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置顶]文始道文化概述

 见青黄 2021-09-15

子弗山人 传 为信 智者正道 斗音 文始道

文始道文化体系,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关尹子。因其在老子西出函谷关时,得到了老子的《道德经》,并流传后世,被世人视作是老子思想的嫡传继承人。而老子思想又最为古老,堪称文化的源头,故而后人称关尹子流传下来的文化体系,为文始道。但文始道,作为先秦时代形成的一个文化体系,历史以来一直以神秘面纱示人。历朝历代都奉文始道为正道嫡传,包括明代张三丰也说“文始最高”,都知其文化体系的纯正和高度,但是却都不能具体描述其到底高在何处、纯正在何处。我们下面从思想传承、文字传承、易学传承、养生修身中医经络传承等,四个方面简单来介绍一下,希望大家能够见其大略。

(一)思想传承

文始道对于先秦诸子思想的解读,很多方面也是与众不同的。我们下面从《道德经》、《阴符经》两部经典来举例说明。

大家都知道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那么,到底怎么才算是“道法自然”呢?我们平常接触到的传统道家思想是清静无为、退让不争、无私无欲、功成身退等等。但文始道给出的解读却不是这样的。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无为”一词的后面,跟着的是“无不治”;在讲“不争”时,后面跟着的是“莫能与之争”;在讲“退让”时,后面跟着的是“天下乐进”;在讲“无私”时,后面跟着的是“能成其私”;即便老子说的“功成身退”,那也是为了达到“长保”子孙“祭祀不忒”的目的;当老子说不要“杀人”时,后面告诉我们其目的是为了“得志于天下”;当老子说“吾将得而杀之”时,他的目的是“夫孰复敢矣?”——我杀鸡骇猴,看看谁还敢不顺服,也是为了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无为、不争、退让、无私、不杀人或杀人、功成身退等等,那都只是手段,而目的是“无不治”、“莫能与之争”、“天下乐进”、“成其私”、“得志于天下”、“长保”子孙“祭祀不忒”等等。老子说“言有君、事有宗”,你必须先弄清楚自己说话、行事的目的何在后,才能找到最为妥善的方式、方法、以达到和实现此目的。否则,那就成了没头的苍蝇、只能是瞎冲乱撞、即便成功那只能归结于幸运,而不能算是智慧。

那么,什么才叫智慧。《道德经》在讲道德。只有当我们弄明白了什么道、什么又是德,这才算开启了智慧之门。道是自然规律、是辩证法。德,与获得的得本是同源字,但多了一个目和一个心。这就告诉我们,道德的“德”与普通获得那是不一样的,那是眼睛仔细观察、心中仔细想好后的一种获得,是讲究方式方法的一种获得,是对人对己有交代的获得,是自己受益、别人还说你好的一种获得。别人认同你的获得,你才叫有德;别人反对你的获得,就会说你缺德。能够实现德的方式方法,称之为术。

道,讲的是自然规律、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讲的是原理性的东西;而术呢,是方法论、是行事的方法、手段和策略;德呢,是你的最终目的、目标,是最为妥善的获取结果。术,是道与德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只有明澈了“道”,才能够找到行为处事最好的“术”,也才能实现最为妥善的“德”。中国古文化之所以被称之为实用性文化,就是因为很多经典都是在讲术用的方法论。所以古人称道家思想为黄老道德之术,就是黄老思想指导下为人处事的行为策略方法论。

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读懂老子思想的真谛,错把手段当目的了。为了无为而无为、为了不争而不争、为了无私而无私,这就迂腐了。很少有人去思考,我为何要无为、我为何要不争、我为何要无私,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收获。当“无为”不能达到“无不治”这一目的时,那怎么办?那就要“有为”。所以老子又说“无为而无不为”。当不争手段,达不到谁与争锋目的时,那就要去争。

所谓“道法自然”,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道无亲、惟德是辅”,上天是没有思想感情的,谁能够认识自然、把握自然规律,谁就能够从自然之中获得更多、发展更好。

而《阴符经》讲的就是如何看透竞争的本质、以及如何去竞争。比如什么“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什么“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等等等等。我们这里重点解释一下“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一句里的“贼”字。因为对于这个字的解读、历朝历代那么多人都没有得其精义。贼字,从则从戈,是靠武力建立起和维护的一种规则。用毛主席的话来说,那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光靠嘴皮子是不行的。老子也说“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武力,可以保持不用,但不能没有。必要时,还得靠胳膊粗、拳头硬说话。五贼,是易学里五行的反生反克理论。而五德是五行的顺克理论。我们都知道的金克木,那是顺克,大家都不熟悉木又能反克金的理论,这叫反克。“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一句的意思,通俗来说看透正规则的人,你在社会安身立命没问题;只有看透反规则的人,才能成大事。

道家思想,旨在教人成为通透自然之理的明白人,不是为维护某个阶层利益而偏执说教的。谁听懂了、谁受益。听不懂的,也只有被“神道设教”愚弄的份儿。这与儒法等家思想不同,他们主张的“君权神授”“命由天定”等思想,那是在维护统治阶级既得利益,是愚民思想。而文始道传承的道家思想主张的是“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天下乃人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谁有本事谁上台、谁得天下;没本事的、你就得下台让位。你的天下是你凭本事集聚了众多力量拥护你、而打拼来的,而不是什么神赐予的。你继承的天下,那是你祖辈父辈们提着脑袋换来的,不是神赐给你的。你只有懂得了的艰辛,你才能珍惜已有的成果。否则“崽卖爷田不心疼”、早晚要败亡。历朝历代封建王朝到后期之所以衰败,其根源就在于统治阶级自己都被自己的洗脑思想给洗脑了,天真地以为他们自己真就是“天命注定”的,天生就比下层人高一等。殊不知想当初他们祖辈的成功,恰恰是在那些所谓的下层人的支持和拥护下才取得的。也正是每到一个朝代的末期,总有智者看透这一点,然后利用“贼”的思想,发动底层群众推翻了现有统治。

