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的心学是什么?为何能给人强大力量?一篇文章秒懂心学

 昵称35651867 2021-09-18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诞生了诸多璀璨的文化明星,随便列举出一个就足够华夏儿女自豪万千。而有这样一门“学问”,它起源于中国,却发达于日本,这就是“阳明心学”。

心学是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时期。在北宋程颢时开始发展,到南宋陆九渊是逐渐壮大,心学开始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到了明代,陈献章开始提倡涵养心性,儒学由此实现了从理学向心学的转变。而后,王阳明更是提出了心学“致良知”的宗旨,心学也由此形成了清新独特的学术脉络。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四句教》

王阳明画像

何为“良知”?在王阳明的观点中,“良知”是人心的本体,没有善恶之分。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时,会把自身意念加到事物身上,然后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区别。

这种观点,似乎和1961年薛定谔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有异曲同工之处。莫非早在几百年前,中国的思想家就已经参悟了“量子力学”?

心外无物

既然王阳明提出“良知”是人心的本体,那什么又是人心?

“心者身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凡知觉处便是心”(《传习录》下)

王阳明说:“心就是我的灵明。”

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在南镇游玩。朋友指着岩石缝中长出的花问:“既然天下皆在我心中,那这花花草草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王阳明答:“你不看这些花时,它与你的心都是沉寂的;当你看它时,这些花进入了你的意识,因此具有了种种形象,由此可知花不在你的心外。”

心外无物

也可以说,这个世界是相对于意识而存在的。

一旦主观的视角没有了,那么这个主观视角里的世界也就消失了。或许你会问,主观世界消失了,客观世界不还在那么?

脱离了主观视角,客观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谁又能来描述一下这个客观世界?很难做到,或者说根本做不到!因为你无论怎么想象、推理、描述,它都没有超越你的意识。因此,“心外无物”。

知行合一

如果说“心外无物”是阳明心学的基石,那么“知行合一”就是心学的重要发展。

“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传习录》中)

在阳明心学的理论中,知行是不能分开的。如果把知行分开,有“一念不善”,却因未曾“行”,就不去禁止。王阳明认为,“一念发动”,就是行了。发动处有一丝不善,就要把这个恶念克制掉,而且要彻根彻底,不留一丝不善之念在胸中。

王阳明只是一介羸弱书生,却能在朝中勇斗宦官,在外克平叛乱。那个年代,皇帝朱厚照昏庸荒诞,宁王朱宸濠精心准备了十年时间,志在必得。南方的官员在给朱厚照的上疏中只字不提宁王叛乱,只说南方兵变,都在为自己准备后路。

而这种严峻的情况下,王阳明却迎难而上,这就是他“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表现。他心中明白,自己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海外发展

虽然心学起源于儒学,但心学却打破了传统儒学君君臣臣的观念,不断发发掘“人”的本质。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明朝百姓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最后发展成了一项全民化的运动。如果这种思想浪潮一直发展下去,说明朝比西方国家早几百年发达起来也不是不可能的。

心学的发展,开启了民智,尽管当时明朝的识字率不到4%,但却极大触动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神经。也正因为如此,张居正才下决心消灭心学。中国也因此失去了一次领先世界的机会。

虽然心学的发展在中国受到了遏制,但因其“反传统”的思想却迅速传播到海外,对国外尤其是日本的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被称为“近江圣人”的日本心学创立者中江藤树,就是心学最早的日本受益者。心学在日本的发展,瓦解了日本封建体制,为“明治维新”的成果提功了思想基础。

阳明心学为日本带来了思想文化上的冲击,打破了舒服在人们思想之上的枷锁。使人们开始思考原本不敢去想的问题,为其接受外来先进思想文化打下了基础。

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评价王阳明: 一生伏首拜阳明。稻盛和夫更是创造性地将阳明心经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 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成为日本企业的“经营之圣”。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不管是对企业管理,还是家庭教育上的难题,你都能从阳明心学中寻得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