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肥胖症

 山河教育网 2021-09-16


肥胖症

重点难点
掌握
评价标准、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熟悉
肥胖的常用干预方法、代谢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了解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肥胖症

概述
þ  肥胖症(obesity)是一种以体内脂肪过度蓄积体重超常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肥胖是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基础
肥胖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þ  能量平衡和体重调节
Ø  能量平衡和体重调节是由中枢和外周信号相互作用的复杂生理过程,由中枢神经系统、肝脏、脂肪、骨骼肌、胃肠道、胰腺等共同参与,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双重调节
Ø  体内调节能量摄入的因子包括:减少摄食的因子:β-肾上腺素能受体、多巴胺、血清素、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GLP-l)和瘦素等;增加摄食的因子:α-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神经肽Y、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elin)、增食因子(orexin)、甘丙肽(galanin)、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CB)等;代谢产物如血糖、脂肪酸等。机体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生热作用、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以及适应性生热作用等
þ  遗传因素
Ø  肥胖症有家族聚集倾向,遗传因素的影响占40%~70%。大部分原发性肥胖症为多基因遗传,是多种微效基因作用叠加的结果。目前认为“节俭基因学说”是肥胖发生的重要机制。节俭基因是多个基因构成的组合,人类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能有效利用能源生存下来,在食物丰富时可引起(腹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节俭基因(腹型肥胖易感基因)包括β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素敏感性脂酶、PPARγ、PC-1、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糖原合成酶等基因
þ  环境因素
Ø  环境因素是肥胖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热量摄入增多和体力活动减少。除热量摄入增加以外,饮食结构也有一定影响,脂肪比糖类更易引起脂肪积聚。胎儿期母体营养不良或低出生体重儿在成年期容易发生肥胖症。此外,多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肥胖有促进作用,包括双酚A(BPA)、邻苯二甲酸、二噁英类似物及多氯联苯等,其机制与类雌激素样作用有关
þ  内分泌调节异常
Ø  下丘脑是机体能量平衡调节的关键部位,下丘脑弓状核(ARC)有各种食欲调节神经元。外周循环中参与能量代谢调节的重要激素包括:瘦素、脂联素、胰岛素、胃生长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神经-内分泌调节中任何环节的异常,均可导致肥胖
þ  炎症
Ø  肥胖是一种低度炎症反应。肥胖症血清炎症因子升高,如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脂肪组织中炎症因子也升高,尤其是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促进炎症细胞在脂肪中的浸润,引起胰岛素抵抗
þ  肠道菌群
Ø  人体肠道内寄生着10万亿个细菌,大致分为三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有益菌(也称为益生菌)主要是各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分解有害、有毒物质。有害菌数量一旦失控大量生长,就会引发多种疾病,产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质,影响免疫功能。中性菌具有双重作用,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在正常情况下对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从肠道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就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病理生理
þ  脂肪细胞和脂肪组织
Ø  脂肪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可以贮存和释放能量,而且能分泌数十种脂肪细胞因子、激素或其他调节物,在机体代谢及内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肥胖病人脂肪细胞数量增多(增生型)、体积增大(肥大型)或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增生肥大型),伴脂肪组织炎症反应如吞噬细胞和其它免疫细胞浸润,脂肪因子分泌增多,出现胰岛素抵抗和低度的系统炎症(C反应蛋白、白介素-6、TNF-α等因子轻度升高)
þ  脂肪的分布
Ø  肥胖病人脂肪分布有性别差异。男性型脂肪主要分布在内脏和上腹部皮下,称为“腹型”或“中心性”肥胖。女性型脂肪主要分布于下腹部、臀部和股部皮下,称为“外周性”肥胖,更年期后则脂肪分布与男性相似。中心性肥胖病人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较大,而外周性肥胖病人减肥更为困难
þ  “调定点”上调
Ø  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体重增加后,即使恢复正常饮食,也不能恢复到原体重。持续超重可引起体重调定点不可逆升高,即调定点上调。可逆性体重增加是脂肪细胞增大的结果,当引起体重增加的原因去除后,脂肪细胞缩小,体重恢复。不可逆性体重增加是脂肪细胞数目增加体积增大的结果,体重恢复困难
肥胖症的临床表现
þ  轻度肥胖症多无症状。中重度肥胖症可引起气急、关节痛、肌肉酸痛、体力活动减少以及焦虑、忧郁等。肥胖是多种疾病的基础疾病,常与血脂异常、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同时发生,引起代谢综合征。肥胖是多种疾病的基础疾病,常与血脂异常、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同时发生,引起代谢综合征
诊断与鉴别诊断
þ  诊断
Ø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测量身体肥胖程度,BMI(kg/m2)=体重(kg)/[身高(m)]2。BMI18.5~23.9为正常,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BMI不能准确地描述体内脂肪的分布情况,不能区分脂肪和肌肉的含量,肌肉发达的人往往容易被误判
Ø  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或IBW(kg)=[身高(cm)-100]×0.9(男性)或×0.85(女性)。理想体重±10%为正常,超过理想体重10.0%~19.9%为超重,超过理想体重20.0%以上为肥胖
Ø  腰围:受试者站立位,双足分开25~30cm,使体重均匀分配;腰围测量髂前上棘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水平。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作为中心性肥胖的切点。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简单、常用指标,是WHO推荐的用于评价中心型肥胖的首选指标,与CT测量的内脏脂肪含量有显著相关性
Ø  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臀围测量环绕臀部的骨盆最突出点的周径。WHO建议WHR男性>0.9,女性>0.85诊断为中心性肥胖。但腰臀比相近的个体体重可以相差很大,该指标和腹部内脏脂肪堆积的相关性低于腰围
Ø  CT或MRI:计算皮下脂肪厚度或内脏脂肪量,是评估体内脂肪分布最准确的方法,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Ø  其它方法:身体密度测量法、生物电阻抗测定法、双能X线(DEXA)吸收法测定体脂总量等
þ  鉴别诊断
Ø  主要与库欣综合征、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下丘脑性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继发性肥胖症相鉴别。根据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点进行鉴别诊断。药物引起继发性肥胖有服用抗精神病药、糖皮质激素等用药史
治疗
治疗的主要环节是减少热量摄取及增加热量消耗。制定个体化减肥目标极为重要。强调以饮食、运动等行为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必要时辅以药物或手术治疗
þ  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通过宣传教育使病人及其家属对肥胖症及其危害性有正确认识从而配合治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并长期坚持,是治疗肥胖症最重要的措施
Ø 医学营养治疗
ž  营养治疗是肥胖的最基本治疗方法。对于轻度和中度肥胖可以取得一定疗效。营养治疗主要是限制病人摄入的热量,使摄入热量小于消耗。关键是限制糖和脂肪的摄入量,同时供给充足的营养素,如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尤其应注意足量蛋白质供给,以减少减重造成的蛋白质丢失
ž  首先要确定合适的热量摄入,每日所需总热量=理想体重(kg)×每千克体重所需热量(kcal/kg),其次,需确定适当的营养素分配比例,分配原则是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20%,脂肪占<30%,碳水化合物占50%~55%
成人每日热量供给量表(kcal/kg)

