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辰溪织女之乡:铜山文化名片之二——铜山卡

 肖湘塘88 2021-09-15

       “潭湾三八场,铜山好婆娘”,说得一点都没错,铜山的女子勤劳而善良,持家温柔而闲慧,落落大方,秀外慧中;挣钱勤劳肯干,吃得起苦,霸得起蛮,曾誉满三湘的铜山卡便出自于铜山这一群凡间的织女之手。

      旧社会,潭湾的染坊不仅多,而且染布颜色鲜,尤以印花布更具地方特色。据笔者所知,在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潭湾染坊大大小小就有十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覃普生染坊、张德学染坊、万朝银染坊、唐恒发染坊、姚本好染坊。晴天,各染坊晒布,吊挂青蓝土布,是潭湾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么,染布的布从何来?当然是勤劳而善良的铜山坪妇女们双手织出了。那时的古邑铜山,家家户户都在织布,称辰溪的织女之乡。

       织女之乡,铜山坪一线,大大小小,六十多个村子,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纺纱织布。如果没有如此之多染坊,织女们织的土布,怎能变成青布、蓝布、印花布。铜山妇女勤劳织布,静静的深夜,各个村子一到深夜便是“但闻机杼声”,只听到织机的声响,她们除去家务,都在不停的纺纱织布,大部分时间都扑在织机上,每天能织一丈多白土布,每个赶集日都要送土布到潭湾的染坊。“潭湾三八坊,铜山好婆娘”这两句打油诗,就是夸赞铜山妇女勤劳织染的真实写照。  

       因为铜山织女们勤劳,潭湾街上的染坊业务规模一直在扩展,几家染坊都备有染缸,硚岩(又称踩岩)和晒布架。虽然染坊设备不多,不需要多少资金,只需从贵州购买染料,请几个伙计就可开业。但染坊的工序一样不能少,所以都聘请了伙计和先生。染布时伙计们首先在染缸内制成染水,水要适当,染料要兑匀,印花布,还要豆浆,工序并不复杂布染好后,再把布匹到晒布场吊挂晒干。尔后,晒布的伙计把晒干的染布,放在硚岩滚上踩,称之为上硚或上踩。硚岩为凹形,人站在两头,手抓固定木棍,硚岩下面是木轮,木轮下面摆布,人两脚用力,木轮和硚岩自然滚动。踩的染布光亮色鲜。上踩,在染坊是一种重体力活,应是身强力壮之人负责这项工作。

      潭湾街上这几家染坊生意的好坏,都由铜山坪的织女们双手织出的布量所决定。民国时期,铜山妇女染出的土布有铜钱厚,染色艳丽,常用青、蓝两色进行渲染,且质地优良,价格实惠,耐穿不易破,曾风靡一时,畅销省内外。人们把自己喜欢穿的铜山土布做衣服称之为“铜山卡”。自此,“三、八”潭湾赶集日,铜山卡便遍布着集市的布场,常有外地商贩到场上收购铜山卡。

      岁月不再,时光荏苒,随着时代的发展,潭湾的织女早已外出寻找着自已的牛郎。 据潭湾的老人们回忆,旧社会的潭湾“三、八”场,最具特色的是布场,染坊的老板忙得不亦乐乎,铜山坪织女们也在此时来售卖自己的织品,寻找着识货的牛郎。

待续铜山文化名片之三——铜山瓦匠

       铜山文化名片之四——铜山古县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