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散文五人行|剑钧|青藏高原的脚印

 剑钧文学图书馆 2021-09-15

      周末散文五人行与您同行


青藏高原的脚印

        文 |  剑钧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一个人的脚印就是一个人的历史,从秦川村落蹒跚学步到青藏高原戎装出发,脚印记录下他春日的稚嫩、夏日的活力、秋日的成熟……在我先前的想象中,脚印有时会像春花,留下一地美丽;有时会像秋雨,留下一片风霜。可在他的想象中,脚印是可可西里的红柳,留下中国军人的赤诚;脚印是唐古拉山的车辙,留下高原汽车兵的初心。

       于是,在北京万寿路28号,我与宗仁老师的话题围绕青藏高原聊开了。61年前,他还是汽车团新兵;61年后,他仍情系高原,用笔架起一座心桥,续写闯荡“生命禁区”的军魂。从他的脸上,我看到“昆仑之子”岁月风霜的印痕;从他的眼神,我看到了高原老兵的一往情深。

                         一

       那是格尔木吗?他第一次驾驶军用卡车,在“南上拉萨、北去敦煌、西往茫崖、东到西宁兰州”的路牌前,从脚踩油门的那一刻起,长度约200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公路,就成了他形影不离的亲密“伙伴”。他笔下,“飞雪和冰凌在方向盘上交汇,山路和戈壁在掌心重叠”。此时,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位穿着满是油污的破军袄,驾着德国二战时旧卡车的年轻军人,在摄氏零下30多度气温下,渴了吃一口雪,饿了啃一块冻馒头,困了歪在椅背打个瞌睡,手冻得也像馒头似的,一个月也洗不上一次热水澡……在他心里:苦,是一种人生的滋味;乐,也是一种人生滋味,将两种滋味融合到一块,就是一种与命运抗争的忍耐,就是充满诗意的生活了。

       他回忆说,那是一台上世纪40年代的老爷车,没有电瓶,没有马达,没有启动机。每天清晨,冒着极度严寒走出屋的头一件事就是拾干柴烤车,一烤就是一个多小时,否则,车子一发动,管子就憋断了。为了烤车,他有时还不得以去挖红柳根,尽管很清楚这是在破坏最脆弱的环境,心里很痛,但却毫无办法。还有一次他和战友实在找不到可燃的柴禾,为了跑车,他们把棉军衣的棉絮撕下来,浇上柴油烤车。后来,他将此成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解放军生活》节目播出。村里乡亲在广播里听到了王宗仁的名字,告诉了他的老母亲。母亲心疼儿子就赶做了一件棉背心,让父亲千里寄给他,他很长时间都舍不得穿。

       这就是当年青藏高原汽车兵的真实写照。苦吗?苦!难吗?难!累吗?累!但在他眼里,这却化作撞击心灵的一篇篇激情散文,化作一首首瑰丽诗行。透过青藏高原恶劣的天气,他感悟的却是心中的万里晴空。

        “剑钧,你知道没修青藏公路前,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吗?”他不待我回答就接着说,“我军第一次进藏,在唐古拉山整整走了22天,才翻过大雪山,到了藏北的那曲,又走了半个月,才终于到达拉萨。自从有了青藏公路,有了高原汽车兵,我们的战士和民工再不用赶着成千上万的骆驼、牦牛、骡马,靠人背畜驮,往返大半年,运输进出西藏的物资了,再也不用靠酥油点灯照明了,再也不用靠烽燧传递信息了。但在这光鲜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的汽车兵,每天承受的却是'生命极限’和生与死的考验。我的良知告诉我,不能忘记他们,我要用笔记录下来,以告慰无数英烈的在天之灵。”

                         二

       那是唐古拉山吗?在青藏高原的军旅生涯,给了他源源的原生态素材;七载青藏公路的行走,让他的文学创作热情升华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我问宗仁老师,入伍之初,可有什么撞击心灵的故事,打开您文学创作的大门?他随即说:“当然有啊,'唐古拉山25昼夜’的故事虽说发生在他入伍前,但就在他所在团一营。1956年12月24日,一营204名官兵在副团长张功,营长张洪声的带领下,出动近百台车进藏,当车队行进至唐古拉山时,遇到百年不遇的暴风雪。10级狂风,零下40多度低温,把车队困在雪路上,是进也不能,退也不能,与外界的联络彻底中断了。”