所以文始道文化旨在教人“不为人王、亦能自主”,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做一个通达的明白人。进则王侯将相、退则隐士贤人。

(二)文字传承

文始道传承的文字解读,与历朝历代字典的注解很多方面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那个“贼”字的解读,字典里也是没有的。我们下面不妨再试举两例。

比如简体字的无和繁体字的無。其实甲骨文里是有简体字无的,那么后来为什么又与表示跳舞的那个繁体無字扯上关系了呢?古往今来的字典也都没有说明白。文始道传承的说法是:所谓简体的那个无字,甲骨文从头从万[mò],表示一个人的头颅已经与身躯分离,失去了头颅。万[mò]字,本义是指无头人,进而又指祭祀无头人——战神刑天的一种舞蹈。据说刑天被黄帝砍掉头颅后,依然以脐为口、以乳为目,手舞干戚战斗不止。万[mò]舞是古代战争前军队誓师的一种祭祀舞蹈,旨在鼓励将士们不要恐惧死亡、虽死犹生的大无畏的抗争精神。所以,后来这个无字就和表示跳舞的無字通用了。

再比如繁体的“萬”,历朝历代字典的解读说,甲骨文画的是一个蝎子形象。文始道文化传承的解读是,萬字从廾[pān]从九(不理解这个九字的,可以查看附录视频《甲骨文数字之真义》),廾[pān]是两只手的象形,是用双手摆弄小木棍儿进行运算的意思,而九呢表示运算达到了一个极致。萬字发的是廾[pān]的音,意思是用双手摆弄木棍进行运算的最高极限单位,再多就玩不转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重视文字的解读呢?所谓,“文以载道”嘛。你只有真正弄明白了文字的意思,你才能够真正明白古人在典籍里到底要表达什么思想。如果连文字的意思都不明白、或者似是而非、甚至完全错误,那你理解的思想,可能要与作者想要表达的就南辕北辙了。咱们文始道文化在对古文献典籍解读时,非常注重文字表意的研究。他的本义是什么,衍生义又是什么,为什么会衍生出这些个意思等等。后面我们会出一个APP字典,把一些重要的字都整理讲解一下。

(三)易学的传承

大家都知道连山、归藏、周易三易法。连山、归藏在历史上是失传的一种状态,而周易即便有传承,其中很多秘密也都难以破解。但在文始道文化体系里有相对系统的传承。

我们不妨先从周易里的一个千古之谜谈起。秦汉以降,易学界对于河图洛书与八卦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一直争论不休。直到宋代争论已经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欧阳修主张河图洛书本身就是伪作、更别提与八卦有什么关系了。他曾上书给皇帝,建议“顺非而泽者、杀无赦”。而苏轼、王安石等人虽然认定河图洛书与八卦必然存在联系,却又无法证明。后世的邵雍、二程、朱熹,直到清代的江永等易学大家,也都试图破解二者之间的推演过程,却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而这个推演过程,文始道文化就完整传承了下来。因为过程极其复杂,这里就不展示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附录里的推演视频,叫做《河图洛书是如何一步步推演出八卦的?》

我们且说从这个推演过程中得到的八卦所对应的数字是:离1、坎2、震3、巽4、艮6、兑7、坤8、乾9。

这组数字有什么神奇之处吗?我们把他们代入先天八卦就会发现,阳仪和阴仪是左右呈现的,且阴阳两仪是平衡的、数字之和都是20,这反映的是年的立春和立秋历法思想;我们再把他们代入后天八卦,这时候阴阳两仪就变成上下了,数字之和也都是20的平衡状态,这反映的是一天的晨昏昼夜分界线的历法思想。我们再把他们代入彝族八卦图,就会发现彝族八卦图既包含了左右阴阳两仪的年的立春立秋历法思想、又包含了上下阴阳两仪的晨昏昼夜历法思想。

另外,被称为八大国宝、十大谜团之一的秦始皇陵文物“石博茕”,自出土以来无人能解其谜。但我们通过河图洛书推演八卦的一些基本理论,就能轻松破解其设计原理。这个石博茕竟然是一个天地宇宙立体模型,他上半球刻的是先天八卦的六子卦、下半球刻的是后天八卦的六子卦,上下两个半球共用一个天、一个地,即乾坤二卦,所以他是个十四面体。具体推演过程见视频《秦始皇陵“石博茕”的秘密》。

(四)养生修身中医经络传承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世人养生修身大多都是盘腿坐了。而文始道传承的依然是秦汉之前、道家原始的跪坐采气法,并系统保留了上古的道引养形术——熊经鸟申。

下面,我们就来参考几个小视频:

通过以上概述,我们不难发现,文始道文化可以说涵盖了中华文化主体内容,无愧“文始最高”之名。至此中华盛世时代,传统文化复兴之元年,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要复兴的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是儒家君君臣臣的封建奴性思想?还是佛家消极的厌世、弃世思想?还是像文始道文化、这类阴阳对立和合、辩证统一的道学思想?文化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新时代的百家争鸣已经拉开序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中华民族思想之魂的道学文化,必然会在此盛世、重获生机、造福天下。

本文由 文始道 作者:文始道官方 发表,其版权均为 文始道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文始道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