发着香气,这个人一生命苦其遭遇实在令人感伤。自从到薛蟠家为妾遇到夏金桂,被虐待致死的灵魂才回到原来的地方。

《红楼梦》中写贾宝玉看到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判词两画和两首诗,解不出其中的意思,便将这一册子搁起来,又去打开了《副册》屉门,打开看,还是画,这画上画着一支桂花,下面有一方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画的后面就是上面的四句判词。曹雪芹用联想、用猜字谜语式的诗句,借对香菱的判词反映当时中小地主阶层难免破产的命运。

 

九、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

(一)林黛玉和薛宝钗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一个判词写两个人。用“停机德”这个战国时代乐羊子之妻停下机杼不织布,劝勉丈夫求其功名的贤淑故事,喻指薛宝钗;而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林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曹雪芹不愧为写作的高手,但后来人咋一看却不甚明白,倘若用现代文解释一番——

可叹薛宝钗有“停机德”那样的贤淑,

怜惜林黛玉能诗善文是个“咏絮才”!

“玉带林”(倒过来就是林黛玉)这个本来是攀附官僚的腰带却挂在树上,这是极不正常的;

金簪(宝钗)埋在雪地里也是不得其所。

曹雪芹用双关、谐音的判词,点穴般点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悲剧命运,她们两个人都与贾宝玉产生爱情纠葛,林黛玉鄙薄功名,厌恶世俗,追求爱情自由的思想性格与贾宝玉暗合,但有不为封建家长们所认同;薛宝钗热心功名,深于世故,温顺宽厚的思想性格不止一次地劝贾宝玉功名上进,博得贾母、王夫人的欢心,终于取得“宝二奶奶”的地位,但又与贾宝玉的叛逆精神水火不相容。这两个薄命女,正好在薄命司的册子里作一处记载,毋宁说是曹雪芹的有意安排,倒不如说是封建的吃人制度让两人殊途同归于一样的悲剧。

(二)贾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兔相逢大梦归。

元春这首判词画上的“一张弓”点出“宫”字,贾元春被选入宫,是在二十岁时,死时四十三岁,在宫中生活前后二十多年,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样火红。在宫里生活,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虽贵在皇宫,却认为到了“那不得见人的去处”,“终无意趣”,对自己的生活道路采取了否定态度。用现代文直白理解——

二十岁进宫到四十三岁死,在宫里生活了二十多年,也明辨了一些事情的是非道理。

由女史、凤藻宫尚书到贤德贵妃的宫闱生活,可谓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样火红。

贾家的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妹妹怎及初春(元春)的显耀光景?

在虎兔年交替的时候,贾元春大梦而归(在宫里死去)。

贾元春是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长女,贾宝玉的姐姐,贾府通称娘娘。因生于正月初一而起名元春。第二回便已入宫做女史,第十六回加封贤德妃。为了迎接元春省亲,贾府建造了大观园。元春省亲热闹欢腾,同时又表现出她在深宫高处不胜寒的辛苦。元春的命运关乎贾府兴衰,秦可卿之死标志着贾府末世来临,元春晋封皇贵妃则令贾府重现生机,然而她的暴卒,贾府失去了靠山,很快就获罪抄家。贾元春究竟是怎么死的,因为我们现在看不到八十回以后曹雪芹关于贾元春的描写了。因此,我们只能够从第五回里面,曹雪芹写下的对贾元春命运的暗示里去分析。她不是像高鹗续书里写的那样,很太平地薨逝在凤藻宫,她是因为虎兔相争,在一场权力争斗当中,悲惨地死去的。

(三)贾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贾家本府的姑娘们,元春入宫不提,另几个里边迎春性子软,惜春年幼且孤冷,唯有探春,虽是偏房所生,但为人心胸开阔,办事练达,兼有远见抱负,在众姊妹中尤为出挑,是位不可多得治家候选人。在贾府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时刻,她出理家政,“兴利除弊”、“开源节流”,“正名分”、“别等级”颇受一番苦功,满以为能够摆脱困境,挽救危机,但结果却是枉费心机,徒劳一场。说明封建家族面临的种种矛盾是不可解决的,它的衰败和崩溃是必然趋势,不是一两个“人才”、“志士”能够挽回其危的。贾探春远嫁天涯,涕泣望乡的悲剧是时代使然。这首判词,用现代文解读——

固然有清醒精明,凡事看得透,拿得定,说的出,办得来的才干和高远的志向,但生在封建社会衰亡的时代,偏偏没有运气。远嫁他乡后,清明时节只能在江边祭祀望着家乡,相隔千里,只有在梦里与家人团聚。

在八十回《红楼梦》里,第五回中,贾宝玉在薄命司册子上看到贾探春的画面上,是“风筝”和“一片大海”,这暗示贾探春远嫁海角,一去不复返。但高鹗的续书写她婚后回家探亲,这显然与曹雪芹的初心不合。这里提示一下,曹雪芹的原本八十回《红楼梦》与高鹗续后的一百二十回本,是两个有着很大差别的版本。