       25昼夜,断粮了、缺油了,生死考验摆在每个人的面前,战友们不约而同地撕下棉衣里的棉花,蘸上汽油烧烤发动机的油底壳,棉絮撕光了,就撕工作服;25昼夜,恰逢了1957年元旦,饥寒交迫的战友,不改豪迈的革命热情,敲起锅碗瓢盆欢度新年。

       25昼夜,战友们用铁锹和双手生生挖出一条冲出死亡线的“雪胡同”,死神在英雄们面前退却了;25昼夜,50多名官兵被冻伤,却没有冻坏一台车辆,损失一件承运物资。当他们走出没膝的雪地时,前来救援的战友们看到,他们一个个衣衫褴褛,脸色黝黑,像荒野里走出的野人。

       青藏高原,一个冰雪的世界,鲜有绿色,缺少鲜花,但在他眼中,险恶的生存环境,恰恰赋予他生命的坚强和创作的灵感。在那里,一代又一代的汽车兵一年又一年默默奉献着最好的年华和最美的青春。他们顶着雨雪冰雹,穿行生命禁区,闯过死亡地带,用生命传承着军人的光荣传统,用血肉之躯诠释着军人的神圣使命。于是,他激情写出了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作品《藏地兵书》,写出了央视《朗读者》播出后,产生轰动效应的《藏羚羊跪拜》,写出了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夜明星》《拉萨的天空》《女兵墓》《背心》……

       他当年开着军车,120次翻越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脉。旁观者看到的是千里冰封、满目荒凉,他看到的是大气磅礴,壮美风光。沿途一路,他欣赏到一幅幅唯美画卷:敦煌石窟、日月山、青海湖、格尔木、不冻泉、昆仑山口、可可西里、纳木措湖、长江源、拉萨河、布达拉宫……这一道道令人神往的风景线,在他踏着油门的脚板下,一次次风驰电掣般闪过,刺激着他的神经,碰撞着他的魂魄。他兴奋地写道:“走进西藏,也许你会发现理想;走进西藏,也许你能看见天堂。走进雪山,走进高原,就走向了太阳”(《走进西藏》)。

                           三

       那是梦中的青藏高原吗?宗仁老师的高原情结一直让我深深地感动着。他将青藏高原视作他文学创作的福地,看作他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他从1958年从军走进青藏高原,在当了7年汽车兵后,被调到总后勤部,先后做过新闻干事、创作室创作员、主任,并逐步成长为当代散文大家。他人虽去了北京,心却一刻都没有离开青藏高原,离开汽车兵战友。

       在《藏地兵书》获奖时,他道出了对青藏高原的情缘:“当我把自己生命融入到那个海拔的高度时,我就觉得我的身体是属于那块高地的一个部分。我走在京都大街上,常常把长安街走成了雪山上的小路,宽阔的小路!”

       去年岁末,我曾为《散文诗周刊》公众号向宗仁老师约稿,他发来《青藏写意五题》,其中有章《唐古拉山夜灯》写道:“藏北的夜/空寂/无人/我睁大漆黑的双眼/寻找光源/远方的远处有一粒亮光/把暗夜撞疼/我朝它走去/它离我越来越近/放大的美丽/我知道那是兵站的夜灯/专为四野的夜行人亮着的夜灯/冬夜已闭上眼睛/它亮着”。读到这里,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

       他至今仍不改在青藏高原形成的,天不亮写作的老习惯,每当清早六点钟,他书房里的灯会准时亮起来,就像雄鸡报晓那般自然。他说,当年开一天的车,浑身像散了骨架似的,保养完车辆,夜幕降临了,战友休息了,他却将驾驶室当成了写作间。打开工作灯照明,写到夜里12点或1点钟。雪域高原万籁俱静,仿佛只他一个人存在,只有想象中的文学女神陪伴着他。有时写到天色微亮,他索性趴在方向盘上小憩,醒来又继续出发。天天这般折腾,但行车竟从未出过事故,莫非这就是文学的神奇魔力?

