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有云,“秦汉以来,山西出将,山东出相”【1】,说起山东人会考试,好做官这事儿,真可以借用一句外交辞令来形容,那可是“自古以来”…… 熟悉中国史的读者都知道,宋朝堪称是中华文化最为繁盛和发达的历史时期,所以,我们不妨以宋朝为例,尤其是北宋,来实际考察一下那个时候的山东人究竟有多么会考试,多么会做官,又能做到多大的官。 有宋一代武功不竞,而学术特昌,上承汉唐,下接明清,绍述创造,靡所不备。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宋明以降,被历代朝廷追封的五位“圣人”(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均出自山东。 天水一朝,“宋学”的先驱——“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三人均就学于泰山,他们也是范仲淹【2】等掀起“庆历新政”的启蒙者,以致于大文豪苏轼不禁感慨—— 自古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 ——《山东通志》【3】 但是,在开始这一课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厘清北宋时期山东地区的行政区划,以便更好地界定山东人这一群体和统计样本。【4】 宋朝时,你是山东哪里人? 北宋时期,有关今天山东地区的行政区划,大概有三次重大调整: 宋初,延续了唐朝的行政区划,山东地区划归河北道和河南道管辖;997年,宋太宗时期,将全国重新划分为十五路,山东地区归属京东道和河北道管辖;宋神宗时期,进一步调整之后,又分别属于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 具体而言,今天山东省管辖范围,在北宋时期大致设置: 4府及其驻所分别为 济南府(今济南历城)、袭庆府(今兖州)、兴仁府(今菏泽曹县)、东平府(今东平,宋徽宗时将原郓州改为东平府)。 11州及其驻所分别为—— 其中,京东东路,驻所为青州,下辖青州(今青州)、密州(今诸城)、沂州(今临沂)、登州(今蓬莱)、潍州(今潍坊)、莱州(今莱州); 京东西路,驻所为兖州,下辖济州(今巨野)、单州(今单县)、濮州(今鄄城); 此外,河北东路,驻所为元城(今河北大名),管辖着今属山东的临清、无棣、乐陵、武城、夏津等县。 以上,便是我们一切统计和分析的基础,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指标或数据,来衡量宋朝时期山东学子的规模或水平呢? 北宋状元,山东数第一 山东籍进士以及状元的人数,作为山东人会考试的例证,也许是最具说服力的。 有研究表明,而唐朝时期,山东籍进士约为103人,占全国进士总人数(988人)的10.42%【5】,北宋时期,确切可考的山东籍进士约为224名,如果不做严格区分的话,大致可以视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菏泽(46)、青州(28人)、济南(25人)、临沂(16人)、兖州(15人)、东平(14人)。 但是,与唐朝相比,北宋时期,山东籍进士的比例(1.35%)已经大大降低,但这一数字是逐年降低的,前四朝,山东籍进士约占全国进士总数的2.5%,但是,仁宗朝之后,则不足1%。 北宋一朝,总共产生了69位状元,其中,户籍可考的有63位,其中山东籍状元及第者有10人,约占北宋状元的15.49%,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就包括北宋的一对父子状元——梁颢、梁固(山东东平人,梁颢曾孙梁子美,是《水浒传》、《金瓶梅》中梁中书的原型)。 与山东籍进士的分布时期一以贯之,北宋时期,山东籍状元也主要集中在前期,有9名状元都集中出现在前四朝,而仁宗朝之后的93年中,再没有出现过一位状元。 北宋一朝,山东籍进士和状元逐年减少,这一点和今天的山东学子报考985、211的趋势似乎有点殊途同归,都切切实实地说明了一点,山东不愧为“中国内卷之王”。 北宋宰相,山东数第一 北宋时期,山东不只是状元多,而且,宰相也多,北宋第一位状元宰相吕蒙正,祖籍山东东莱(今山东莱州),而东莱吕氏堪称北宋第一家族,所谓“本朝吕氏一家执七朝政”【6】。 吕蒙正及其侄子吕夷简,以及吕夷简的子孙吕公弼、吕公著、吕好问,分别在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七朝相继为宰执。 