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人怎么过春节?

 建盏 2021-09-1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是一年冬尽春来、新旧更迭之际,建盏君在此祝大家新春快乐、阖家幸福。

犹记三秋恰半,我们一同在宋代欢度中秋,这次不妨也回到宋朝过一次春节。

如今作为农历岁首新年的“春节”,其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古代称为“新岁”、“元旦”、“元日”等,民国后才改称“春节”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由古至今沿袭下诸多颇具仪式感的年节习俗,其中如祭灶神、 贴门神、吃饺子、守岁、拜年、放爆竹等是从宋朝开始盛行的。

▲赵丽颖、冯绍峰主演宋代背景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照


宋人的春节是一次狂欢盛典,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中呈现出一幅正月初一宋人喜迎佳节的画卷。


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以食物、动使(日常器具)、果实、柴炭之类,歌叫关扑。

如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踊路,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著、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

——北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



腊月

    



置办年货


时序进入腊月,宋代的大街小巷弥漫的年味愈来愈浓。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街市上热闹非凡“尽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时蔬)、勃荷(薄荷)、胡桃(核桃)、泽州饧(饴糖)”等蔬菜吃食(《东京梦华录》)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商铺内“竞售锦装、新历(新年日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春联)、钟馗、狻猊、虎头(年画),及金彩缕花、春帖幡胜(张挂的吉祥物)(《武林旧事》),还有“市爆杖、成架烟火之类(《梦粱录》)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们在买年货的间隙,可能还会顺便去亲朋友邻家送礼,称为“馈岁”
苏轼曾作《馈岁》诗,宋末元初人周密《武林旧事》中也说,进入腊月后便可见路上挑担送酒肉者,不在多少贵贱,主要是相互庆贺之意。



“腊八”与“交年”


在腊月,宋人还要一面郑重其事地过“腊八”“交年”

腊月初八谓腊八节,“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xùn)、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武林旧事》)。据说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源于佛教,在宋代渐成风俗,并延续至今。

▲腊八粥(来源:山田Silvia)

腊月二十四,是宋代历法上的“交年”。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准备“五色米食、花果、胶牙、箕豆”等食品祭灶。

▲现代祭灶

民间将灶神尊为家神,为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时要用胶牙等甜食让灶神粘嘴甜心,上天汇报民情时只说好话。

正如宋代范成大《祭灶词》所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东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除夕

    

腊月最后一天,宋人谓之“除夜”,此日“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梦粱录》)

▲桃符(神荼与郁垒)

宋人在扫洒庭院门户后,就要张贴门神,用以安宅辟邪。桃符就是宋代门神的一种,南宋陈元靓所著《岁时广记》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宋代桃符。

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 、 三尺,大四、五寸 ,上画神像狻猊 、白泽之属 。下书左郁垒 、 右神荼 ,或写春词 ,或书祝祷之语 ,岁旦则更之。

——南宋 陈元靓《岁时广记》

狻猊suān ní)是龙九子之一 ,白泽乃上古神兽 ,二者均为祥瑞象征;郁垒神荼则是立于东海度朔山桃树下的二神将,其职责是祛除为祸人间的恶鬼。而写有春词或祝祷之语的桃符很可能就是春联的前身



年夜饭


到了晚上,宋人也要一家人围坐在桌旁,一起吃年夜饭、饮屠苏酒。
中国人的一日三餐制在宋代才在民间普及,之前只有上午与下午两餐。比起唐朝简朴的食物,宋朝的饮食烹调更为精致;
不仅富贵人家“凡饮食珍味,时新下饭,奇细蔬菜、品件不缺(《梦梁录》),民间也出现了花样繁多的美食,《东京梦华录》等笔记中均有体现。

▲南宋 佚名《春宴图卷》中的宴饮场面


因此宋人的年夜饭必然丰富,而必不可少的菜品有馎饦(bó tuō)、鱼、春盘、胶牙饧(táng)等。

馎饦即一种水煮面食,据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发明,魏晋南北朝时传入中原,是一种两头翘、中间凹的柳叶舟状面食。
但发展至宋代时已与现在的面条几乎无异,只不过宋人的吃法是将面条放入菜羹或肉羹中煮熟。


春盘初称“五辛盘”,即将韭菜、芸薹(tái,即油菜)、芫荽(yán suī,香菜)洗净撕开,置于盘中摆出造型,再拌以腌渍大蒜和藠(jiào)头。因这五种菜蔬有发散功效,故以“五辛”为名。
宋代春盘种类更加丰富,除五辛外,还有腊肉及其他菜蔬,如白萝卜和生菜等。春盘制好后,再插上纸花或绸花,更添几分喜庆。