       来京后的50多年间,他数不清有多少次重走青藏公路,有多少次泪洒高原兵站。他迄今创作的600多万字作品,出版的40多部书,大多与青藏高原和汽车兵有关,他将文学的脚印也留在了青藏高原上。

       他要回昆仑山去,那里掩埋着700多名军人的遗骨;他要回可可西里去,那里有跪拜的藏羚羊在无声呼唤;他要回格尔木去,那里有和野狼一道倒下去的藏族老人;他要回巴颜喀拉山去,那里有开着军车倒在叛匪枪口下的18岁战友……

       他每一次回去,都在把情感甚至生命交付给青藏高原,都在默默为逝去的同志和战友献上一束花。是他们以生命的代价,将幸福的阳光洒在了共和国的高山、田野与江河……

       他在用手中的笔丈量祖国版图中,那博大而美丽的青藏高原;他笔下留下了一行行脚印,印在共和国那片神奇又神圣的土地上。

(原载于《解放军报》长征副刊2019.12.09)

有 




n薛h 




郑润良

       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后,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六届文学评论高研班学员,《中篇小说选刊》特约评论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汪曾祺文学奖评委;里下河文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曾获钟惦棐电影评论奖、《安徽文学》年度评论奖、《橄榄绿》年度作品奖等奖项,主编“中国当代中青年作家作品巡展”在场丛书、海南作家实力榜丛书、“锐势力”中国当代作家小说集丛书等。

       读剑钧先生的《青藏高原的脚印》,可以体会到作者是一个对自己的文字有虔敬之心的人。可以看出,作者阅读了王宗仁先生的大量作品及相关资料,并怀着真诚的崇敬之心与王先生促膝长谈,才有了这篇篇幅不长,却情深意切的散文。

       此文切中肯綮,牢牢抓住王宗仁先生人生道路与艺术道路的高度融合这一主旨。言之有物、结构用心、语言朴实、细节充盈、情感真切,对读者有所触动和启发,这样的散文就称得上好散文了。


“嘉宾有言”名录(以文字发布时间为序)

冯秋子    刘秀娟   梁衡   凸凹    穆涛    

张凡     杜卫东  史建军  王剑冰   乔叶 

 张庆和   施亮    王也丹 刘琼 郝朝帅  

李林栋  罗雪村  尹世霖   李迪  何向阳  

梅洁    古耜   徐忠志   王小朋    彭程    

王谨   陈先义  侯军   高洪波   裘山山  

徐迅  李硕儒  单占生  沉石   林立公    

王彥     刘虔   李静宜   俞胜   马淑琴  

梅小璈  陈喜儒    范昕   简以宁  刘齐   

陈丹玲   何频   宁新路   王道生  宋长征 

任彥芳  颜华    阿紫     陈桥生   纪从周 

刘丙钧   阚则思  刘玉琴 胡健    任蒙

吕高排  祝欣     程步涛  戴荣里  雨瑞 

冯敏飞     周璐  徐庆群   张策   苏北  

何弘  王贤根  朱竞   李迪  鲍尔吉·原野 

 范党辉  赵李红刘湘如  蒋建伟 魏华莹  

胡玥   马誉炜  韦法明 任启亮     冯杰  

毛梦溪  董岩  吴光辉  王彬   孔会侠

李青松  叶竹钧 碎碎    王子君 王克臣  

欧阳青  郑润良

鸣谢报刊名录(排名不分先后)

        自“周末散文五人行”2018年3月问世以来,承蒙诸多报刊杂志厚爱,对五人行公众平台发表的散文加以刊发或转载,特刊登此名录,以鸣深深谢意。

报纸: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习时报、工人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作家文摘、检察日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建材报、中国测绘报、中国环境报、中国自然资源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贵州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山西晚报

期刊:

海内与海外、海外文摘、散文选刊、天津文学、中国老年、民主、国酒文萃、厦门文学、红豆

剑钧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曾入选新浪读书超强阅读人气榜作家,《今日头条》认证“优质美文创作者”,《天天快报》《腾讯新闻》签约专栏作者

迄今结集出版长篇小说《古宅》《爱情距离》《情人规则》等8部,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智能之城》《黎明再出发》等6部,长篇情感散文《我愿用温柔对你,赶走这个世界的阴霾》《潜能是大海,分数是浪花》2部,散文(诗)集《写给岁月的情书》《窗内窗外》《寻梦塞纳河》等6部,累计500万字。现有15部实体书和电子书正在当当网、京东销售,并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文在线、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上线阅读。



     阅读别人的故事

     突围只在心里

     现实

     只把手伸给你

     伸给你  

     就代表没有距离

          —华静



    我的人生信条 

    活

     就要快乐的活

     爱

     就要纯洁的爱

    写

    就要发自内心的写

—李培禹

    生命虽短

    却是一个行走过程。

    试着把生命

    当作一首诗,

     用微笑来品味

     才是享受人生。

—剑钧



      爱过

      奋斗过

      享受过

      生命无憾

          —沈俊峰

      当我行走

      触到灵魂的颤动

      当我回首

      听见花落的声音

      当我写作

      看到命运的恩赐

           —冻凤秋




       点击下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