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可针不可灸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308条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一个大肠滑脱所致下利便脓血之证,为什么提出“可刺”?不怕犯虚虚实实之戒吗?伤寒论中涉及刺法的一共有十条,九条见于三阳病,明确指出穴位的有刺“风池、风府”,刺“大椎、肺腧、肝腧”,刺“期门”,没有指出具体穴位的有“针足阳明”,“耳前后肿,刺之小差”,都是属于“随其实而泻之”。对三阴病,仲师大多采取艾灸的方法,如292条“灸少阴七壮”,304条“当灸之”,325条“当温其上,灸之”,343条“灸厥阴”,349条“可灸之”,362条“灸之”,或回阳救逆,或升阳举陷,或助阳消阴。所以胡希恕胡老提出:“可刺,乃可用针灸之法作辅助治疗,愚以为用灸法辅助之更妥”。国医大师王琦认为可以用隔蒜灸或隔姜灸之法,灸天枢、关元、足三里三至五壮,“日一次,疗效甚佳”。 
仲师考虑到后世医家遇到少阴虚寒证的“下利便脓血”,很可能会用灸法温之,才特意指出“可刺”不可灸!为什么三阴病大多可以用灸,本条却不能用灸呢?参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既然仲师处置津液虚疾病的原则是“慎不可灸”,而桃花汤证因津液虚而用到粳米,当然不会用灸法!
如果可刺,刺何穴为宜?除柯琴之“期门穴”外,陈藏器提出用“幽门、交信”,孙梓材提出用“关元、气海”,现代医家提出用“天枢、足三里、合谷”等等,站在针灸学的角度看,阴谷穴为足少阴肾经的合穴,“合主逆气而泄”,是可以治下利的,但本条还有便脓血,阴谷穴力有不逮。陈藏器提出的“幽门、交信”甚为妥当,《针灸大成》:“幽门:主小腹胀满,呕吐涎沫,喜唾,心下烦闷,胸中引痛,满不嗜食,里急数咳,健忘,泄利脓血”,“交信:主气淋,颓疝,阴急,阴汗,泻利赤白”,包括后世医家取之“天枢:主贲豚,泄泻,胀疝,赤白痢、水痢不止,食不下,水肿腹胀肠鸣”,都是不错的选择。
注家为了避开虚虚实实之戒,将此条“下利便脓血”强解为热利,如柯琴曰:“便脓血,亦是热入血室所致,刺期门以泻之。病在少阴而刺厥阴,实则泻其子也”。黄元御曰:“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桃花汤之治便脓血之虚者也,若稍盛而生热者,可刺经穴以泻之”。刘渡舟刘老说:“第308条是一个对比之文,讲少阴热性下利。因为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有寒性的,也有热性的,寒性的便脓血往往是在下利过程中继发的,但是也有少阴阴中有热,而出现下利便脓血的”。306条、307条、308条桃花汤证,一以贯之,不会出现前两条是寒,后一条是热的情况。
 
第309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1.参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两条都是少阴病吐利,都有烦躁和四逆,本条还更严重,烦躁欲死,为什么本条可治,296条却是死证?
2.本条的“吐利,手足逆冷”,为什么不用四逆汤治疗?
3.三阴病都有呕吐下利,如何鉴别是少阴病还是太阴病、厥阴病?
4.吴谦曰:“名曰少阴病,主厥阴药者,以少阴、厥阴多合病,证同情异,而治别也。少阴有吐利,厥阴亦有吐利;少阴有厥逆,厥阴亦有厥逆,少阴有烦躁,厥阴亦有烦躁,此合病而证同者也……故属厥阴病主治也。所以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也”。临床上,如何鉴别少阴病与厥阴病?
5.如何鉴别烦躁与躁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