体型

卧床

轻体力劳动

中体力劳动

重体力劳动

消瘦

20~25

35

40

40~45

正常

15~20

30

35

40

超重或肥胖

15

20~25

30

35

治疗
þ  医学营养治疗
ž  蛋白质应以优质蛋白为主(≥50%),如蛋、奶、肉、鱼及大豆蛋白质。摄入足够新鲜蔬菜(400~500g/d)和水果(100~200g/d)。避免油煎食品、方便食品、快餐、巧克力和零食等。适当增加膳食纤维、非吸收食物及无热量液体以满足饱腹感
ž  常用的减重膳食主要包括限制热量平衡膳食(calorierestrict diet,CRD)、低热量膳食(lowcalorie diet,LCD)、极低热量膳食(very-lowcalorie diet,VLCD)、高蛋白质膳食(highprotein diet,HPD)及轻断食膳食(intermittentfasting)等
Ø 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
ž  与医学营养治疗相结合,并长期坚持,可以预防肥胖或使肥胖病人体重减轻。必须进行教育并给予指导,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应适合病人具体情况,注意循序渐进,有心血管并发症和肺功能不好的病人必须更为慎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
þ  药物治疗
Ø 药物治疗的适应证为
ž  食欲旺盛,餐前饥饿难忍,每餐进食量较多
ž  合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脂肪肝
ž  合并负重关节疼痛
ž  肥胖引起呼吸困难或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ž  BMI≥24有上述合并症情况,或BMI≥28不论是否有合并症,经过3~6个月单纯控制饮食和增加活动量处理仍不能减重5%,甚至体重仍有上升趋势者,可考虑用药物辅助治疗
ž  下列情况不宜应用减重药物:儿童;孕妇、乳母;对该类药物有不良反应者;正在服用其他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
Ø 肠道脂肪酶抑制剂
ž  奥利司他(orlistat)是胃肠道胰脂肪酶、胃脂肪酶抑制剂,减少脂肪的吸收。治疗早期有轻度消化系统副作用如肠胃胀气、大便次数增多和脂肪便等,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已有引起严重肝损害的报道,应引起警惕。推荐剂量为120mg,每天3次,餐前服
Ø 兼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物
ž  二甲双胍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一定的减重作用,但尚未获批用于肥胖症的治疗,但对伴有糖尿病和多囊卵巢综合症的病人有效。可给与0.5g,每日3次,其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乳酸酸中毒较少见。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可通过抑制食欲、减少胃排空、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发挥减重作用。利拉鲁肽(liraglutide)推荐3.0mg,皮下注射,每日一次
þ  外科治疗
Ø  外科治疗的方法有吸脂术、切脂术和各种减少食物吸收的手术。后者包括胃转流术、空肠回肠分流术、垂直袖状胃切除术、胃束带术与胃囊术等,仅用于重度肥胖、减重失败而又有严重并发症病人
Ø  手术适应证:
①出现与单纯脂肪过剩相关的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脂代谢紊乱、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②腰围男≥90cm,女≥80cm。
③连续5年以上体重稳定增加,BMI≥32。
④年龄16~65岁。
⑤经非手术治疗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者。
⑥无酒精或药物依赖性,无严重的精神障碍、智力障碍。
⑦充分知情同意,能积极配合术后随访。有上述①~③之一者,同时具备④~⑦情况的,可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


---------------------------------------------------------

以下是可爱的原创凑字数内容

1、为何要加原创:加原创只为可以添加话题标签。

2、为何要添加标签:添加话题标签后可以按照内容分类,方便大家阅读。

3、声明:该内容以九版内科学内容为基础编制,为方便大家学习考试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为谢!!!

本文章并非作为疾病诊治依据,如有不适,请到医院就医。

内科学

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它涉及面广,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系统、内分泌及代谢、风湿等常见疾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与外科学一起并称为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为临床各科从医者必须精读的专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