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新声-中国画作品展

 泊木沐 2021-09-18

平庸中见高奇,无声处听惊雷。一贯不善于张扬,只埋头创作的朱新声是位从中原腹地走出来的画家,近年来,见他作品的人多了,逐渐地被人们所熟知。对他的印象,不光是其作品为我所动情,重要的是他待人的真诚和对艺术的执着。他人品画品皆优,使我在生活中难以抹去记忆。

朱新声是一位拓荒者,对艺术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始终没有停止过山水创作和追求的脚步。他继承传统而不囵于旧的的陈式,坚持创新又不娇柔糙作,这种创作态度的自我把握,恰好证实信念难以动摇的一面。

在他的笔下,从巨构到小品,从清丽恬静的风光林湫到田园小诗般的野村水乡,从深沉洪荒的西部山水到嵩岳泰华秦岭三峡,无不再现远古大自然的永恒生命力和山河的壮丽雄伟,纳优秀民族文化之精粹于作品中,他踌躇满志,直抒胸臆,赋予山水画强烈的意境美。

1998年8月,怀着对古丝绸之路文化的追朔不顾艰险与疲劳,远涉敦煌采风写生,归来途径嘉峪关时,眼前的景观使他激动不已,无心前行尽览这边关塞风,顶着戈壁的大风和四十多度高温的天气一画就是几小时,直至日落,速写本里增加了姊妹峰下边关冷月的内容,他深感欣慰,长出一口气。归来故里,创作了《雄关月色》。画面上方正中,月色凝晖,嘉峪关城楼在黑戈壁和祁连山麓的映衬下,显得巍峨肃穆,画面上半部前后穿插着的几条白练般的平行云霭将山体分割得更具节律,通篇的红,烘托出日落后尚未降温的地表山体,增强了这座始建于明代洪武五年的天下关隘嘉峪关暮韵中的风姿。不禁使我想起明代戴牟所写肃州八景之一《嘉峪晴烟》一诗:“烟笼嘉峪碧妖娆,影拂昆仑万里遥,暖气常浮春不老,寒光欲散雪初消。”

1999年5月,朱新声外出写生归来,出于创作的需要,风尘未拂又踏上了东去的征程,前往山东采风写生。在曲阜之行的日子里,观览了孔子故里和孔庙,深为世界各国所尊崇的圣人、我国儒学创始人孔子的儒学风范所垂仰,用饱蘸激情的秃笔焦二墨画了系列速写。归豫后,他创作了弘扬儒学精神的《杏坛千秋》。这篇作品突出描写孔子的杏坛讲学址,画面大半部分以浓重的笔墨勾勒和浑然出幽深的千年古柏,潜移默化地诉说着历史沿革,浓阴隐掩着孔子讲坛学址的大半角,三闭一开的“门”字构图,匠心独运的画眼安排,使观画者的视觉投向这意不寻常的讲坛,烘托出千秋儒风的遗韵,给人以遐思。

泼墨和勾染并用表现秀润清丽之风的《苍苍难尽诗中意》;用勾勒点染和积墨法表现,且运笔流畅,含“黄”氏之风的《烂漫秋光》、《意到不求工》、《秋山幽居》;兼工代写的《太华雄姿》是饱含激情,吟唱祖国山河的赞歌,是一首激悦的抒情诗。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看了画家朱新声的画不由使我想到自然界中的风声、鸟声、山泉声构成的和弦音律,叩响读者的心扉,产生同期或不同期的共振。

画家“神与物游”,“物我交融”写景寄情,再现个性和主体意识,构成大自然之美、作品意境、读者情绪三部曲。

不惑之年的朱新声在中原文化这一得天独厚文化大背景下,不断拓宽艺术视野,以求今后的山水画能有新的面目。他对生活一往情深,对山水画情有独钟,注意吸收民族民间艺术光华,铸就作品的民众性,也对现实生存空间反思,对未来生活憧憬和对表现主体胸臆,赋予读者以新的理念,用画笔开凿一条情感的渠流,或淙淙缓淌,或激涌东注。

朱新声的画注重大起大落,注重笔墨的发挥和心象的展示,将人生的体察和领悟溶入作品中,使山水画亦步亦趋,走向成熟。

山水画始于唐,成于宋,变于元,摹于明,盛于清,繁荣于当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绘画史绩,画家不断追求作品的意境、笔墨、形式的表现,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为回归自然、深入生活,投入创作的途径,画家朱新声也正是朝着这一方向去努力的。从作品里不难看出他游历大江南北的足迹和付出的辛勤汗水,他热爱生活,崇尚艺术,始终致力于山水画的研究与创作,采撷生活中美的光环,提炼创作,奉献于人民。

一广东省韶关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建华

朱新声作品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