胶牙饧是使用麦芽或谷芽同诸米熬黏的软糖。南宋庄绰《鸡肋编》谓宋代民间春节,嚼“胶牙饧”以固定牙齿的风俗极盛。


至于宋人除夕吃不吃饺子,目前尚未有定论,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中国人在春节吃饺子的风俗至迟在明代已定型。

但后世的“饺子”一词源于宋代的一种叫“角子”的吃食,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中描写街边夜市的美食中就有“水晶角儿”“煎角子”




饮酒与品茶


家宴之上必然少不了酒和茶。宋代社会饮酒之风盛行,南宋周煇《清波杂志》中有言:“今祭祀、宴飨、馈遗,非酒不行。田亩种秫,三之一供酿财曲糵(niè),犹不充用。”

▲南宋 佚名《春宴图卷》中准备茶、酒的侍者


但宋人在除夕多饮屠苏酒,屠苏由多种中草药浸泡而成,据说有克制疾病邪气的神奇功效,因此宋人新年饮屠苏酒以求来年身体康健。
▲宋 佚名《夜宴图》中饮酒品茗的人们

茶的地位在宋代几乎超越了酒,《梦梁录》中说:“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既然茶在宋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那么除夕家宴上定有人点茶,看汤花咬住盏壁,茶末与茶汤水乳交融,清幽茶香在盏中盈动,可谓除夜之乐。




守岁达旦


年夜饭之后,宋人们迎来通宵达旦的不眠之夜。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除夕守岁时,各家还要准备 “消夜果儿”,如各色点心、豆子、蜜饯、糕点之类。家人围坐在一起 ,吃着“消夜果儿”,闲话家常。

就连孩子们也坚持不睡,在一旁追逐玩乐,“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宋 佚名《夜宴图》中宴饮作乐的人们


除夕夜里,爆竹声响彻天空。宋代时火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人们利用火药制成爆竹与烟花燃放。宋代还出现了以硫黄作为原料的爆竹,声音尤为响亮,谓之“爆仗”

▲傩戏面具

爆竹声中,有的宋人还会走出家门,在街边看会儿傩戏。

傩是一种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古老习俗,人们会在特定的日子,戴上青面獠牙的面具,举行隆重的傩仪驱除邪祟恶鬼,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

宋代的傩俗则异于前朝,娱乐性远大于宗教性,人们的扮相由凶神恶煞转变为滑稽幽默,称为傩戏

▲宋 佚名《大傩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书色衣,执金枪龙旗……
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锺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馀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
——北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元旦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梦梁录》)正月初一这一天,宫里要举行隆重的元日朝贺礼,民间也开始了拜天祭祖、相互拜年的活动。



飞帖拜年


“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梦梁录》)宋人们喜气洋洋地换上新衣,可能还会在鬓边簪一枝花,随后便携带礼品出门与亲朋好友互相拜年。

▲宋 赵昌《岁朝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朝还流行一种有趣的拜年方式——飞帖拜年。一些士大夫由于应酬过多,无法一一亲自登门,于是派遣小厮手持自己的名片前往拜贺。每家又在各自大门前挂一个红色纸袋“接福”,用来装飞帖。
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
——宋末元初 周密《癸辛杂识》



关扑狂欢


宋代民间新年也不乏趣味盎然的娱乐活动。政府在正月初一会开放关扑三日,让百姓尽情玩乐。
关扑是一种博彩游戏,参与双方定好价钱,投掷铜钱定输赢,类似我们今天的“投中有奖”之类的游戏,赢则得物,输则失钱。
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以食物、动使(日常器具)、果实、柴炭之类,歌叫关扑(博彩游戏)。
——北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商家以关扑游戏招徕顾客,路边“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著、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东京梦华录》),观之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各大娱乐场所也是热闹非凡,“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东京梦华录》)

宋代春节年味浓厚,人们“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梦梁录》),尽享天伦之乐与节日欢愉。
游历宋代的春节,可以发现它与我们现在的春节很相似。不同的是如今的年味被更多选择冲淡,仪式感也不那么强了,但春节依旧是我们心中的魂牵梦绕,因为在这一天,无论多远,人们都会回家。感谢阅读此文。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创文章请勿无授权转载



交流购盏



微信ID:2970846335

推荐阅读:

宋代人有多爱茶?

宋代人有多会玩?

2019建盏大事记:曜变齐展出,宋墓现兔毫,供御盏上拍,意大利归文物……


点右下角在看

将祝福传递给朋友们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