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读道德经(连载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学用 2021-09-16

人这一生,浏览别人不是目的,认识自己才有意义。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变化无穷无尽。如果一味向外探索,终其一生,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全部了然于胸并善加运用。

况且,这个“知人之智”,用古人的话来讲,只是“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

因为,后天头脑层中的“智”与先天大道脑中的“慧”,这两者之间是云泥之别。“智”是为学日益;而“慧”是为道日损。

所以,如果在知人、知物上下功夫,就像在枝叶花果上费心机,而没有回归到根源上一样——这是“以有涯求无涯”,结果必然是“殆也”。

一个人眼中所能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业力允许我们看到的——实际上,眼界就是一个人的世界。

老子为什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呢?

因为,大部分人都只会用“肉眼”去看别人的问题,而不会用“心眼”去看自己的问题。但真正厉害的人,不是看穿别人,而是能看到自己的盲点。

知人难,知己更难!

有个俗语叫“灯下黑”,意思是,点亮一盏灯,能照亮整个房间,但灯下反倒成了房间里最黑的地方。

有个故事叫《杨修之死》,被收录进了语文课本中。

故事说的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著名的谋士杨修,从不掩饰自己的聪明,屡次揣摩、点破曹操的心思,犯了曹操的大忌。最后,被曹操找借口杀死了,死时年近四十四岁。

这就是典型的“知人而不自知”,所以,最后连命都保住不了……

老子说的“自知”是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会有的自我筛查、自我纠错的能力——这属于更高维度的力量,需要人的清静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

而一般人都清静不下来,所以眼睛总是往外看,找别人的毛病,生自己的气。这个背后的原因就在于:功德还不够!

所谓“功”就是做到,“德”就是按照规律去做——这两者加在一起,才是“功德”。

有了功德,才能修出自己身上的磁场,把更高维度的能量吸引过来。这样,人才能有智慧、常清静。否则,没有这个功德力量,说破大天,你也静不下来、看不到真相,这就叫“无明”。

“无明”并不是不聪明,而是没有明心见性、忘记了本真。

所以,能看穿别人,这不算厉害,那只是小聪明而已;真正厉害的人是能把自己看穿——“自知者明”实际上是升华自己人生格局的重要转折点。

人生无论走到那一步,阶下都有人仰望你,阶上亦有人俯视你——所以,一直仰着头,可能会自卑;而一直低着头,也许会自得;唯有平视,我们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认识自己,我们才能创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