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州的知识

 黑龙江波涛 2021-09-15

江苏省的市,不少是古代的州沿袭下来的,至今在地名中还留有痕迹,如苏州、常州、扬州、徐州等。州,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它的演变和消亡,反映了这些地方建置沿革的来龙去脉。

州,是洲的本字,原意为水中可居之处。用州来划分地域,始于春秋战国。当时的学者将其所知的大陆先后分为十二州和九州。相传孔子选编的《尚书.尧典》云:“肇有十二州。”传说大禹治水后,并天下为九州,所以,《尚书,禹贡》又作冀、充、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吕氏春秋.有始览》则有幽州而无梁州;成书于战国的《周礼.职方》则有幽,并州而无青、 梁州。后世学者分别以之为夏制,商制、周制,合称三代九州。其中,扬州,徐州两个州名为苏北二市沿用至今。但九州中的扬州地含今苏、皖、赣、浙、闽等省在内的广大地域;徐州则包括淮水至泰山、济水至黄海之间的土地。实际上,上述著 作只是时人借托旧时的背景对天下的话分,与国家行政并无关联。现在,有不少县、市志在记载建置沿革的时候,沿用旧县、府志的说法,-直延伸到上古,说本县、本市夏、商、周属某某州,这实际上是将行政概念与地理概念混为一谈了。

汉武帝元封五年(106年),开始用州这个古老的概念给督察地方的中央官员确定巡视范围。为了加强中央统治,汉王朝将京畿以外的地方分为十三个州。州名大都沿用《禹贡》、《职方》中的名称。每州设刺史一员,当刺史.的职权仅限于纠劾郡守、巡察地方,并没有行政上发号司令的大权。所以,这时的州还不是地方行政区划。今江苏境内,江南属扬州部、江北属徐州部。

时过二百多年,东汉末期,为了集中军政权力,改刺史为州牧,赋之以军事、行政之职,使之成为高级军政长官。所以,献帝时的州牧大都是些割据一方的人 物。这个变化,在州的历史上是划时代的。当时,州领郡、郡辖县,一改以往郡、县两级的地方建置,形成了三级建置的格局。这种格局对后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而州作为地方行政单位,自此开始了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

西晋承东汉旧制,分境内为十九州。但到了南北朝,由于南北分治及新开发的地区增多,州的数量居然增加。仅今江苏境内,就有北徐州(治彭城)、南青州(曾治广陵),南兖州(先后治京口、广陵)、南徐州(治京口)、扬州(治建业)等。其中,南兖州经过几番迁徙,最后定居”广陵”,并成为统辖广陵郡的上级机构。由于州的数量日增,而新辟的疆土有限,州的地域也就日趋缩小。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为了和设在京口的南徐州隔江而治,规定南兖州仅限于江淮之间,这与当初包括山东西部与河南东部的广大土地的兖州是不能相比的;东起建业,西至寿春、霍山一带的扬州,则更是汉末北含苏南皖南、南容赣闽、西抵鄂豫的扬州之中的弹丸之地了。州的规模虽然逐渐缩小,但由于南北各朝的国境相对于汉比较狭小,所以,州仍旧俨然保持为最高的地方区划。

隋代先废郡存州,遂又改州为郡,地方仅存州(郡)、县二级。如开皇九年(589年),改晋陵郡为常州,改南兖州为扬州,并废除了介于扬州与广陵等县之间的广陵郡,大业元年(605年),复改苏州为吴郡,改扬州为江都郡。从州、郡的相互更名中,可以看出,这时的州与汉代州下的郡的规模其实是相当的。