但是,因为吕蒙正一支移居安徽寿州,所以,暂未列入山东籍宰相,但即便如此,北宋一朝,仍然有10位山东籍的宰相,其中王曾(山东青州人)、李迪(山东鄄城人)都是所谓的“状元宰相”,可谓盛极一时。 当然,以上仅以宰相为例,考虑到北宋一朝,枢密使、副,以及参知政事(副相),合称为宰执,同为宰辅集团,如果将担任枢密使、副以及参知政事的山东籍官员都统计在内,这一数字还将大大增加,比如范仲淹的岳父李昌龄以及提携过范仲淹的姜遵等位列宰执。 和山东籍进士以及状元的逐渐递减的趋势一样,北宋时期,山东籍宰相也大都出现在真宗、仁宗朝,而后期的近半个世纪中,仅仅出现了赵挺之(山东诸城人,李清照公公)这么一根独苗。 一个更为直接的体现是北宋后期的两位山东籍状元张唐卿、王俊民都默默无闻,尤其是王俊民(山东招远人),于仁宗朝末期状元及第,成为北宋最后一位山东籍状元,但他在官场上更是毫无作为,以致于《宋史》无传。 仁宗朝可以被视为山东籍进士、状元、宰相等盛衰的分水岭,此前,除胡旦(今山东惠民人)因卷入太宗、真宗之际的宫廷政变,因而仕途受阻外,其他山东籍状元几乎都曾官至宰执、侍从序列。 之所以山东籍状元和宰相逐渐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逐渐南移,尤其是北宋中期黄河频频决口,导致诸如“梁山泊”等重灾区,大大影响了山东地区的经济、文化繁荣,导致南北地域的发展极度不平衡,这一切又都体现在朝廷的权力分配上: 首先,仁宗朝以后,山东考生的解额大幅度减少,北宋进士试分解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其中,解试是初级考试,相当于今天的会考,解试通过后,即“取解”之后,才能参加礼部试,分配给山东的解额减少,必然导致山东籍进士减少,由此,山东籍状元及宰相也随之减少,三者可以说是亦步亦趋。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仁宗朝以来,以晏殊、王安石、曾布等人为首的江西籍宰相和以吕惠卿、章惇、蔡京为首的福建籍宰相,尤其是北宋徽宗朝,蔡京专权之后,“福建子”长期盘踞着宰执队伍,而山东籍士人再无出头之日。 御史中丞,山东数第一 北宋一朝,有所谓“执政四出头”之说,所谓“执政四出头”即(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翰林学士和三司使,堪称北宋宰执的摇篮,不出意外,大都会晋升为宰执。 北宋一朝,御史台相当于司法、监察部门,可以视为今天的中纪委,著名的苏轼“乌台诗案”,就是由御史台审理和调查的,因为北宋不设御史大夫,而御史中丞便为御史台最高长官。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桧以及范仲淹岳父李昌龄、李清照公公赵挺之都先后担任过这一职务,后来,赵挺之、秦桧都做到了宰相,而李昌龄(山东曹县人)则官至参知政事(副相)。 北宋九朝,先后产生过121位御史中丞,但6位户籍不可考,在剩余的115人中,仅山东籍就有16位,占总数的14%,北宋朝最后一位山东籍御史中丞是侯蒙(山东高密人),而侯蒙则是历史上真正平定宋江起义的人。【7】 与北宋山东籍进士、状元、宰相递减的趋势一样,北宋山东籍御史中丞同样呈现递减趋势,而福建籍却日益增多,仅徽宗朝,就诞生了5位福建籍御史中丞。 北宋朝廷上,南、北势力的此消彼长,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靖康之变以及整个南宋一朝,以南方人为主的大臣们对于坚守或收复中原的兴趣普遍不大,而志在恢复中原的吕颐浩(山东济南人)、赵鼎(山西闻喜人)、辛弃疾(山东济南人)、岳飞(河南安阳人)、韩世忠(陕西榆林人)等人,均来自北方,而主张和议的秦桧,则是江苏南京人。 这与澶渊之盟时,以寇准、毕士安等为代表的北方人主战,而以王钦若、陈尧叟等为代表的南方人则主和,简直如出一辙。 【1】此山东,非彼山东。 【2】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改嫁到山东淄州,并在山东生长、读书至23岁,才离开,因此,山东可以说是范仲淹第二故乡,范仲淹初入仕途时,更是受到淄州人姜遵的提携。 【3】苏轼语,转引自《北宋山东地区的人才研究——以进士为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刘大明)。 【4】南宋之后,山东被金人占领,不再归属宋朝。 【5】同第【3】。 【6】《挥尘录》。 【7】《两宋御史中丞考》(刁忠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