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印度信徒视为圣物,遗失1400年后现身南京,价值无可估量

 yzhkl 2021-09-17

《舍利赞》曾言:“惟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佛教文化中,舍利至宝具无上价值,时至今日,舍利仍为佛教信徒追捧对象,吸引无数弟子目光。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宗教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无论是起源于印度地区的佛教,或是中国本土的道教,都有效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组成内涵,并为世人带来更多精神寄托与信仰寄托。

被印度信徒视为圣物,遗失1400年后现身南京,价值无可估量

通过对佛教文化进行了解便会发现,在佛教弟子观念中认为,唯有真正得道之人,方能在圆寂后化为舍利子。纵观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无数高僧留下的舍利子有着极高的珍藏价值,后人也能通过此类舍利子的帮助,更加深入地了解佛教文化。

曾经,一个印度镇国之宝舍利子,便在失传1400年后现身于南京地区,当有关专家发现这一舍利子后,更是直呼:其价值不可估量。这颗舍利子究竟是何来历?为何身为印度镇国之宝的它会在我国南京地区现身呢?

被印度信徒视为圣物,遗失1400年后现身南京,价值无可估量

2007年,我国相关部门打算对南京地区的大报恩寺遗址进行全面开采,经过一年的努力,相关专家意外发现一块极为珍贵的佛顶骨舍利。据佛家史料记载可知,释迦牟尼涅槃后,便留下佛顶骨、佛牙等珍贵的舍利子,这一佛顶骨舍利珍贵无比,呈现圆形,下部有一空洞,约有手指粗细。

通过对佛教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解可知,对于佛教教徒而言,佛顶骨舍利的文明传承意义不可估量。

被印度信徒视为圣物,遗失1400年后现身南京,价值无可估量

在有关专家对佛教史料进行查验后发现,这块佛顶骨舍利便是释迦牟尼留在世间的舍利子,曾经,这块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是印度地区的镇国之宝,在1400年前,佛顶骨舍利失传于世,成为佛教徒心中的一大遗憾。

对于此次佛顶骨舍利子的重新现身,无论是文物研究专家或是佛门弟子,均兴奋无比,在对这块佛顶骨舍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专家们便开始寻找释迦摩尼佛顶骨舍利来到中国南京地区的原因。

被印度信徒视为圣物,遗失1400年后现身南京,价值无可估量

公元前268年,阿育王成为印度地区的新任国王,据相关史料记载可知,阿育王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信徒,这也使得佛教文化在印度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在此前的印度社会中,受战乱动荡的影响,释迦牟尼所留下的舍利子分别被放在8个佛塔之中,成为印度国内珍贵的镇国之宝。

当阿育王正式登上王位后,便将8个佛塔之中的舍利子取出,并转移到其它地区供奉,以此对佛教文化的传播提供帮助。

被印度信徒视为圣物,遗失1400年后现身南京,价值无可估量

起初,佛顶骨舍利子流传于东南亚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文化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最终,在王玄策出使天竺后,便将这个珍贵的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子带回中原,并将其供奉在皇宫之中。

后期,随着社会形势的变迁,佛顶骨舍利的供奉之地几经变动,最终,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子被送往南京地区的一座寺庙中供奉。自此留存在我国境内,成为我国僧人们心中的信仰寄托。

被印度信徒视为圣物,遗失1400年后现身南京,价值无可估量

据相关专家测算,如今重新现世的佛顶骨舍利子比史料中记载的小了许多,这也很有可能是因为曾经的佛顶骨舍利子几经分散,甚至遭到他人切割。在这一珍贵的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重新出现于世人面前后,我国佛教文化研究事业发展水平攀升到新的高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2010年,我国相关部门为这一珍贵的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子专门举办纪念仪式,当这一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的佛教信徒纷纷来到活动现场,想要一睹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子的真实风采。

被印度信徒视为圣物,遗失1400年后现身南京,价值无可估量

对于佛家弟子而言,这一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的珍贵价值除其蕴藏的历史意义外,更代表着佛教弟子心中对宗教教义的美好寄托。综合多方面原因,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被封为佛教中的至宝之物,进而对佛家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帮助。

被印度信徒视为圣物,遗失1400年后现身南京,价值无可估量

结语

从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子的珍贵价值中便能感受到,无论在哪个领域的历史研究进程中,文物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基于实物文物的帮助,世人得以了解到更多历史发展故事,进而从历史之中学习到一定的经验,对未来生活提供相应帮助。

现如今,许多存在于史书当中的珍贵至宝,在相关专家的帮助下重现于世,相信在未来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也将出现更多珍贵的历史宝物,以此帮助各国文化实现更好地发展,进而为人类社会增添新的色彩。

参考资料:《释迦牟尼佛舍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