(四)史湘云

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楚云飞。

史湘云的家,就是“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侯门之家,富贵赫赫。然而,曹雪芹通过史湘云这个人物命运和性格,以及生活侧面,无情地反映了封建四大家族急剧没落与衰败的历史事实。这个判词写得很实在——

就是生在侯门富贵之家,又能怎么样?史湘云在婴儿时父母就相违去世,转眼之间,就到了凭吊夕阳余晖的光景,湘江逝去,楚云飞散,史家衰败,史湘云夫妇生活苦短啊。

史湘云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令人喜爱的豪放女性。但她毕竟是薄命司中的女儿,自幼父母双亡,由于史家经济拮据,也没有过上贵族小姐娇生惯养的生活;经史湘云的判词中推测,她最后嫁了一位才貌俱佳的郎君,但夫婿很快亡故,过着拮据的孤寡生活。

(五)妙玉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

终陷淖泥中。

判词的画上,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中,这似乎昭示了妙玉的命运。《红楼梦》中只说她是出身于“读书仕宦之家”,没有具体交代。这个具有“金玉质”的女子能诗会画,品性孤傲,自视高人一等,想摆脱这个污浊腐败的现实社会,想弃绝尘世,但这只是一种虚幻。这个判词的现代文解读——

想离开污浊的现实世界到洁净的佛门,又怎么能如愿以偿?都说要超脱尘世到空的境界,离开现实生活,未必能够真正超脱一切,离开这个现实生活。妙玉出身高贵,相貌美丽,好似金雕玉琢一般,终于逃脱不了被劫走的悲惨遭遇,陷于淖泥之中的命运。

妙玉和黛玉的身世和命运有些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妙玉出家了,而黛玉没有出家。《红楼梦》中,关于妙玉的篇幅很有限,前八十回,妙玉正面出场只有两次,一次是在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第二次正面出场是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高鹗续的版本后四十回写妙玉走火入魔,最后又被强盗掳去,虽然让人不能接受,但是也预示了妙玉的悲剧命运,正如上述判词中写到,“可怜金玉质,终陷污泥中”,“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六)贾迎春

子系中山狼,

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

一载赴黄粱。

判词画上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已经预示了所述之人必定遭遇像狼一样的恶人。“子”、“系”合起来是一个“孙”字。恰恰贾迎春的丈夫姓孙,名绍祖。这个孙绍祖是一个中山狼一样的险恶狠毒之人,贾府兴旺时,他拜倒贾府门下,乞求帮助;后来孙绍祖在京城袭了职,一跃成为暴发户,在贾府衰落后,抹下脸向贾府逼债,任意践踏贾迎春。这四句判词翻译成现代文——

这个子系合并的中山狼,一旦得志就猖狂得狠。贾迎春这个富贵人家的娇小姐,面貌如花,身段如柳,嫁给孙绍祖,婚后一年就被丈夫折磨而死,到黄泉路上去做黄粱梦了。

贾迎春嫁给孙绍祖后,备受折磨和凌辱。曹雪芹通过她的悲惨遭遇的描写,把笔锋指向四大家族以外的现实社会,进一步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凶残暴虐,草菅人命的罪恶行径;同时,也说明贾府已经衰落到连自己的女儿就保护不了的地步。

(七)贾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

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

独卧青灯古佛旁。

判词的画面,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个美人,在内看经文,独自坐在那里。从贾元春、贾探春和贾迎春三个姐姐的不幸遭遇预感到,自己将来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决心出家当尼姑。诗里流露的同情和惋惜也是曹雪芹矛盾心情的反映,你看——

看破了春末(三春表面上是指暮春,实际上是双关语,指贾元春、贾探春和贾迎春三个姐姐)的繁华景象,细心审察后悟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循入空门。可怜这出于富贵人家的闺阁绣房之女,公侯门第的后人,也只能在清冷的灯光下,独自读经陪伴在古佛旁边。

从判词中得知,贾府的这四位小姐的遭遇,都是比较悲惨凄苦的,所谓“元、迎、探、惜”就是“原应叹息”四个字的谐音,这反映了曹雪芹对《红楼梦》中塑造人物是寄寓了一定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的。

(八)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嵇康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有讥讽意味。判词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像王熙凤这样心机、手腕、权术和色相都过人的女性,按说是可以富贵善终的,但因为生在“末世”,也逃不脱悲剧命运。用现代文完整解读这个判词——

王熙凤这么优秀的佳丽,偏偏生在末世,都知道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嫁到贾府,顺从贾母,执掌大权,发号施令,作威作福,后来却遭到冷遇和侧目,被贾连休弃,哭着回到金陵娘家,这实在是一件哀伤的事情。

王熙凤是曹雪芹笔下塑造得十分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它精明炼达,善用权术,是贾府的“管家婆”,也是封建势力的帮凶,她既然受到主子的赏识,就必然遭到家族中同辈人的嫉恨,更受到下人的责骂。她“机关算尽”,可谓“太聪明”,但最终,“反害了卿卿性命”。也说明,助纣为虐的人,是绝没有好下场的。

