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长街】别有新塘一抹香

 文化宁海 2021-09-14

别有新塘一抹香

文字:小包车

摄影:山水尤

新塘村,位于长街东北,由上新塘、下新塘、小龙头3个自然村组成。东临岳井洋,西依车岙港,北靠大麦塘村,南临岳井村,树木葱茏,河水清澈,瓜田连绵,海风拂面,犹如世外桃源。该村原为铜港海涂,与对岙洞塘同时围垦,竣工又晚,故称为新塘。

1

围海造田  艰苦创业

清朝初年,新塘一带还是一片荒芜的海涂,风大浪急,海水侵袭,不宜居住。王氏先祖从天台黄雾迁居宁海胡陈,后转迁象山桐山,乾隆38年又转迁宁海双港之坦港。相传,王氏太婆,光着大脚,风餐露宿,不辞劳苦,天天为筑塘师父烧茶解渴,围塘成功后,获得三间屋基,遂结茅而居,开垦耕作,是为新塘创村始祖。此后,有朱、裴、蒋、鲍、杨、薛、盛、干等姓陆续迁入。春夏围塘种地,冬闲外出打工。

民国时,多数村民用青油灯照明,瓦罐的青油中燃着三根灯芯草,光线幽暗,有的村民不舍得用,趁着月色读书、写字、挈鞋底、干杂活,甚至抓来火萤台照明。相传有一位老人临终前,久久不肯闭眼,儿子凑到他耳边问,还有什么事要交待?他发不出声,盯着油灯,伸出两只手指头,媳妇一下子明白了,过去灭了一根灯芯,老人这才瞑目。由此,新塘子孙即使富有了,都不会忘却勤俭节约。

沧海桑田

清乾隆年间,大湖与长街大户牵头,对铜港的丁字港湾围涂筑坝。由于水深浪急,截流均未成功。在最后一次的堵口时,一位无名壮士,眼见截流又将功亏一篑,毫不犹豫抱起一捆柴,义无反顾地跳入缺口中,指挥合围。这时,一只大浪冲来,壮士体力不济,被卷入铜港深处。缺口堵住了,新塘得到了塘地,壮士却舍身取义,长眠在铜港之畔。为了缅怀他,村民在离堵口30米的铜锣山坡,修建了一座“泗州堂”。

1960年,新塘大队领导带领社员到铜锣山、拉尿岩、岭脚湾开辟了大批荒芜的山地;1968年秋,新塘大队实施围涂方案。大队干部薛成忠、黄兴位,联络大麦塘、对岙王、里坑、苏岙四个大队围垦海涂,1969年海塘围筑成功,海堤全长2.5公里,堤高3米,总面积1200亩,新塘村分到276亩土地;1998年,村里每户投入1100元,修筑高5米宽3米的标准堤坝,这条堤坝是新塘人的生命线,它抵御了多次台风和海浪的袭击,海塘和塘地安然无恙。

新塘新颜

如今,全村共有371户,1230人,拥有稻田700亩,果地1500亩,海塘300余亩,村民以水稻、瓜果种植为主,以海塘养殖为辅,村民收入逐年提高。

2

种植养殖 协调发展

围成的塘地,盐分较高,村民种上一种“柴籽”的植物"拔淡“,塘地淡化后,才种上粮食。先辈都因食不果腹来此围海种田的,多年来,村民牢记祖训,一直以种水稻为主,经过“淡化—施肥—种植—再施肥”的良性耕作,所有稻田土质肥沃。自从种上优质杂交稻,加强肥水培育管理,每季亩产达到1200斤。当年的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田。

1970年,海塘淡化后,先试种棉花,村主任朱火木年仅23岁,勇挑重担,精耕细作,管好海塘,当年栽种成功,全村当时有276亩棉花地。1979年有52%的耕地种植棉花,亩产超过120斤。那时,村民清晨四五点出门,经山前洋过渡,将棉花絮挑到石桥头收购站出售,中午用冷饭头充饥,回到家已是黄昏脚跟。

田连阡陌

第二年种了2000株柑桔,当年桔苗长势喜人,新塘由此成为全省围海种植柑桔的第一村。1974年,又在海塘种了3200株黄岩桔,在大队干部黄兴位、赵子肖带领下,成活率达到98%,此后又连续栽上本村培育的“温州无核蜜桔”。至此,276亩海塘共种上1.3万株柑桔,1976年,柑桔年收入30多万元,成为全省闻名的海涂种桔村。

县副食品公司在新塘开设柑桔收购点。1978年成为宁海重点桔场,县林特局多次派徐志龙、唐文英老师前来授课、辅导、培训,提高了桔农的种植水平。1982年,将原有村柑桔场的桔树承包到户,每年每株桔树上交5元。同年,又购买了15万株的早熟桔苗,全村70%耕地种上桔树,1994年全村共有350种植户,种植面积1341亩。

