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回响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1-09-15


01

笃信经典的魅力

彰显高山仰止的素养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小学部

胡汉丽

01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次相约齐鲁,走近名师,聆听陈琴老师吟诵《诗经·卫风·木瓜》,让我如饮甘泉,如沐春风。因为她的饱读诗书,因为她的文化底蕴,因为她的歌喉,更因为她无与伦比的吟诵,把我带到了另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世界,感受美好,深受冲击。

1. 微笑  阳光  自信

“您有花朵般和蔼的笑容,有花朵般纯洁的心灵,有花朵般哺育果实的精神,使我们这小花儿开得那么娇艳,美丽,您就像春日的阳光,温暖着我们这小草、小花、小树的成长。陈老师,我已经见过您4次了,我每次见您都笑容满面。”曾经听过她课的学生如是形容她。她柔软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放松的坐,去掉那些镣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舞蹈。她的讲解不温不火,字字珠玑,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微笑、 阳光、自信,尽显她赤子之心;谦逊、自由、舒展,彰显她大家风范。她是小语界走出来的国学教育大师!她是中华经典素读教学法第一人!她是我崇敬的陈琴老师!

2. 满腹经纶  厚积薄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她厚积薄发,满腹经纶,饱读诗书,敢于创新。在会场上,她尽情吟诵,她出口成章,她旁征博引,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课上,她给学生渗透语文传统文化的内容,讲述《诗经》的来历、构成和孔子教诲儿子的故事,探究“王”与“玉”的字理,了解古代吟诵的来历,体味吟诵的妙趣。短短40分钟的国学课,涉及到的人有孔子、孔鲤、子思、许慎、曾国藩、司马迁、鲁迅、叶嘉莹、南怀瑾、徐建顺,内容从《诗经》的经纬到琼琚、琼瑶、琼玖的区别,从玉的文化意义到故宫博物院的诗人行吟图,这一切无一不显示她从小的底蕴和现在的博学。其实,只要你细细品味她的《经典即人生》就会发现,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司马迁到周兴嗣、朱熹、王阳明,直至王国维、鲁迅、胡适、辜鸿铭、陶行知,钱穆、叶圣陶、吕叔湘、范曾、陈丹青、朱永新、刘小枫,港台的李敖、董桥、龙应台、张晓风;而国外,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到近现代的卢梭、尼采、海德格尔、叔本华,更可贵的是,埃及、以色列、日本、印度的先哲与近现代才俊,她都一一涉猎。她深植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典籍给养,才有课上的行云流水。

3. 浑然天成的嗓音 唱响吟诵之美

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显然,《诗经》305篇都是有固定的乐章、乐谱和音律的。而且,吟唱起来有节奏感,有韵律,有美感,会让背诵变得轻松而快乐。这些诗歌,经陈老师优美的嗓音,变得美轮美奂,耐人寻味,课堂气氛一浪掀过一浪。当她呼下课时,孩子们没一点反应;再呼,仍没反应。陈老师说:“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真的下课了。”在座的孩子们才恍然大悟,全场掌声如潮。陈老师的吟诵教学法,不仅把学生带进了兴趣盎然的境地,也把吟诵的种子种在了老师们的心里。大家纷纷模仿,全场都在吟唱,充满古典韵味的集体吟诵声久久回荡在整个会议厅,回荡在每个人心头。此刻,吟诵真如阳春白雪般具有不能言说的魅力!

