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这种苜蓿叶式立交,是最不适合我国国情的立交桥形式。四条左转匝道挨得太近,汇入主路和驶出主路的车流在很短的缓冲距离内交叉。再加上匝道短、弯角大,车速普遍比较慢,车一多自然就纠缠在一起了。 21世纪以前,北京修二环、三环和北四环的时候,所有立交桥都是这种构造。现在这些立交桥中,有条件做小手术的,已经把车流交汇点改造到辅路上,至少缓解了主路的压力,如四环的安慧桥,三环的马甸桥、安华桥、紫竹桥、分钟寺桥,二环的东直门桥、阜成门桥。凡是没改造的,比如建国门桥、复兴门桥、三元桥、四元桥,全是北京的常态化堵点。尤其是三元桥,我小时候三环还没升级成快速路的时候,它是全北京最宽敞的立交桥,现在它反而是最拥挤的立交桥,连骑车都堵。苜蓿叶立交俯瞰造型是很美观,但用在车流量大的路段,就是十足的反人类设计。当然设计师和城市管理者也不傻,21世纪以后北京的立交桥基本都淘汰了苜蓿叶造型,改用图6图7图8这三种主要形式及其变体了。车流要么在匝道里交汇,要么在主路上有很长的缓冲带,基本不再因为设计问题而堵车了。 其实,苜蓿叶立交美国许多主干路上仍然很普遍,多年来也没啥毛病,原因很简单,这些地方的车流量比北上广差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