丰收季节,远远望去,绿色的桔林中挂满了黄橙橙的桔子,别有新塘一抹香。

硕果累累

随着市场对柑桔、棉花需求的变化,村民在原有桔地、棉地上利用薄膜育苗,改种大批黄瓜、西瓜、哈密瓜等瓜果,田野瓜棚密布。由于土地肥沃,耕种精细,瓜果香脆爽口,令人赞不绝口。每当成熟季节,收购车辆就会等在道旁,装车直送宁海、奉化、宁波、慈溪等地销售,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

海塘养殖是村民的又一项收入。2007年开始,村民在桔场外塘、中央塘、柴塘、咸塘养殖蛏子、梭子蟹、对虾,海鱼等。目前,全村尚有村属海塘300亩,全部承包给村民养殖海鲜,在承包者的精心打理下,每年收入不低,村里每年也能增加收入70余万元。

3

宽宏大度  情同一家

新塘经历二百多年的时代变迁,已形成了3个自然村、32个姓氏杂居的“移民村”。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先来的从不欺侮晚来的,大家流落到此,都是天涯沦落人,有逃荒的、有帮工的、有乞讨的;有棕匠、有石匠、有木匠、有泥水匠;有单身汉、有夫妻、有兄弟,怎可乘人之危,恃强凌弱呢? 祖先从建村开始便养成互帮互助、宽以待人的民风。谁家有困难,村民抛弃宗族观念前来帮衬。对失去父母的孩子,尽心照顾,视如己出,让他们同吃同睡同玩,慰籍孤单幼小的心灵,使孩子们在浓浓的亲情乡情中长大。新塘村各族之间都能相互包容,和睦共处。祖辈们善良朴实、宽宏大度的优良传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老道地

1964年9月,杭州有35名知青来村插队落户。后来,又有2个女知青嫁入本村。村里将他们分配到9个生产小队,建造了知青宿舍,安排知青到村民家就餐,直到知青食堂开伙

知青们能文能武,吹拉弹唱无一不通,白天,跟随村民下地干活,学习农业技巧。晚上,一起评工分,宣传政治时事。村里的小孩与小伙子没见过世面,一下子被知青们的才华吸引了,知青们一有空闲,身边总围着一群孩子,缠着他们讲故事、吹口琴、拉胡琴、唱样板戏,知青们也不厌其烦地为村民们表演,村里的文化气氛从此活跃起来了。知青与村民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村民也把他们视作自己的孩子,劳动中、生活上都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

知青们下来的第一年就遇到大旱,塘地附近没有淡水,劳动之余,村里的阿婶与小孩纷纷送茶水、送接力到田头,知青们感受了缕缕温情,感动得掉下眼泪。村民们手把手地教,如何耸肩换肩,如何用短柱稍担,如何犁地耙地,如何下种插秧,如何耘田施肥,如何收割等等。经过一段时间锻炼,知青个个黝黑壮实,成为干农活的一把好手,成为新农村的新青年。

老车门

村民与知青建立了感情,台风季节,接知青去家里避风躲雨;头痛冷热,前去问寒问暖;节气头日,请知青去家里聚餐,还塞些煮熟的番薯、洋芋、苞芦、糖蔗、小海鲜等,捎给没来的,不似亲人胜似亲人。知青们也把村民的家当作自己的家,每当从杭州探亲回村,小孩子等在村口,翘首盼望,知青都会给村民捎来肥皂、毛巾、糖果、跑鞋之类紧缺日用品。村民与知青结缘结亲的不少,有位知青因感谢一对夫妇的格外照顾,亲切地呼他们为“““阿大”,调回杭州后也未中断联系,直至两老过世;有个2岁的小孩不慎跌入深水坑,危急时刻,有一位杭州知青奋不顾身跳下坑中,费尽力气把小孩救上来,小孩父母一直心存感恩;有好几位知青与村民结为伉俪,白头偕老。

新民宅

1975年,经过磨炼,知青返杭,事业有成,仍与村民保持联系,每年重阳节,集体包车来新塘探望,三四十人带上慰问品,拜访昔日的父老乡亲,串村访友,参观塘地、果园、村貌,有说不尽的话,有诉不完的情,每次都会住两夜,共诉衷肠。分别时,乡亲们都捎上自家的土特产,挥泪道别。知青还与村班子共商新塘的规划与发展蓝图,帮助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困难,当听说村里在筹资建造文化礼堂时,筹集了10万元资金,算作对第二故乡的一点回报,拳拳之心天地可鉴。  

