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探寻古油坊,白云流处遇花开

 肖湘塘88 2021-09-15

今天到谭家场,顺道前往神洞溪,只为一睹辰溪仅存的神洞溪传统古油坊。

从伍家湾而进,顺水泥公路一直往左,过椒坪溪,米家垅路口,左转便是神洞溪自然村。一入村口,便是文姓家庙,庙旁有土地堂,都说“入乡随俗先拜土地”,我连忙上前作偮,祈求此行的平安。文姓家庙不大,仅能容纳数人入,供有菩萨三尊,旁有乾隆二十八年石碑两块。从碑文解读:此处供奉着文法圣,文法圣乃文虎之法名,是留下“一片丹心照汗青”的南宋宰相、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后裔文思贤(又名文源八)之子。文思贤有四个儿子,文法圣排行第三,出生于元末明初时期,性格倔强,天不怕,地不怕,毁了一座古庙,惹怒了庙神,后被庙神的七个背花折磨而死,也毫不示弱,后来文姓后人为他立牌建庙来祭奠他。

过文姓家庙,转弯便是辰溪仅存的传统古油坊,油坊虽不大,但五脏俱全,大小石碾两块,架在环形石槽上,旁有磨粉石磨,炒菜籽铁锅灶台,方桶靠墙柱而立,油榨仍满榨摆放,只是不在榨油期,油锤御下摆放在地上,真有点架上油槌拉上几槌,喊几声“一、二、三”的冲动,听一听油槌和油尖撞击的声音。

传统制油工艺当地人叫榨油,打油。是通过炒籽,磨粉,蒸粉,穿油衣,压饼成型,上榨槽,打油槌等工序。通过油工们拉动油槌不断地撞击,不断地加入油尖将油从油饼中压出,再通过斜槽将香喷喷的原生态的食油汇流到油桶。整个过程,考验着人的耐性,也成就了人与人协作,沟通,奋进的过程,促进了和谐厚朴的民风。心手相传上千年的工艺,神洞溪人割舍不去,还在坚守传承。


看完油坊,本要驱车返回。因路窄,前行至神洞溪自然村中调头。刚转过一个弯,对面山头上,漫山遍野的樱花占领了我们整个视线:满山的樱花争奇斗艳,花团锦簇,粉色的似迎春的桃花而不艳俗,白色地似倒春寒里的䔧花更显纯洁。不知从何处泛起的丝丝轻烟,一缕缕,一团团,或成丝线,缠上了树稍,或成雾团,笼罩着山腰。最后随风掠起,亲吻着花枝招展的樱树回旋环转不肯离去,合拢,又散开……,直到我的双眼模糊。

我们几人同时叫好,停好车的大酉书院的张院长,下车后紧盯着对面的山头,幽幽的点燃一根烟,深深吸一口再吐出,静静地盯着它,看它飘然流动,袅袅升起,又渐渐消散。紧接着拿着手机猛录个不停,示意我们安静,录下了这白云流处的巧遇。

仍沉醉不愿归去的张院长,再次驱动车辆,要再入林深处,再登山高处,要去白云流处赏樱花。上行二三里石子路后,将车停在靠近山顶的倒车坪上。却不想,雾起,山头隐去,樱花时隐时现,渐趋模糊,最终全部隐于雾中。我想,这就是“无山不飞雾,无雾不绕山”的得来吧。

我们一行人,仿佛不见了花却仍可闻到花的清香似的,痴痴地站在雾中,望着对面雾中的山头。山峦迭翠,莽莽苍苍,余光里的张院长等人的脸上满是婉惜。

原来,相约不如巧遇,巧遇白云流处的樱花真美,漂散着清香。

仙人湾高古塘村:一个去了满村尽叫“老表”的地方

修溪椒坪溪:一个“处处白云流”的休闲胜地

修溪龚家湾:古沅水的遗珠,辰溪“三湾”首富村

上蒲溪当锋村:三打瓜子金换来聚宝盆

望乡树林:曾经的土匪窝,如今风景却独好!

上蒲溪茂兰冲:一个出过路神和才子的地方

上蒲溪保树坪:昔有“孟母三迁”,今有宝树坪“五更其名”

上蒲溪梯田村: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

苏木溪二都湾——一个天蓝山青水秀的地方!

辰溪历史文化名村——东山下的刘家垅村

辰溪后塘:山水丹霞纪岩村

仙人湾瓓垤村,原来就是腊天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