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民俗(15)---卖蝈蝈

 溱湖之恋 2021-09-15
“冬养秋虫”是入冬后的一个古老民俗。秋虫主要是养蝈蝈、蟋蟀、油葫芦、金钟儿、秋蝉以及蝴蝶等。过去麦收之后,胡同里就开始出现卖蝈蝈儿的。小贩们多是把蝈蝈儿装在秫秸或麦秸编的笼子里。笼子的样子很花哨儿,有圆的、方的、八角的、三角的,远远地就能听见蝈蝈儿清脆的叫声,吸引许多四合院里的人前来购买。

  

《燕京岁时记》中就有"京师五月以后,则有聒聒儿(蝈蝈儿)沿街叫卖,每只不过一二文"的记述。这些蝈蝈儿多来自河北易县、涞水一带,一是个儿大,二是叫声清脆悦耳。而四合院里的人买蝈蝈儿时绝少买一只,大都买双个儿,一则是老北京人有成双成对的习惯,双为吉利数,二则是两只可以相互戏逗,叫得更欢。买回来的蝈蝈笼子大都挂在屋檐、门楣、窗前或院子的葡萄架或海棠树上。从此蝈蝈儿的鸣叫就成了四合院里最动听的声音,一直能叫到立冬。
养北京古老民俗,明清时的北京盛行养蝈蝈,当时皇宫内及城乡人们都喜爱玩养蝈蝈。养蝈蝈的容器有用草棍或高粱秸编成的笼子,讲究的要用葫芦。葫芦皇室贵族的多是用象牙楠木或景德镇的名瓷御制而成。而民间的葫芦制作也很精细,老北京时专有种葫芦和加工雕刻经营葫芦的手艺人。清代皇宫内曾专有孵育蝈蝈及蟋蟀的暖室,育养好的秋虫装入锦囊或精致的葫芦中供皇帝们把玩,还常放在宫宴中边吃边听美妙音响以助兴。

  

据《清宫词选》载:清宫内的宫女都爱养蝈蝈,有一次一个宫女正侍候慈禧沐浴,宫女揣在怀中的蝈蝈忽然大叫起来,宫女当时吓了个半死儿,可没想到慈禧却没生气,反倒高兴得嘻嘻笑了起来。老北京人将秋虫养至冬日有寓意为延年益寿之意。

  

旧京时要买冬蝈蝈则需到丰台养花的暖房去买,此时的冬蝈蝈价钱当然是最贵的。玩养蝈蝈有四合院里的老少爷们,也有住在杂院里的五行八作的普通平民如人力三轮车夫等。而殖养冬蝈蝈者大多是府宅贵人梨园名伶或文人墨客们,名净金少山、画家齐白石、王雪涛等名人都喜爱养蝈蝈。有些人冬日将蝈蝈葫芦揣入棉袍内的特制背心里,外出边办事边欣赏蝈蝈的鸣叫。记得大画家齐白石还曾画有一幅白菜与蝈蝈的著名国画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