4

人才辈出 反哺家乡

二百多年来,新塘涌现出一大批人才,他们反哺家乡,荣耀故里,值得称颂。清道光年间有裴氏奕月公臂力惊人,武艺高强,一口苗刀上下翻飞,力劈七名劫匪,余匪落荒而逃,一时传为美谈;朱氏崇标公,书法天赋高,尤擅匾额与门联,名冠宁海象山,至今,村里的稻桶仍留有他的墨宝;清光绪年间,王氏荣茂公,精通周易八卦,道家法术,天文气象,是当时浙东有名的法师,门徒遍及宁海象山。据传,凡是由他择日主持操办的法事十分灵验,从龙潭取水的人还未到家,大雨随着脚后跟就到了。

古戏台

朱乃武

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950年任海军炮艇部队政委;1952年获全军英模军功章,同年9月任海军技术顾问,赴朝指导仁川战役,受到金日成宴请;多次得到张爱萍将军、萧劲光将军的赞赏。后转业到浙江省交道厅、新安江水力发电站、浙江省驻沪办事处任职,他热爱家乡,尽力为宁海、长街的经济项目疏通协调,从不收礼,两袖清风。

章晓红

杭州知青的女儿,读书品学兼优,工作表现突出,被县信用社评为“先进工作者”。1988年6月在青珠信用社值夜班时,面对持刀劫匪,大义凛然,毫不畏惧,誓死搏斗,壮烈牺牲,年仅19岁,被浙江省政府授予烈士称号。

企业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魄力的青年闯荡天下,千辛万苦,创办了几十家企业。涌现出王继选、王素凤、陈和平、朱道、朱鹏笑、蒋善育、薛英勉等一批优秀企业家,人在他乡,心系家乡,无偿捐资,投身新塘建设。2000年召开乡贤会,达成一个共识,不论财富多少,都要义不容辞为新塘出钱出力,形成了一种急公好义的风尚。大家商定,每年的重阳节,都由他们轮流出资慰问宴请村中老人;2004年3月,王继选捐款60万元,朱道捐款10万元,协助将3.5公里的村道浇成水泥路;2005年,王素凤出资50万元,建造村老年活动楼和戏台,连续五年出资慰问老人,村民们至今念念不忘。

老年协会

乡贤会献计献策,描绘出发展蓝图:建造村文化大礼堂;建造文化广场、商业街、森林公园、绕岛河道;清淤拓宽河道,加固绿化河堤,建造古朴小桥。目前,投资近千万元的村文化礼堂已竣工使用,气势恢宏,格调古朴、典雅、庄重,中间会场宽敞明亮,四周回廊简洁高雅,是浙东屈指可数的村级文化礼堂。

有一位在上海创业的乡贤,毅然卖掉在沪的住宅,捐资530万元,使得文化礼堂顺利竣工。他低调地讲,我出身贫寒,母亲过世早,多亏邻里乡亲照顾,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我虽然赚到了钱,乡情与亲情是无法割舍的,我觉得,金窠银窠不如家里草窠,人在他乡身是客,时代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堂堂正正为村里做一点事,不图名利,无须张扬。请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多宣传新塘领导班子,多宣传新塘祖辈的善德与包容。

文化礼堂

《宁波南湾新区规划》已出台,新塘将成为岳井洋西岸的一个重要节点。展望未来,蓝图宏伟,不懈努力,梦可成真。新塘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做好文化广场、商业街的引资筹建工作,把农业、娱乐、文化、商业结合在一起。

大会堂可开会、可做戏;文化回廊展示村史,露天广场可跳舞锻炼,吸引邻村的人来娱乐,扩大影响力;森林公园要建3片树林,一片是知青林,一片是退伍军人林,一片是村民林,鼓励每人手植一株树,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商业街中的宾馆、饭店、超市、茶室、理发、特产要一应俱全,成为同学会、战友会、疗养院的基地。做好瓜果采摘、海塘养殖旅游,要打出新塘农副产品的牌子,用自己商标的小礼盒包装,海产品自抓、自钓、自烧、自吃,筑巢才能引凤。

不久的将来,新塘村将会宾客云集、高朋满座,新塘的后代也会感受到先辈的努力与追求,充满了自信与自豪。  

新塘村远眺

   口述者:胡周春  朱仁信  黄立华  王善雅

                 朱建甫  裴恒贵  王继昌  王继选   

   采访时间:2019.8.3/8.18

 参考书目:

《长街镇镇志》   林欧福

《新塘村村史》   裴恒贵     

end

第13期

走进长街】 

作者:小包车

摄影:山水尤

编辑:小包车

审核:浩海紫烟

宁海聚焦文化工作室出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