(九)巧姐

势败休云贵,

家忘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

巧得遇恩人。

《红楼梦》里列入金陵十二钗的巧姐,由于年纪细小,性格尚未形成,所以在书中处于陪衬地位。书中提到巧姐娇贵多病,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凤姐因巧姐又病,想起要刘姥姥给她起个名字,说“……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她。”刘姥姥听她刚好是生于七月初七,就笑道:“这个正好,就叫她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日后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判词画上有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织。这里,“刘氏”就是指刘姥姥。“巧”是相关语,指在贾府衰败亡家的后,巧姐最后无依无靠被她的“狠舅奸兄”勾通人贩子企图把她卖入烟花巷时,碰巧遇上了受凤姐救济过的刘姥姥把她救走的事。刘姥姥成了她的“恩人”,后来,刘姥姥把巧姐招入家里,与板儿结成夫妻。板儿靠耕作家里的“两亩薄田”,巧姐靠勤劳纺织,在荒村里过着自食其力的安定生活。这四句现代文解读——

家业已经凋零,就不要再谈论什么骨肉至亲了。巧姐的母亲王熙凤曾经接济过刘姥姥,在舅父王仁,堂兄贾芸合伙拐卖巧姐时,幸为刘姥姥带走,才跳出火坑。

这首判词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伪善关系,得势富贵的时候,攀宗论亲;势败没落的时候,欺诈拐骗,骨肉相残。然而,巧姐幸运,比起她的姑母们,她能够安逸地生活在农村,诚如判词所说“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十)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

到头谁是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想妒,

枉与他人作笑谈。

这首判词是说李纨的。第一句桃李春风结子完,既暗含李纨之名,又喻其一生如桃李一般,在春风中开花结子,结子之后其青春也完结了。李纨的一生,是守寡的一生。她是封建社会的贞节烈妇,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用现代文解读后,或许有更多的理解——

李纨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一样,一到结了果实,也就凋谢了,贾府的末代子孙中,谁也比不上贾兰有“出息”;贾兰中举,李纨得了像冰水一样洁净的好名声,只落得空名遭人嫉妒,也只能白白地供人们当作笑料来谈论。

《红楼梦》中,李纨的笔墨不多,出场的次数也寥寥无几,组织诗社、举办的诗歌活动,耀眼夺目的是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人。在代理王熙凤料理贾府期间,崭露头角、风头正劲的是探春和薛宝钗二人,李纨成了可有可无的人物。当然,李纨的才干和心思全不在这上面,她在教育儿子贾兰上。儿子长大后,按照其母亲设计的路子——考取了功名,当了官吏。李纨也实现了自己凤冠霞帔、光宗耀祖的梦想,但她的生命也迅速凋零。她的判词上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凤冠霞帔的美人,就是此意。但即便是儿子很争气,走上了科举为官、仕途经济的道路,但你的美好青春能够挽回吗?到头来不过是给人当做笑谈资料罢了。

十二、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深,

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

造衅开端实在宁。

十二钗中最早谢世的是秦可卿。十二曲判词中,秦可卿的又是结尾。曹雪芹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个结尾?就是说,秦可卿一直活在因果里,直到因果的载体贾府结束。“秦可卿”的谐音是“情可轻”;“贾雨村”的谐音是“假语村”;“甄士隐”的谐音是“真事隐”。这样,我们不难看出曹雪芹委婉的曲笔,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借用“秦可卿”这个与贾家荣国府、宁国府有着幽灵关系的线索,讲述四大家族从兴旺到衰败的必然进程。贾家腐败总要有个导火线吧,秦可卿就是导火线。用现代文解读这几句判词——

在贾府男女相思之情实在是深广,这些有情种相逢必然弄出一些荒淫的事端,莫说荣国府子弟没有出息,开头造成祸端的实在是宁国府的人。

“淫乱是万恶之首”,贾府的衰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秦可卿是宁国府的人,不仅与公公有着不正当的关系,也让荣国府的二爷初试云雨,就连贾宝玉做梦,走进“太虚幻境”,见到“仙子”,似乎与秦可卿的“香气”有关。而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真实用意是披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但在当时文字狱盛行之时,把“情”“淫”这些现象当作幌子,有意给人一种“大旨不过谈情”的假象,用“贾雨村”把“甄士隐”结合起来,幻化出许多故事。

看了以上的对联和判诗,还有赋文,我们队曹雪芹的写作思想和艺术手法的巧妙的结合,甚为叹服。曹雪芹在第五回中用对联和判诗的意蕴,在于引述主要人物,预示故事情节,揭示人物关系,为表现作品主题服务。这些对联和判诗,在修辞格上,在语言艺术上,在文体应用上,都有值得玩味的地方。我们只有细细的品味,才能理解其中的韵味。

【作者简介】

吴仕钊,湖北随县人。文学硕士,襄阳市委党校退休人员。《湖北作家词典》介绍作家,曾任湖北省文联委员,湖北外国文学学会会员,襄阳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襄阳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近年主要从事国学研究,在春秋战国文化研究、诗经和佛学方向着力。公开出版《外国文学自学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慈悲大洪山》《缅怀》等书。平时喜欢写作叙事诗篇、杂文、随笔和散文。

《保康风采》编辑:邓龙金 / 审核:李修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