唐代复改郡为州,如吴郡复改为苏州、江都郡先后改为兖州、邗州、扬州(其中仅有16年称广陵郡)。唐代的州,分。上、中、下三等,分别设大都督府、都督府,下辖多少不等的府州。当时,扬州为大都领七县,故为上州。扬州大都督和扬州刺史都设衙于蜀冈上的牙城内,管辖着雄富繁盛的广陵重镇。这样,县、州之上又加设了一层机构,恢复了地方三级建制,使幅员辽阔的唐王朝减轻了尾大不掉之苦。至唐中叶,都督府又成空名,府州之上便有道,直至权归藩镇节度使。总之,唐代的州,规模虽与隋相当,但已不再是最高地方区划,而降为中层了。

从宋开始,州的范围更为缩小,州的概念也部分地向地名转化。宋代的州有大有小,依次分节度,防御、团练、军事四等。如镇江,扬州都是节度州。当时,扬州一分为五,仅领江都、广陵二县,辖境之窄是前所未有的。

原属扬州的仪真、高邮、宝应都是县的家底,故曾为军州。从太祖开始,大的州即升为府,如扬州府、苏州府。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行政区划的名称,已由府字取而代之,而州字已和原先的地名(如扬,苏)合成为地名的一部分了。那些未改府的州,如徐州、常州、泰州、郑州,概念如旧。州以上,先由转运使巡察数州辖境。淳化四年(993年), 分天下为十道;至道二年(996年), 又分天下为十五路,形成了州府以上的一级政权,今苏南属两浙路,苏北属淮南东路。

元代的州与宋代一样,与府大小有别,却互不相辖。府州以下有县,上有路,路上有道,道上有省。如扬州路,下有高邮、安宜(宝应)二府,真、滁、泰、通、崇五州;扬州路属淮东道,淮东道属江淮行省(淮东道废时,直属江苏行省)。州中有的带县,如泰州领海陵、如皋二县,有的不带县,有的属于路,如泰州等五州,有的直属省,如真州。这时的州,在省、道、路、州(府)、县五级建置中,已沦为中下层。州的等级最低的时候在明清二朝。此时,州与府已不仅是大小之分,而有了隶属关系。州隶于府,府隶于省。也有少数直属于省的州,称直隶州。有些州州下无县,称散州,其等级只能与县相比。如扬州府高邮州原领兴七、宝应二县,乾隆年间,兴化、宝应自隶扬州府,高邮遂为散州;扬州府泰州原领如皋县,雍正三年(1725年),如皋别属通州,泰州又为散州。清代定制,散州散厅与县是基层,直隶州与府是中级,而直隶州主要分布于江南一带,数量有限,所以总的说来,州已成为基层的地方行政单位。由于州县的组织不健全,既无人事权,又缺办公费,俸禄又极微薄,加上各种摊派层层压制,州的不景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民国开始,州的概念终于全盘演变成地名的一部分,而在国家行政中消失了。民国初,废府州而存县,各县直隶于省。江苏省六十一县直属省政府,扬州的江都、仪征、泰县、高邮、宝应、兴化、东台都是如此,在江苏省,徐州废为铜山县,扬州废为江都县,镇江(润州)为丹江,常州为武进,苏州为吴县。徐州、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只成了人们习惯_上对这些城市的称呼。建国后,前清的州,或作市,或作县,如徐州市、扬州市、高邮、泰州、泰州市、仪征县(市) ,其中的州字,已经全然没有行政区划的含义了。

州,作为地方行政区划既然已经消失,为什么还能顽强地在地名中保存下来呢?这似乎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找到原因。凡作地名保存下来的州字,原先的地名大都是单音词,如扬、泰、徐、常等等,单独使用则显得不够明确和响亮,即使在古代也是如此,所以古人有“惟扬”之称。缀之以州字,形成双音节便是这个道理。如此这般的长期使用,又使它们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当新的区划名称产生的时候,它们便作为完整的地名而冠之于前了。那些原名就是双音节的,州字往往就自然淘汰了,如高邮(州)县、宝应(州)县、仪征(州)县。

现在,还有些少数民族设有自治州,苗、布依、藏、回等族都有,但这个州并非全国普遍现象,故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