4. 悲天悯人的情怀

陈老师是一个有着悲天悯人情怀的传道者。本着知之、好之、乐之,学有所获,听者收益的原则将传统文化用学生喜爱的方式会意、传承。或用故事激发孩子情趣,或联系自己生活,深入浅出,传旨达意,或引经据典,严谨学风,智慧课堂。海量阅读的倡导者韩兴娥老师说:“如果她是大学老师,那大家可望不可及;如果她是中学老师,学生已错过了学习母语的最佳时光;如果她仅仅是一个母亲,而不是传道授业的老师,只能惠及一个孩子而已。所幸陈琴是一名小学老师,所幸她的心灵始终保持着清明状态,以宠辱不惊的平常心态、抱元守一的定性,心甘情愿地当一名纯粹的小学一线语文老师。” 她深深地爱着学生,如果不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她就不会如此“ 消得人憔悴”地在吟唱经典上“上下而求索”。她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阅读经历告诉天下人经典不难学,所有智力正常的小学生都能腹有诗书。” 这次《诗经·卫风·木瓜》一课已经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的“投桃报李”“知恩图报”的种子。我希望那些怀疑经典作用的人,建议他们走近陈老师,相信陈老师会改变他们;更多了解支持陈老师的人,也要走近陈老师,走近仁者、智者、行者的陈老师,这样,会更加坚定我们的信念:经典启蒙,浸润人生!

曾几何时,我带着高中的弟子们在高考的试题上鏖战十载,筋疲力尽。语文的美和老师的幸福在哪里?带着一种梦想从高三下到小学,怀着一种无奈当起了小学一年级班主任,懵懵懂懂教起国学,偶然巧遇拜师求学。一份热情、一种冲动让我走进了国学的讲堂;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让我看到前方万丈光芒!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谛,中华千年经典诵读!这次聆听陈老师的教诲,敬佩陈老师的才学,笃信经典的魅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要在教好文本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遨游书海,在记忆的黄金时段,把经典的种子撒播在孩子们的心中。

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后知奋进,知奋进后境界越来越高!对教育事业的追求让我深深体会到:付出爱的过程是甜美的,付出爱的道路却是艰辛的。然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懈追求,就像悬崖上峭立的松柏,必须扎根于深深的石缝,一刻也不放松,才能成为傲立苍穹的绝美风景。陈老师说:“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带出爱读书的学生;只有老师会读书才能教会学生读书。”恩师在此,“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02

将“吟诵”进行到底

青岛格兰德小学  孙  杨

02

有幸参加“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陈琴老师执教的《木瓜》一课。我想把这节课中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一、用小故事做开场白,吸引学生注意力

从一上课开始,陈老师就以小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从课题入手,从《诗经》的“经”字讲起,讲到“卫风”,又讲了孔子和儿子、孙子之间发生的故事。这一切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于是,一些看似枯躁的文学常识通过老师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一下子让课堂鲜活起来,学生马上显现出很渴望的眼神,迫不及待想听下面的故事。

二、尽管课堂容量大,学生却能轻松应对

本节课从开始导入、初读原文、检查预习、指导吟诵,通过了解汉字故事,了解原文的白话文意思到最后反复学唱。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却不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反复学习吟诵,并且到最后能做到自己编曲吟诵古诗和生活中常用的短语和句子,这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学生能在短短40分钟内学会吟诵这首诗歌,掌握吟诵基本方法并运用到生活中,这既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传统文化知识底蕴丰厚,也说明了老师能运用适合孩子的方法组织教学,是一位非常善于钻研的优秀教师。

三、学生做到了“玩中学”、“做中学”、“错中学”

在学习吟诵环节,陈老师先讲解了“平声”和“仄声”的吟诵规律,并让学生带着手势学习发音规律,再跟着老师学习吟诵。老师先教学第一小节,待学生掌握了规律之后,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第二小节。尽管学生做的并不够好,可是老师鼓励学生自信,并给学生做正确指引。经过第二小节的磨合,大部分学生已经会吟诵,并且乐于展示了。接下来就出现了非常感人的画面,教师和学生一起边做动作边吟诵这首诗歌。诗歌内容本身积极向上,再加上那一个个稚嫩而又坚定的声音,那样谦卑而又好学的姿态,使得全场上千名教师送给老师和孩子们热烈的掌声,以至于陈老师说下课后,同学们还是站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不愿意离去,是因为他们很喜欢这节课,很喜欢这位老师,也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听过这节课后,我也给自己制定了新目标,首先,应该学习陈老师这种在业务上刻苦钻研的精神,也要在我们学校的“国学”教育中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吟诵,掌握吟诵方法,让学生通过“吟诵”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通过兴趣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将我们的吟诵进行到底,把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小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1)》,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